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孩子听不见,原因竟然就是它……(秘)
2016/5/23 儿童健康

    

     育儿真心话

     我们提到现在很多孩子都是视觉学习型的,对于需要单纯靠听力学习的东西,往往不太感冒,所以粑粑麻麻要多给孩子聊天、给他听故事等,以刺激他的听力学习模式。不过,今天我们还要提醒大家一种可能被忽略了的听力学习障碍,那就是——耳屎太多。

     案例回放:

     日前,6岁的楠楠因听不见到医院就诊,诊断结果竟是只因耳内被堵。专家称,满脑袋疼痛、听力下降、鼓膜穿孔、中耳炎……这些严重的症状,或许罪魁祸首是一团耳屎。

     聪明、活泼的楠楠是一家人的宝贝,可这些日子不知道怎么了,似乎她听力下降许多,奶奶叫她好久才有反应,看电视动画片的声音居然开到了最大,这可急坏了一家人。

     来医院一检查, 孩子的听力并没有损坏,仅仅是外耳道内堵满耳屎,把声音进入耳朵的通路堵上了。在医学聚光灯下,楠楠妈妈看见孩子的耳朵里有一大团耳屎,医生小心翼翼地将其镊出后,妈妈小小声叫了一下楠楠,这回孩子可是迅速做出了反应。

     眼屎、鼻屎、耳屎都是屎??

     NO!

     俗称大便,人或动物的食物残渣排泄物。

     眼屎是眼睛分泌出来的用于保护自己的液体,这些液体在人睡着的时候,继续泌出,和白天进入眼睛里的灰尘、杂质混在一起,跑到眼角就形成了眼屎。

     鼻屎本是鼻子分泌的用以润滑、保护鼻子的粘液,当分泌物干燥时,就变成了鼻屎,此时若吸入不干净的空气(如灰尘等),则鼻屎颜色会呈现深色。

     耳屎也是耳朵分泌的淡黄色黏稠物,干燥之后就成了耳屎。

     很多爸妈头痛,眼屎、鼻屎都比较好清理:↓↓↓

    

     但是耳屎该怎么弄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其实耳屎是并不一定需要挖滴!

     医学上把我们平常说的耳屎称为“耵聍(dīng níng)”,它是外耳道软骨部皮肤耵聍腺的分泌物,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及黏附灰尘或异物等作用。

     一般而言,孩子的耳屎不必人工清除,它会在孩子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着下颌运动,借助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自动被排出。

     耳屎是耳朵的保护神

     你也许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一般都认为耳屎是无用的废物,而其实不然。耳屎在保护人的耳朵方面可是担当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一、耳屎可以守门

     耳屎像哨兵一样守着外耳道的大门,阻止异物侵入耳朵,保护耳道和鼓膜。当空气中的尘埃侵入宝宝的耳道时,耳屎就能把它们粘住,保持外耳道的清洁;如果有小飞虫飞进宝宝的耳道,一旦尝到苦苦的耳屎,也马上就会“逃之夭夭”。

     二、耳屎可以减噪

     同时,耳屎还能起到“消声器”的作用。人之所以能够听到各种声音,是靠外界各种不同的声波传进耳朵,引起鼓膜振动所致。但如果声波过强,如打雷、爆炸等,鼓膜会因之而受到剧烈震动,容易招致损伤,时间一长,听力就会下降。而耳屎则可以像消声器那样减低声波的冲击,以保护鼓膜,进而保护听力。由于宝宝的听力还处于发育阶段,所以耳屎的这种保护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三、耳屎可以防洪

     此外,耳屎具有一定的油腻性。假如宝宝在洗澡时,不小心水流进耳中,耳屎就可以发挥“水来土掩”的作用,防止脏水的侵袭,进而防止可能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外耳道炎、中耳炎的发生。

     四、耳屎能够杀菌

     耳屎富含脂肪酸,在耳道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酸膜,使外耳道处于酸性环境,具有轻度的杀菌作用。

     经常给宝宝掏耳屎有害处

     经常给孩子掏耳朵除了让孩子少了耳屎对耳朵的有效保护,容易受细菌、噪音的侵袭外,还会导致以下危害:

     1、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

     掏耳朵时如果耳屎坚硬或比较多,容易把皮肤划伤,细菌便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或因来回搔刮,把细菌挤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流水,严重者发生外耳道疖肿。

     2、耳屎越挖越多

     由于经常刺激外耳道皮肤,人体会自动以为分泌的“耵聍”、油脂等不足,会造成耳屎分泌增多、堆积严重。也就是说,耳屎越掏越多。

     3、容易刺伤孩子鼓膜

     经常掏耳朵刺激鼓膜发生慢性炎症,鼓膜发红、变厚,外耳道也会流出少量脓液。如果掏耳朵不小心,还有刺伤鼓膜的危险。在给小儿掏耳朵时,如果小儿突然挣扎或刺激外耳道出现咳嗽反射,这种意外就更难免。

     耳屎过多的原因

     前面我们讲到:一般而言,孩子的耳屎不必人工清除,它会在孩子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着下颌运动,借助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自动被排出。那为什么还会发生前面6岁儿童耳朵被堵的病例呢?

     这是因为某些情况下,耳屎会聚积过多形成团块,阻塞外耳道,成为“耵聍栓塞”。

     通常这些原因容易导致“耵聍栓塞”:

    

     1、耵聍分泌过多

     因外耳道炎、湿疹、雾霾、经常挖耳朵等原因使耳内部受刺激,导致耵聍分泌过多。

     2、耵聍排出受阻

     外耳道狭窄、瘢痕、肿瘤、异物存留等均可阻碍耵聍排出,逐渐结成硬块阻塞外耳道。

     耵聍栓塞的可怕危害

     一旦发生耵聍栓塞,若不及时掏出来的话,栓塞会越来越硬,导致压迫外耳道的皮肤,时间长了,可诱发外耳道皮肤糜烂、肿胀及肉芽形成。

     再加上在洗脸、洗头发、洗澡或游泳时,耳朵进水可将耳屎栓塞泡胀,引起外耳道发炎,发生疼痛感。耵聍栓塞若紧贴耳膜,还可引起压迫症状,如耳鸣、头晕,甚至引起反射性咳嗽、头痛等,严重的还会引起鼓膜穿孔、中耳炎等,导致听力下降。

     耳屎该掏还得掏

     平时我们不用经常给孩子掏耳朵,如果孩子外耳道内有较多的耳屎堆积,或感觉外耳道发痒,家长切勿置之不理,应小心谨慎地掏出来;同时,注意不能让孩子自行处理,以免酿成大祸。

     错误的挖耳屎法

     有的家长为清除小孩耳内较多的耵聍,便常用发夹、牙签、火柴棒、掏耳勺等掏挖孩子耳朵内的耵聍,这种作法是不科学的。

     正确清洁耳屎的方法

     1、如果有耳屎屑,感觉外耳道发痒,可用棉签沾医用酒精轻轻擦拭,这样不但止痒而且有消毒防止感染的作用。

     2、游泳之前最好由医生检查一下,先把耳屎屑取出,以防进水后形成栓塞。

    

     3、较小的耳屎,用特制的耳屎钩或用钝匙轻轻取出。大的耳屎、或孩子不合作,可先滴几天特制的耳屎水(即碳酸氢钠滴耳液,一般点3天,每天4~5次,每次3~4滴)待那耳屎泡软,粉碎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即可。

     4、一旦耳屎诱发了炎症,应先积极消炎,并尽快取出栓塞,以防引流不畅,致使炎症向内扩散。

     5、一旦形成了“耵聍栓塞”,必须到医院去除。

     ·END·

     【图文源于网络,如涉及原作者权益,请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儿童健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