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请警惕:对孩子的这些禁止,其实是种诱惑!
2016/2/22 儿童健康

    

     诱惑

     昨晚临睡前,我特别嘱咐孩子,要盖好被子,不然会冻着,冻着了就会生病。小姑娘一听,来了劲,用脚把被子“蹭蹭蹭”踢到了一边,并且很有兴致地念叨:我是踢被子小能手,我是踢被子小能手……

     “踢被子小能手”是某次她踢被子之后,姥姥给赠送的“外号”。看到这个举动,我瞬间反应过来。我的“禁止”好像一道开关,启动了她的反抗意愿。

    

     很多孩子都会这样。通过跟大人对着干,以及看到大人“干着急”又拿自己没办法的样儿,孩子往往会感到十足的趣味,以及成就感。好玩又带劲的事儿,哪个孩子会不爱呀!

     这个小细节,让我想聊一聊“禁止”这个事。

     首先,禁止更多是父母为了自己安心,缓解自己的焦虑

     大多数时候,父母禁止的事,其实都是并未发生,或者只偶然发生了一次的事。可是父母内心焦虑,希望通过下禁令,来获取安心,获得控制感,以此抵消内心的焦虑情绪。这也是为何,禁止分明没太多效果,但是仍然有许多父母持续在用的原因。

     第二,禁止很容易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看见仙人掌,非常想上去用手触碰,此时大人如果告诉孩子:不行,仙人掌不能摸!或者简单地阻拦孩子,一旦大人不在,孩子一定会再去摸。

     此时,父母的“禁令”就像一束高亮的手电筒,把高光打在了禁止的对象上,瞬间点燃了孩子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对孩子来说,父母说“行”或“不行”没什么区别,都是一个意思。孩子看到的,是父母的行动、表情,而非言语。

     这个时候合适的做法是:

     首先,父母做判断:仙人掌不会对孩子造成太大的伤害。然后,父母认真严肃地告诉孩子:疼,会扎手!这样的表情和语句,就能起到对孩子的提前警示作用。若孩子仍然好奇,便让孩子去摸一下。结果当然是孩子给扎哭了。此时孩子已经体验到了应得的“惩罚”,父母切不可幸灾乐祸,而是要及时给以安慰。

     如此,孩子既完成了探索过程,也得到了父母所给予的安全感。下一次需要探索的时候,孩子仍然能够能量饱满,充满勇气和力量。更重要的是,经历了探索所受的疼痛后,孩子会懂得权衡和判断:这个东西的确扎手,下一次要小心了!这种做法,也就是我讲过的“保护性撞墙”。

     第三,禁止很容易激发反作用力

    

     一个2岁多的孩子,他兴奋起来很可能会手舞足蹈。甚至小手会把玩具、各种他面前的小物什都天女散花一样扔得到处都是。这个时候,若父母在边上大呼小叫:“哎呀你这个熊孩子”,孩子一定会更加兴奋。

     对于叛逆期的孩子来说,父母的禁止尤其容易发生神奇的效果。相信家有叛逆期孩子的父母,一定深有体会。

    

     孩子们为何这样做?

     因为禁令来自父母。父母就是权威,是力量的代表。若能够挑战禁令,也就意味着自己具备战胜权威的力量。这对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孩子而言,是非常宝贵的心理体验。于是,父母的禁止,更像是一个诱惑,诱导着孩子去突破禁止和限制,去向父母宣战。

     所以,与其通过禁止去管教孩子,不如放下“禁止”,有技巧地陪伴这些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孩子们,去感受他们自我的力量,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行为,父母当然是需要正确引导的。但是,禁止显然最无效用可言。跟孩子沟通,尤其是叛逆期孩子沟通,是有技巧的。

     【图文源于网络,如涉及原作者权益,请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 END -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儿童健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