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这5个“坏毛病”爸妈尽管惯着吧!有好处哦!
2016/9/12 儿童健康

    

     随着成长,宝宝再也不是那个只会吃喝哭睡的小家伙,常常会做出一些可能不符合家长心意的举动。其实,这些家长认为的“坏毛病”,反而是宝宝发育正常、聪明能干的表现。当宝宝出现下面几种行为时,千万不要粗暴阻止,而应学会正确对待哦~

    

     “坏毛病” 1吃手指或到处捡东西吃

     当孩子爱吃手指或捡到什么吃什么时,是处在口腔敏感期,他(她)靠嘴在感知世界。

     妈妈们不妨配合支持——把宝宝的指甲剪好、磨平,小手常洗干净,让他(她)随便吮吃。

     在他想把脏东西塞进嘴里前,给他换上干净的物品。切忌看着他的手不让他吃,或者用手套、长的衣袖盖住他的手。

     “坏毛病” 2到处乱爬

     爬是孩子锻炼感统和小脑平衡最重要的阶段,能较早地让宝宝主动接触和认识事物,促进认知能力的发育。

     爬得不好或不会爬的孩子,容易感统失调和平衡力差,从而容易导致做事不专注、多动,容易沮丧和产生挫败感。宝宝半岁后就逐渐尝试着学习爬行了,这时家长需要做的是给你的宝宝多买几件耐磨的衣裤袜子。

     当然,宝宝会爬后,会接触到父母禁止触碰的物品、做父母不允许做的事情的可能性都增加了,这时父母可以开始以一定的规范要求孩子。

     “坏毛病” 3乱扔东西

     扔东西其实是一种“婴儿游戏”。宝宝在不断重复的游戏动作中强化了对各种物体、环境的认识,还可以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为日后的认知发展打基础。

     不妨把“扔”和“捡”当成个亲子游戏来玩,在家里开辟一个“游戏角”,给宝宝准备质地不同、颜色各异的玩具扔着玩,在“扔”和“捡”之间的眼神交流、身体接触,满足了宝宝的情感需求与情绪发展。

     父母对宝宝的积极回应可以激发宝宝的积极反应,使其产生自信与满足感。

     “坏毛病”4用手抓饭

     等宝贝慢慢长大,你会发现他吃辅食时会用手抓饭菜,甚至直接伸手到汤碗里捞,不论什么都往嘴里塞,或者开始争碗争勺了。这个敏感期就是“幼儿自我意识的第一敏感期”。

     当宝宝把勺子当玩具乱舀的时候,父母要欣慰——知道用手抓饭的宝贝才是健康的。当宝宝试图用勺子舀到点东西,然后用不灵光的手腕向回伸,千方百计把手里的勺子送进嘴里时,那是他们第一次自我定位和空间延展的重合敏感期。

     这个时候,是非常好的上桌时期(也就是不在乎吃了什么和吃多少,而是习惯的养成期)。为孩子准备BABY椅,让他和家庭成员在同一高度一同进餐。小碗、勺子多买几个,或者换成塑料碗勺。

     在进餐的时候给宝宝穿件罩衣,给宝宝的饭菜汤只装一点点。在孩子抓饭吃的间隙,不妨趁机喂饭。让宝宝觉得,进餐原来如此快乐。

     “坏毛病” 5伸手就拿别人的东西

     当孩子慢慢长大,可能会出现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情况,或者跟别的孩子抢东西。此时,不要简单粗暴地命令“还回去”,不妨和颜悦色地告诉孩子:“宝贝,这不是你的东西!”即使他当时不会懂,但这是孩子归属感的最早建立。

     现在的孩子物质需要容易得到满足,这就造成孩子一旦需要就想拥有,在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过程中,这种想法也会延续,缺乏所有权的概念,这是造成孩子“拿”别人东西的最主要原因。

     不妨在家里就开始帮孩子树立物品所有权的意识:从小就将孩子的东西与成人的东西区分开,孩子在需要使用家长的东西时需征求父母的同意;相反,父母也要征求孩子的意见。把这种意识再衍生到家庭之外。不仅如此,对孩子的需要适度满足,有些要求鼓励他通过努力去实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删除!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儿童健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