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会害了孩子,你一定不知道!
2016/4/14 儿童健康

    

     错过了从他律到自律转换的关键期

     我遇到过两例,求助者都是家庭经济上比较宽裕的孩子:一个男生,16岁;一个女生,18岁。他们求助的原因都是厌学。

     这两个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小时候,男生学过围棋、两种乐器、乒乓球等,女生学过钢琴、素描、陶艺等,都是他们自己提出来想学,父母才给报的兴趣班或单独请的辅导老师。后来也都是他们自己不想学了,父母听之任之,不学就不学了。

    

     这应该是散养的理想状态吧?让孩子发挥天性,随心所欲。

     小的时候,孩子控制不住自己,容易转移注意力,容易放弃。此时,需要来自父母的“他律”,帮助孩子慢慢习得上面说的要做成一件事所需要的品质,逐步在10岁以后由他律变为自律。浅尝辄止,轻言放弃,不仅是虚度时间和浪掷精力,更重要的是错过了从他律到自律转换的关键期。

     让孩子变得散漫、任性

     还有一种散养是对纪律和社会规范的无视

     散养的目的不应该是让孩子变得散漫、任性。

     孩子最终要长大,走上社会,若一直保有这样的行为习惯,谁会愿意当他们的同事、上司、下属?谁愿意与他们做朋友、谈恋爱?

    

     在社会上受的挫折多了,吃的苦头多了,可能他们会变得收敛一些、抑制一些,但与自律—自我控制不同的是,他们的收敛是被动的,是因为失败和教训而不得不为之的。因此,他们不会满足,不会心甘情愿,会充满抱怨、失望、无奈、愤懑。他们是不成熟的,也是不自由的。

     父母为什么会这样?

     1. 出于自己的心结而散养

     父母对孩子过度散养,往往是其自身有些心结没有处理好:感觉自己从小到大处处被束缚、被管制,把自己的挫败和不得志归因于环境或他人的压制。这种被动忍受型的父母,会倾向于过度放手孩子的教养,甚至挺身而出,去反抗那些他们认为对孩子约束、压抑的人或制度。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的成长问题,要安抚好自己内在的孩子,让他长大,这样才能成为成熟、理智、客观的成年人,才能当好爸爸妈妈。

     2. 拿散养当借口

     有的父母事务缠身,即便身在家中,也不住地打电话、发短信,运筹帷幄于沙发之上,咂摸回味于饭桌之旁,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教养孩子。这样的人如果事业还算成功,家里物质条件还过得去,就会觉得可以给孩子买到诸如家教、留学等条件;孩子有了这些条件,自动地就会有所成就、会做事了。他们都忽略了自己的“管”与“参与”,除了对孩子的指导,还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被期待、被陪伴。

     父母应该怎么做?

     1.别忽视对孩子自控、自律的培养,关注孩子成为一个成熟社会人的过程中所应该有的一些能力;

     2.做循序渐进的自我控制训练。

    

    


     孩子的成长中哪些该管?

     1.对孩子要有与其年龄相匹配的言行上的要求,孩子将来的行为自律,有赖于一开始父母的“他律”。

     2.可以不要求结果,但不能忽略过程。例如,不要求孩子必须考100分,但要求孩子主动、认真地学习知识。

     3.对于孩子的错误一定要管。犯错误并不意味着孩子就是坏孩子,我们常常是在试错中明白了道理,学会了本事。所以,看到孩子的错误一定要管,不要丧失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至于什么是错误,每一个家长有自己的定义和标准。

     4.要培养孩子的品德,基本的道德准则必须管!例如:诚实、善良、公义、尊老爱幼等等。

     5.孩子提出了疑问和要求一定要管,不能拒绝或忽视。

     6.如果有人反映了孩子的问题,无论是孩子的老师、同学还是其他什么人,一定要管。要调查清楚真相,再相应处理,而不要“护犊子”,或者否定别人的看法和意见。

     7.选择散养的父母一般都有一套理论,或者“外国如何”,或者“我小时候如何”。一定要实时检视自己的理论是否过期,是否与你家的具体情境相符,是否符合孩子的特点,等等,避免教条。

     有话说

     孩子很小就会自我抑制,但自我控制则是要心智比较成熟时才能做得到。对于散养,这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说法,不同的人对“散养”有不同的定义和做法。强烈反对打着“散养”的旗号,放弃对孩子的教养责任。所以粑粑麻麻们一定要注意对孩子的管理的尺度,关注孩子的发展~

     【图文源于网络,如涉及原作者权益,请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儿童健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