如何以正确的姿势阅读哲学园文章?
2016/5/30 哲学园

     好吧今天就一篇,看看阅读量如何

     这几天由于叔本华的几篇文章,哲学园在获得了比较高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哲友的抱怨。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每天发的条数太多,文不在多而在于精;2、这几天的发文,显然很LOW,逼格降低了;3、学术性文章被鸡汤型文章淹没了;4、内容杂乱无章,像个大杂烩。

     毫无疑问,这些意见都是中肯的,这些建言完全是出于对哲学园的关心与爱护,在此老蝉只能说,我爱你们!(肉麻)

     此文题目为“如何以正确的姿势阅读哲学园文章”,似乎是想纠正一下某些童鞋不正确的阅读姿势,言下之意,或者是老蝉想要教导大家,该如何阅读哲学园文章?不是的,这个题目也有标题党之嫌。

     其实,写此文有两个目的,一是一直想写而没有写的:哲学园主要以什么内容为主?怎样一个调性?二是,我想与大家一起探讨,哲学园该有怎样的内容?该有怎样的调性?

     我们可以从第四个问题开始分析:4、内容杂乱无章,像个大杂烩。

     哲学园的初衷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变,那就是以西方哲学为主的偏向于学术性质的公众号。对于西方哲学又有严重的偏好,这里先不说偏好哪些,而说不偏好哪些。哲学园不太发布的哲学内容有:

     1、当代欧陆哲学,后现代哲学,如德里达、拉康、齐泽克等;2、马恩列哲学;

     除了这些以外,那么,很明显可以看出哲学园的偏好是:

     1、英美哲学(分析哲学,科学哲学,数学哲学);2、古希腊哲学;3、中世纪到康德之前的欧陆哲学(奥古斯汀、阿奎那、笛卡尔、莱布尼兹、伽利略、牛顿等)4、德国古典哲学(康黑等);

     那么,为什么哲学园的文章一直会给人以比较杂的感觉呢?这与本人对哲学的理解有关。

     最初,在古希腊,哲学可以说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总和,至今德语的“科学”一词的含义,还保留着一些古希腊“知识”的意义。吴国盛老师有一篇专门考察“科学”词源的文章,详细讲解了“科学”一词,在德语国家,英语国家中的内涵与外延的变迁。

     一直到牛顿,哲学与自然科学仍然没有分家,牛顿那部伟大的著作题目就叫《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到现代,自然科学越来越专业化,越分越细,这些学科似乎都不需要哲学了。于是,很多人说哲学已死,甚至像霍金这样著名的物理学家也喊出了这样的口号。

     事实上,哲学并未死,英美分析哲学的一度兴起就是一个反例,上世纪初的数学哲学的勃兴预示了一个世纪计算机技术的伟大成就。如果说,哲学已死是指形而上学已死,那么,实证主义的彻底失败,以及蒯因打破的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实际上又给形而上学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

     哲学未死,哲学不死!

     可以说,绝大多数伟大的科学家自觉或不自觉地都是一位哲学家,甚至那些激烈反对哲学的科学家,如狄拉克与费曼,他们本身对科学的认识就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比如狄拉克简单美的思想。

     因此,哲学园试图弥补已经出现裂缝的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认为,现有的哲学体制或许并不能成就伟大的哲学或者哲学家,而只能产出哲学工作者。新的哲学可能还是会发生在哪些未来出现的具有革命性创新的自然科学家或数学家身上。所谓革命性创新,是指牛顿级别以及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论级别的创新,自相对论和量子论创立以来,革命性超越这两个理论体系的理论还未出现。

     因此,哲学园会不遗余力地推动以下两方面的事情:

     一是希望哲学从业者提高科学素养;二是希望科学工作者提高哲学素养。

     这样,“杂乱无章”的哲学园内容就会呈现在各位面前:

     有哲学学术论文,又有数学方面的知识介绍,有物理的,人工智能的,逻辑的,生物的,神经生物学的,语言认知的,经济学的......简直无所不包了。

     对,就是这样,一位合格的哲学家应该是这样的。

     这就是哲学园的内容的主旨,也是哲学园的一个愿景:重现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哲学家---这不是不可能,随着人的进化,这个愿景或许能实现。

     如果仅仅如上所述,可能并不会招人诟病。杂乱内容的感觉来自于一些像"美女""女人“”川普女儿富二代”之类的标题。我承认,这确实与哲学园的调性不相符合,但是它的阅读量却特别高,后台的统计数据特别漂亮。在哲学园阅度量不尽人意的情况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我会反思,这是不是正确的做法。能不能找到既学术的阅读量又大的内容?

     真的是很难!当然这受到本人的水平的限制。但我可以说说感受。以我对学术的要求以及我的偏好选出来的文章,在阅读量以及增粉上已经遇到了瓶颈,这可能有多方面原因:阅读疲劳、新鲜感丧失、阅读强度加大,阅读困难。我看了一下现在这一阶段的发文与早期发展迅速阶段的发文,质量上并未下降。原因有上面这些,也有公号发展的整个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公号已经让大家应接不暇,刚才有一位建言的哲友还说:“我有两百多个的订阅号,不能每天每篇都看,只能挑着看。”所以,从用户的这个角度看,似乎发多条并不好。但是从后台的数据分析看,多条的阅读量明显多于单条。但这也并不能说明多条就比单条或少条好。这仅仅是哲学园的统计而已。

     哲学类还有一类文章比较受欢迎,就是哲普类型的,比如,邓晓芒写一篇《康德思想综述》(假设)就会比较受欢迎。但这样的文章学术深度显然不够的,是属于哲普类型。哲学园并不想发大量的哲普文章。

     我还考察了利维坦和大象公会这两个号,这两个号大部分是单条,但阅读量特别大,阅读比我估计也很好。这两个号有什么特点呢?有哪些优点是哲学园可以借鉴的呢?

     先说利维坦(ID:liweitan2014),这个号我非常喜欢,但也不是篇篇都看。他的特点我总结了一下不知道是否到位:猎奇、高冷知识、脑洞大开。看后,你会对那个世界那些人感到惊奇,居然还有这样的事呢!奇哉怪哉!然后呢,说实在的,对我个人而言,居然没有然后了。也就是说,利维坦的文章无法让我思考更多更深入的东西,他更像是一些历史碎片,而这些碎片的价值在我“呀”的一声惊叹之后,居然消失得无影无踪,瞬间恢复了以往的麻木----这或许是我的愚钝。利维坦编辑、作者以及粉丝看到我这样说,请你们别介意(因为昨天有好多利维坦粉丝关注了哲学园,感谢你们!)。我确实非常喜欢利维坦,很早就关注了,虽然有以上体会,但利维坦还是像精神鸦片一样吸引我。

     再说另一个公号:大象公会,这个号,我目前已经取关了。它还原一些历史真相,以及传递一些犄角旮旯里的奇奇怪怪的资料,读完后,哦,还有这么一回事,然后,然后也是没有然后了,当然,这依然有可能是我的欣赏能力不够的原因造成的。

     这两个号都非常成功,但我觉得哲学园无法复制,虽然我喜欢读利维坦的文章,但只是作为一种增加见识和放松阅读的目的去阅读。哲学园不应该是这样的。是怎样的呢?下面再讲。但我现在反思,我这样想是否对头?那么,就请各位哲友给我出谋划策,给我提出意见,指出我的问题所在。我能从这两个公号中学习到什么?如何改进哲学园?

     第四个问题大致讲完了,实际上也讲了第三条和第一条,这里就不再说了。重复一下:希望各位给出建议,指出我的看法哪里不对,以便我改进哲学园。

     下面讲一下逼格问题,逼格当然是一种自嘲的说法。逼格高,实际上是一种优越感,LOW就是低级。那么哲学园的优越感在哪里呢?

     毋庸讳言,哲学园的高逼格主要体现在智慧(sophia,"Φιλοσοφ?α"(philo-sophia) 即 “爱智慧” ,区别于中国的人生“智慧”)上,智慧由智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反思能力等体现,这些能力互为交叉,综合起来体现出一种人类伟大绚烂的智慧,看看人类的成就吧,就是这种智慧的耀眼爆发。

     因此,读哲学园文章一定是烧脑的,要拿出笔和纸,坐下来,静下心来,写写画画算算,推导一下,证明一下,计算一下,然后,还恍然大悟一下,写下了令人极度震惊的结论或者格言,如果你晒出这样一张自拍照,那你的逼格能不高吗?

     那么阅读哲学园,正确的姿势就是,亮出你的智慧来!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哲学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