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爱喜欢发脾气的孩子!(深度好文,值得认真读完)
2016/5/18 儿童健康

    

     小编语

     好好爱喜欢发脾气的孩子!这句话送给所有的平台的父母,也送给我自己。

     我想,每一位父母,在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一定被自己的脾气折磨过,甚至影响到如今的自己,还是会在一些时刻歇斯底里地发泄了出来,原来,岁月让人变老,但小时候形成的一些秉性脾气还在。

     今天的文章,能够帮助我们认识愤怒的本源,克制自己的愤怒,正确处理愤怒,以及怎么去对待爱发脾气的孩子。

     文章很长,但是建议您收藏,仔细研读,会对您的成长及育儿有帮助!

     你会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总是比你的脾气还大?

     你会明白,为什么你的孩子越来越不像小时候的乖乖了?

     你会明白,为什么你的孩子会朝着你预想的相反方向跑去?

    

     愤怒像是会传染的疾病,我们都是这种疾病的带原者。我们在各种场合得到致命的愤怒病毒,再带进家交互传染。太多的孩子住在充满紧张、审判、悲观和排斥等混合一起的家庭氛围。

     你给孩子最大的两个礼物就是:

     无条件的爱和教导他们用更成熟的方式管理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耍赖的唉叫持续传进耳朵,真是很惹人厌!但你最好克制发脾气的冲动,以免脱口而出:“马上闭嘴,否则我揍你!”因为如果你真这样说,这场战役你就输了。

     当你对孩子发怒,你就提供他们更多的火药来对抗你;孩子也明白他们真的把你打倒了。之后,一旦孩子想要伸手压下启动你情绪的开关,他就知道耍赖唉叫是操纵你最有效的策略。你愈显得气愤,你就会听到更多孩子的唉叫声。

     对这种行为最好的回应是“不要理他就好了”,但知易行难。不过,父母若照着去行,对大多数孩子确实有效。如果你不回应,孩子就不能操控你的行为。如果你确定你仍旧冷静,就用真正好玩的事物分散他的注意力。

     这是我最喜欢用的方法:依照孩子的年龄,把能吸引他的有趣事物摆在他面前(这个方法非常有效,从一开始我经常用在小小鱼身上。)

     有些孩子很固执,若是你用尽耐心和方法还不能让他停止,你就让他一个人待在安全的地方,并事先告诉他,一旦他找回正常的声音,好好说话,你会很高兴和他讨论他想要的。你的冷静是关键,因为孩子会知道你坚定地握有控制权,也不会被发脾气的尖叫所操纵。

     保持冷静需要极大的自律。不然,就是孩子被你硬逼着压下怒气,表面上你胜了,其实败得更惨——反而让孩子发展出反权威和被动攻击型的行为和心态。

     所谓被动攻击型行为,是一种因愤怒而起的非立即性反应。这种行为故意全盘违背别人的预期,就是说,他所做的与他应该做的事恰好相反。你希望他学业有成,人生成功,他偏偏辍学早恋、和明显不合适的对象结婚、离婚、不肯生育……这种行为的主要目的,是想击败父母或其他权威角色。

     愤怒从何而来?

    

     今天许多或是说大多数家庭,并不真的了解如何处理孩子的愤怒。而愤怒如果处理不当,只会导致灾难的发生。你能给孩子最大的两个礼物就是:无条件的爱和教导他们用更成熟的方式管理自己的愤怒。

     我想身为父母的你,会注意把有害、有毒的东西小心藏在安全的地方,也一直很注意孩子身处的环境,或许连小孩应该看什么电视节目、玩哪种计算机游戏,你都会规定。但是,你知道最大的危险、最可怕的毒药,就是住在你孩子心里的那股泛滥、没有约束的愤怒吗?

     孩子健康快乐过一生最大、最普遍的威胁,就是存在着隐藏而处理不当的愤怒,这将使他们的心思、灵、魂、和体力受创。随着小孩长大成人,他们也把愤怒带进由学校、社会、工作场所、婚姻、教会和家庭所形成如同压力锅的世界里,然后自己继续在里面受到各样错综复杂的伤害。成年人生活中的每个问题,差不多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普遍的源头。

     研究表明,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是,孩子心中愤怒的最大来源,竟是他们根深蒂固地以为自己没有人爱。

     我相信大多数的父母亲都真的爱自己的儿女。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父母有没有能力把真诚之爱传送到孩子的心里?事实显示,这个讯息并没传到。

     假如你的孩子注视着镜中的自己,然后得到的结论是,他们自己觉得做人没什么价值,那该怎么办呢?他们感觉自己的言语举动从来都不重要,他们没有人爱,也没有动机去创造充满爱的生活。

     一旦这样的自我观感在他们心里生根,问题就会变得很棘手,一旦孩子无法发展自己成为他们内心期待的样式,不能拥有真正的自我,一旦他们觉得生命只不过像儿童乐园哈哈镜里所看到的映像:不是嘲笑、被扭曲,就是记恨;那么,他们的内心就会充满怒气。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我们这世代有这样深的叛逆。这一代的孩子不仅需要爱,也需要进一步懂得如何因应愤怒激动的情绪。容我再重复一次:我们广泛的反抗权威是起源于愤怒。愤怒的原由,是因为得不到充分的爱。

     孩子发怒后父母要做的三件事

    

     我们当然不会故意为孩子制造可怕的挑战,但是父母自己曾渴望那份无条件的爱,最后却演变成不让依赖他们的孩子得到那样的爱。

     有限度或有条件的爱,会让你自己及孩子的生活变得不轻松。有条件的爱不会奏效,因此你会一直对孩子的行为感到头痛,而不知道要怎么指导他们。带着条件的爱,意思是要求孩子做出他们做不到的事。谁能因做得尽善尽美而得到爱呢?

     但是无条件的爱却能让你和孩子的生活变得很丰富。你的管教就会满有力量和自信,你也会带着恩慈和智慧去因应孩子的需要。

     无条件爱所赋予的自由,能培育孩子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并且释放他们成为发展成功的小孩和大人

     孩子不但从你的言教,也从你的身教学习;不只学习你所做的,也学习你所克制不做的。

     他们因为本身的不完美,而学习到你的忍耐;他们可以学习到,你为了付出时间和注意力所做的牺牲,还有你的受苦——就是在很为难的时候,仍努力与他们保持目光的接触而不发怒。他们看得到你用来平静大风大浪的力量,而他们也会相信,迟早能在自己里面找到同样的力量。

     许多父母其实是在告诉孩子:“照我们说的去做,而不要看我们所做的。我们是父母,我们可以依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行。为人父母者都应了解,这样的教导是无效的;可是,他们往往看不到摆在眼前的事实。

     我们希望教导儿女说出他们心中的话,诚实地自我表白,并活出正直的人生。 当你忍受孩子的怒气到快发狂时,要记得这场小小的风暴终将过去;当孩子的怒气耗尽,你也预备好随后的沟通和教导。不只你的孩子要经历成长中愤怒的表达方式,你也一样要在自我节制的过程中成长。

     当然,我们不应该认同有些孩子,根本没什么令他们忿忿不平的事,却说得气愤填膺。他们或许是利用这样的行为操纵父母,这是你一定要辨认和予以纠正的。但需要应用同样的规则,不要动怒。

     你的怒气不会传送正确的讯息,也不会对情况有帮助。你需要冷静、心平气和,但也要坚守原则。当孩子在父母面前发怒,他们就成了被训练的对象。

     有一件事很重要:必须等到你和孩子都冷静下来,并且重建你们之间的好感之后,再开始训练他们。但也要避免间隔太久;这点也很重要,不然就会失去机会教育的功效。时机是关键点,你们的情绪一旦稳定了,就一起坐下来,然后实行以下三件事——

     第一、希望孩子知道你并不是要责骂他,特别是让那些对权威很敏感的孩子明白;他可能因自己所做的事产生罪恶感。让你的孩子明白,你接纳他是独立的个体,也一直想要知道他的感受,就如:快乐、伤心或愤怒。告诉孩子:当你生气的时候,我要知道你的感受。

     第二、称赞他做的正确的事。我告诉戴维:“你真的让我知道你在生气,那样很好。你没有把气出在你弟弟或小狗身上,你没有摔东西或捶墙壁,而是告诉我,你很生气。”你要寻找各种机会给予赞美,寻找各样值得作为鼓励的事。

     第三、帮孩子再前进。这需要以请求的方式,而不是用禁止的方式进行。与其说:“绝不可再对我恶言相向!”不如说:“儿子,从现在开始,我希望你不会对我恶言相向,好吗?”在你通过够多这样的历练之后,你的孩子逐渐不需你的提醒而会自己思考。

     训练孩子以成熟的方式掌控怒气,再加上你的好榜样,将有助于他们在不久的将来能自我训练。假设现在你女儿回到家中并生着闷气,你就可以和她谈一谈,她正经验到的受伤、痛苦、失望、愤怒、灰心、憎恨或其它感受。

     帮助她口述自己的感觉很重要,如此,她就不会需要用行动来表示。 在你帮她养成口头表达的习惯之后,下一步就是要从不愉快的诉苦进步到能心平气和的叙述。一旦她能用不具伤害力的口述方式解决她的怒气,你就已然达到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样的表达方式,能一生一世加惠于她以及她周遭的人。

     这段过程的核心是无条件的爱,就是你希望孩子从你身上得到的。让孩子见到你在他们最软弱、最糟糕的景况中,却能坚忍度过风暴,以恩慈的心接受难堪的话,并且不放弃对他们的爱与支持

     如此,他们就能看到、听到,也感受到何谓无条件的爱。你的儿女会因此很肯定自己确实被关爱,而且从爱中找到内在的力量,在一生的旅途上继续往前走,最终成为合神心意的人。

     最坏的结果:形成一种被动攻击型人格

    

     一个孩子是如何演变成被动攻击型人格的? 答案是:若是没有经过训练,学会以成熟的方式管理怒气,任何一个孩子都会发展被动攻击型愤怒的反应。 但是,如果父母把自己的怒气倾倒在孩子身上,就绝对会促成孩子发展出这种不良行为。

     孩子心中有两种深度的恐惧:

     1、感情需求得不着满足,仿佛一个空空如也的情感储存箱。

     2、父母亲的怒气。孩子没任何防卫装备得以对抗这两种问题。

     当我们对孩子发火,怒气就深深地栽植在他们心里的软土中;这样所播下的种子,最终会使他们借着行为,将所结的苦毒果实散出来。他们会采取各种行动,就是:颠覆父母、老师、雇主、警察、配偶,或任何掌权的人,却不清楚自己的目的何在。

     要记得,权威人物不只是那些我们需要遵行其指示的人,也包含一些我们要为其尽心尽力的人,比如配偶。这点非常值得留意,我们有时会发现,另一半就是不给我们所需要的,我们明明告诉对方,我们需要这个。(这个情况,鱼爸发现在青少年的叛逆期表现的最明显,很多时候成年人也是如此)

     我们尝试用各种策略来纠正被动攻击型行为,但却不管用。事实上,父母愈努力矫正,孩子就愈狠心使他们失望。由于这样的行为很不合逻辑,也不理性,父母几乎总是战败的一方。这种情况让被动攻击型孩子很有成就感,他会进一步努力造成父母更大的挫败,而孩子最常利用的战场就是学习成绩和价值观。

     他们专注在反击父母、老师,或其他权威角色,可是到后来,他们才是这些行动最大的受害者。美国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大学新生被退学,但是这人当中的绝大部分确实有能力得到不错的成绩。会不会是他们其中有些人,只为了表现对某人的愤怒,而不自觉地这么做?

     有些独特的案例还发展成更严重的被动攻击型行为,例如吸毒、酗酒、疾病、贫困或甚至自杀——最极端的被动攻击型行为。一旦那股怒气被掩埋,它并不会如有机物一样自动分解,反而会像有毒的废物,在内心的土壤中扩散;最后,以一种新的型态出现,就是反权威的性格,进而埋下被动攻击型行为的种子。

     长年累月严重的压抑愤怒,将使得一个人叛逆的态度存留到成年期,结果就形成具有危险性的被动攻击型人格。也就是说,过分压抑的愤怒经过千锤百炼之后,会以让人几乎无法招架的方式随时准备发作。

     当你面对一个满腔怒火的孩子,你有两项义务:

     第一要接纳他的怒气,纵使这怒气很令人厌恶。

     第二,虽然你想要豁出去,但要忍耐。

     尤其当你想到你的目标,就是帮助孩子不断学习用更成熟的态度掌控怒气。无论好坏,你都会成为孩子的榜样。

     要面对孩子的怒气,并且正面处理,不容愤怒潜伏在一个成长变化中的年轻人里面,等着以被动攻击型行为表现出来。最后,你会见到你的孩子从正常的被动攻击型阶段走出来。

     另外,我们当然也不能用自己也失控发怒的行为来教导孩子。目前被父母怒气掌控的部分,将来会演变成一种无法无天的行为模式。孩子可以表达愤怒,但不准有攻击的行动。

     在孩子发泄怒气时,命令他们闭嘴就等于把他们推往我们所不愿意见到的行为反应上去。我们需要拦住自己,免得冲他们大喊:“闭嘴! ”或是:“我不想听这件事!”虽然我们不想听,但是孩子需要我们这么做,这就是舍己。

     我们唯一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导孩子:透过言语、心平气和释放出怒气。(看到这儿,鱼爸相信很多父母跟我一样,曾对着发火的孩子说闭嘴,说不要让我看到你这个样子的,对孩子怒吼着,以怒气压制怒气,每次让自己后悔,让孩子受伤,一定要改,利用语言和正确的情绪来处理和释放吧!)

     父母需要对付自己的怒气

    

     在孩子周遭的人事物中,你最有影响力;而在你的影响力当中,怒气是最具关键性的。怒气的掌控若不合宜,最容易惹孩子的气,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自我认同、社交能力、对事物认知的能力、压力管理的能力,以及影响他们是否能在社会上发挥全部能力。

     如果到了青春期的尾声,这些行为都还未被纠正,那么这样的态度就会根深蒂固地成为他们基本性格中的一部分。之后,又轮到他们的小孩被这样的态度影响。

     父母要正确管理怒气:

     第一步是愿意为怒气负责。这一步很困难,因为要怪罪其他人比较容易。我们会说:“我就是没办法。假如我的上司不那样对我,我就不会那么气愤。如果我的孩子没有一次比一次离谱,我就不会发火。我的配偶若没有对我说那些话,我就不会生气。”

     我们告诉孩子说:“我不喜欢用这样的方式对你大喊,吓着你。可是我没办法——因为你不听话。”我们怪孩子让我们发怒。我们用气愤当借口,来合理化我们的行为,好像怒气是个完全无法掌控的变量一样。(我们的孩子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原谅我们,依恋我们,让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放肆自己的行为,一次比一次过分,但是,我们真的没错吗?)

     唯有你需要对自己的怒气负责!怪罪别人就相当于给他们钥匙直通你内心,因为你赋予他们权力来扰乱你。别人要为他们自己的行为举止承担后果,但只有你要对你自己的反应负责。

     当你领悟到:生气的感觉其实很正常,但也可以选择不做出任何反应。 你就会感到重担从双肩滑落。怪罪孩子让你生气,实在是不可原谅的事,同时也很危险;因为你会把其它不相关的问题扯进来。

     你易怒因为你在迁怒孩子:

     你今天变得易怒,是因为在外面遇到一些事情,根本不知情的孩子,刚好做了一些让你讨厌的事,于是你就顺势把怒气出在他身上。这样的怒气不是发在应受的当事人身上,反而使无辜的人受伤。

     唠叨是一种诡秘狡猾的愤怒表现:

     它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倾倒怒气在孩子身上。如果不多加留意,我们的唠叨会在孩子内心不断制造一股挫折的暗流,最终逼出孩子反权威的心态。

     有时候,我们不给孩子甜点或不让他到公园玩,以此当作合理的管教手段。每一位家长都有必要在某个时间点阻止某件事,但如果我们处于不断制止的模式中,我们要仔细察验我们本身的情绪。

     我们是在气愤的心情中藉此处罚孩子呢?

     还是我们受挫到一个程度,以此当作惩罚来伤害孩子?

     很多父母不明白,他们本身的愤怒就像镭射光集中在孩子身上;他们也不知道,孩子其实非常清楚这一点。

     气愤的父亲或母亲可能不给孩子关爱和滋养,脸埋在报纸里或电视前面冷冷地说话,或是打着官腔并且不正眼看孩子;这么做其实很危险。如此,就等同对孩子说,他没人爱。(很多夫妻吵架后,就将愤怒的表情带给了孩子,不闻不问,实属不对,一定要避免)

     因为这样好像为孩子上了一堂带着不祥之兆的课程。因为他们从父母身上学到不付出关爱、不顺从、不合作、不和颜悦色,或其它可能会让父母受伤的态度。

     我们可以参考下面三项做法,慢慢调整其比重,以便形成掌控怒气的最佳方式:

     1、以言语的方式表达怒气,

     2、以心平气和的方式表达,

     3、以引发你生气的人为直接的目标,不要迁怒别人。

     如果可以的话,你要期盼与那人和好,彼此之间能有更多的谅解。可以找一个朋友、配偶或是辅导人员,与他们分享你的感觉,但不是对他们发泄。

     真正的亲密关系是从冲突获得解决而来的

    

     如果你能驻留在一个由五个字组成的避难所里,那么你就可以控制整个情况。这五个字是——温和而坚定。

     记住,孩子对你的情绪,不管是愤怒或厌烦,他们其实都很清楚,也很害怕你会把他们当成出气筒;他们能感受到你正在气头上。 但你若还能保持和颜悦色,他们就会松一大口气,而在心里充满感激。(这个从孩子们的脸上就能看到,他们是多么的在乎你的表情)

     但你也是人,某些时候你没办法有最好的表现,可能就快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了。在那一刻,你该怎么办? 我个人采用的是“与自我对话”的方法。

     有时候我还会对自己说:“冷静!”这样通常都会有效。我也可能自言自语:“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变成被动攻击型人格,或者发展成不负责任的成人,你最好节制自己的行为。”

     我也充分利用所谓的“逃生出口”,我个人是利用洗手间。万一“与自我对话”的方法无法让我冷静,而我又意识到一场充满火药味的冲突即将爆发,那时我会说: “我必须去一趟洗手间,等一下回来。”那里刚好适合我去洗净我的情绪。

     在独自安静的时刻,我发现一些可供采用来解除当时危机的步骤。例如,我可以回想过去这个孩子某一次令人发笑的小插曲;这些正向的想法使我冷静下来,也加强我对那个孩子愉悦的感觉。

     甚至在最坏的情况,就是你失控而说出或做了令你后悔的话或事情,都还是有机会从负面的情况中扭转,产生正向的事物。你可以从要求孩子的原谅着手。孩子藉此便学到了谦卑和宽恕,那会是个极超凡的时刻——他们不只学会原谅你,也有能力原谅他们自己。你接受宽恕的榜样,对你的子女非常有教导的意味。我们在生活中看到一些可怜的人,没有能力宽恕别人或是自己。

     “真正的亲密关系是从冲突获得解决而来的”。我一直都衷心地相信这句话。 在婚姻关系中,当夫妻一起用正确的方式解决一个问题后,他们之间的距离就比先前更近。在亲子关系方面也是如此。当彼此间发生不愉快的事,让你对孩子或自己的感觉很不好,请记得:你的确有机会让亲子之间更亲密。

    

     后记

     恭喜您读完了这一篇长文。说真的,我太感谢这篇文章的作者,因为它就像一场及时雨。让我能综合地对我自己的一些行为进行分析,我边读的时候边反省着我自己,因为我自己的脾气不好,容易动怒。

     而且我曾发现自己的情绪化会影响到孩子。但是我经过几次反省总结之后,如今我能非常平静地对待他的耍性子,发脾气。我学会了平静地处理孩子的脾气爆发,而不会压制他,以暴制暴的方式最不可取,如今,成长后的我,亲子关系更好了。

     希望读完这篇文章的您,也能反省自己的行为,如果您的亲子关系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问题,那么恭喜您了,继续保持!当然,这篇文章您可以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谢谢大洋彼岸作者的创作,谢谢您的分享。


     ·END·

     【图文源于网络,如涉及原作者权益,请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儿童健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