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觅境】你见过明清时候的柳州古城吗?原来几百年前你家长这样!
2016/6/18 柳州晚报
前不久,柳江撤县设区的消息大家都十分关注。柳江撤县设区后,柳州市区面积变成原来3倍,柳州一下由1016平方公里扩增到3555平方公里!

柳州建设得越来越高大上,然而微姐今天却想问问你,你虽然了解柳州的现在,你可知道柳州城过去的历史呢?你知道柳州明清时的外城、内城分别在哪?城门今何在?城墙经过现在哪些地方?你知道你家在清明朝的时候到底是在外城还是内城吗?想知道的话,就跟着微姐一起探寻悠悠历史中的人文觅境吧~
在专家的指引下,记者徒步穿行龙城的大街小巷,沿着大都深埋地下的古城墙,去唤醒这座古城往昔的记忆。 

觅●境
明清城池今何在?
城市脚下的城池

市博物馆东门城楼管理处主任徐海生介绍,柳州在西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始设潭中县于城外东南驾鹤山间,隋朝城址移到城北雀儿山一带,唐贞观八年,县治迁至柳江北岸。从此,城址相对固定。

(东门城楼)
在冷兵器时代,城墙是一个很强大的防御工事,也是王权的象征。唐宋时柳州开始筑土为城。洪武十二年,在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号令下,明城始建。明城工程浩大,历时十四年才竣工,其势极其雄伟,人称“其墉屹屹,固如金汤”。

城墙原有东南西北四门,后因城市发展需要,在南边开有镇南门、正南门、靖南门。这样柳州城就曾有过六个城门。
从东门往曙光路方向,很明显看出一些房子就建于城墙上,房基上青灰色城砖不时可见,离东门不远处,城墙穿过马路,到达靠城墙而建的大南门菜市。徐海生指着已被水泥墙封死的菜市靠墙说,里面肯定就是城墙。
穿过大南门菜市,若在明代,我们便是在城外墙根下走了。
菜市尽头出口处就是镇南门所在(也叫大南门)。再行,到曙光中路,即到正南门(民国时开),行到曙光北路与小南路南交汇处是靖南门(也叫小南门)。城墙穿过长青路西头到达西柴街,直接柳荫路与雅儒路交汇处的西门。此后,地势渐高,城墙“爬”过斜阳路西城巷(俗称城楼)到德福第小区,过妇幼保健院,到达位于现电信大楼附近的北门。城墙继续延伸到解放北路金鱼巷路口,往东穿过公园小学北侧,穿过房产局转东直接东门城楼。这就是内城。如此看来,当时的柳侯祠应在内城外。
当时各城楼上都供有不同神像,南门(镇南门或靖南门)有“炎帝阁”,北门有“真武阁”,东门有“武帝阁”,西门有“观音阁”。
内城的西北掘有护城河,位于现连塘路到人民广场一带。
柳州城三面环水,易守难攻,只有城北接陆地,地势空旷,不易防守。为加强防御,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开始于城北约500米外筑外城。外城西起今雅儒路中段,东至今友谊路东,两端均临柳江,长五百九十丈,高一丈四尺。设三门,东门宾曦(今市友谊路柳州饭店前)、北门拱辰(今解放北路人民银行东侧)、西门留照(今市雅儒路中国银行北面)。

(东门城楼)
为什么这些城门城墙只有东门留了下来?
我市知名专家廖六田介绍,军阀割据时,柳州的明城墙遗址被拿来拍卖,搞军饷或后来被拆了铺路。商人买下后有条件的将城墙挖平建房子,没有挖平的,就靠着墙脚做商铺,做门厅。
曙光中路的那段剩下的残墙正是在后面这种情况下无意中保存了下来,结果成了柳州申请全国历史文化古城的有力硬件。
残墙70多米,高四五米不等,面曙光路一面长满了藤萝、野草。古城青砖与后来附建现代建筑材料参杂,面东一面墙体较为清晰,在秋阳的斜照散发着远古的气息。残墙上空,飞舞着许多土黄色的蜻蜓。我驻立其中,尽管与地王大厦只有几米之遥,却仿佛置身荒郊野岭。
古城的浴血春秋 公元815年,唐代一个著名文人来到东门城楼,写下了那句“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的著名诗句。
1856年10月,清末一个著名的戏子也来到了东门外。不过,他不是来唱戏,而是来攻城的。

柳宗元
唐代柳州城只是个“有围墙的农村”,城墙用土夯成,根据出土文物,徐海生认为柳宗元登临的城楼也在现东门城楼附近,唐土城应有七八米高,加楼高四到五米,也算蔚为壮观了。从柳宗元诗中“城上高楼接大荒”也可印证。

李文茂
清末戏子出身的李文茂攻打的则是号称“固如金汤”的明城。
城上清军守将韩凤,望着千船锁江,连亘数十里的义军,绝望惊惶;城下大成国著名将领的李文茂则正挥刀率领红巾军如巨浪一波一波地冲击着东城门。
其实,民风彪悍的岭南柳州,反封建王朝的斗争就连绵不断,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都是前代所未有的。 对柳州的争夺正因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交通便利,水路往东可到广东,往北通过洛清江、漓江、湘江可到洞庭湖。而且,明统治者认为,柳州“地处冲要,瑶壮偕汉民杂处,非置兵无以防边,非提督重臣又无以弹压偏裨也” (《马平县志》)。于是陈重兵把握,把柳州当作镇压农民起义的重镇。
据市博物馆副馆长刘文考证,明清时,柳州城内外官兵、道路、营堡、火炮众多。幕府官兵5146名。柳江南岸除有“振柳营”驻守,城内兵丁住房有1500间。出土铁炮现就有17尊。而古代峰火台,最可靠的说法是在东台山、马鞍山、鹅山、雀儿山四座山上。
长期的战乱,使柳州兴衰不定,民生困苦。当时就有“贼过如梳,兵过如蓖”的歌谣。
(东门城楼)
1856年11月,李文茂率领的大成军再攻东门一带。几经鏖战,均末得手,后经本地天地会头领汤春狗开西门配合方破城池。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39军343团三营也攻打东门却势如破竹,仅几个小时就结束战斗。再坚固的城池也无法阻挡“义勇军”带领贫苦大众取得幸福解放。
城根下的故事 徐海生介绍,明清的柳州古城内,行政中心在现地王大厦附近,军事中心在东门附近,商业中心在东门、镇南门、小南路一带,娱乐中心在映山街附近,是所谓“花街柳巷”,市民俗称“大鸡笼”。
而据《柳州古城文化》(刘文著)记载:“当时传有东门称‘喜门’,凡迎送官员及接亲彩舆花轿都从此门进出。西门称‘财门’,西柴街“柴”与“财”相通。北门则有称“丧门”,旧时城内死了人,出殡时多从此门经过。
(老柳州) 所有这些,柳州的老人们还记得多少?我为此花了一天时间,走街串巷,与许多老人重温了当年“城事”。
家住长青路,62岁的叶华先生记得,当时房子大多是低矮的木板房,只有曙光东路有一栋中西风格的“枕江楼”当时算是很大的楼房。
“解放军进城的时候,小南门下面的车马渡,挤满了国民党等待过河的车辆、行李,甚至还有金条、银元洒落一地,没有人敢去捡。”叶华说。
叶华是五中的第一届学生,对于离五中不远的“破城门”记忆深刻。
“当时只剩一堵墙了,有个像东门一样的门洞,前面有条壕沟,旁边有一棵很大的苦楝树,树旁有一个社王庙,旁边都是大片大片的菜地,坡岭上则都是乱坟堆。”
60年就读于五中的张宝珠说:“我们经常穿过破城门去打猪菜。那门很可怕,一走进去就有凉风呼呼地吹。”
小时候就住在破城门旁边78岁的曾广辉老人对破城门记忆显得更准确。
“城楼上还有个房子,可以上去,还可住人。城楼前的壕沟很宽,一直延伸到现在人民广场附近到文昌桥的河边。那边有个炮台。我们都叫那里为炮台河,河边有个牛皮厂。”
(东门城楼) 曾广辉对破城门最深的记忆是“有鬼”。
“城门洞里两边有人钉了两根长木供乘凉人坐。有人说夜里有鬼出没——夜里破城门黑灯瞎火,人走进去,风凉嗖嗖的,突然有个白影从长木上坐起。”曾广辉说,“人家说这就是棉花鬼,从城门前中间岭(地名)的坟堆里跑来这里睡觉的。”
当然,曾广辉所说的“鬼”大概也是个乘凉的人,人吓人罢了。
但老人们对人民广场附近的记忆还是很一致的,如连塘路一个接一个的池塘、妇幼保健院前到景行路长满了大树的“大树脚”、白帝庙等。那都是他们童年游玩的地方。
“日本人来的时候,我叔就是在“大树脚”被日本人的飞机炸弹弹片击中头顶死掉的。”住斜阳路西城巷的韦先生说。

他们都记得现在的人民广场附近以前叫北教场,是个枪毙人的地方。三中路附近,到处都是乱坟堆。韦先生记得建设八一路时,就曾挖起一堆一堆的白骨。看来,将北门称为“丧门”名副其实。
“依拗依(121),挑起个箩筐克买米。买米的人,挤又挤。挤着我的脚,生牛角。我问医生要点药。什么药?膏药。什么膏?牙膏。什么牙?豆芽。什么豆?豌豆。什么豌?台湾。什么台?抬你妈妈进棺材。”
“麻子麻,上树摘枇杷。枇杷高,跌对麻子腰;枇杷矮,跌对麻子崽。”
这些童谣都曾是古城墙根处的孩子唱的吧?!
公元2007年10月31日傍晚,北风猎猎,秋水激荡,我偱着脚下的古城墙重回东门。
楼上,无事“武帝”坐享江风水景,三尊铁炮锈迹斑斑。再不见峰烟腾起,再不闻号角横空,这座战争年代被人称之为“既是前线,又是后方”、饱受战乱的城市华灯初上,繁华、喧嚣、忙碌。
本文摘自《遗落的秘境》赵伟翔著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柳州晚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