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吧】文明出行也有道德养成 为孩子,您做到了吗?
2014/10/5 央视财经

     "十一"黄金周长假来临,许多家庭也进入了“亲子模式”,不少父母选择假期带上自家孩子与三五好友结伴出游,有的去海边,让孩子感受一下大海的宽广,有的去三山五岳,让孩子见识一下大山的雄伟,有的去名胜古迹,让孩子了解一下祖国的历史文化。家长们在愉悦自己、享受亲情的同时,也想让孩子多看看外面的世界,长长见识,开开眼界。

     然而,在众多不文明行为中,大多数都是家长“托举”着孩子完成的,长假出游,每个人都想保持一份好心情,但不要让自己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影响到身边的人,在带着孩子出来游玩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借机起到一个培养孩子责任意识的目的,千万成为孩子成长的负面“榜样”。

    

     这几张图片的其中一个共同点是:都有孩子“陪伴”在左右,都是大人起到的“表率”,像这种图片,这种现象还有很多很多。十一前夕,众多新闻媒体都在关注长假的不文明行为,提倡大家文明出行,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出门旅行应该注意什么,出境游时又需要有哪些礼节需要了解:

     新华网:出游,请把文明带上

     “十一”黄金周即将到来,许多公民将选择外出旅游。国人的海外形象和景区的整洁秩序都将面临一次大考。鉴于近年来不断曝出各类不文明行为,有必要及早提醒:出游,请把文明带上。

     公众还记得,曾有中秋过后,三亚3公里海滩布满垃圾达50吨;某年国庆一日,天安门地区扫出近8吨垃圾;埃及3500年前的文物被刻上汉字“丁某某到此一游”……节假日,常常是游客在景区不文明的陋习集中现身之时。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旅游休闲日益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内容。据统计,2013年全年,中国出境旅游已达9819万人次,境内旅游32.5亿人次。在如此巨大的人口基数面前,即便是少部分人的不文明行为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无论是随意插队、高声喧哗,还是随地大小便、在景区乱刻乱画,都是不文明的陋习。一般来说,选择节假日出游的公民,绝大多数经济条件都应该不会太差。不管是在家里、社区还是工作单位,很多应是遵纪守法的模范。为何一到外出旅游,就把乱扔垃圾的陋习暴露无遗呢?从根本上说,还是文明素养并未内化为自觉行动。

     当外出旅游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钞票随身带、相机身上挂、家人伴左右,文明却没成随身“装备”,问题自然就产生了。一个尴尬的现状是,中国游客留给国际社会的印象并不佳,要么是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要么乱扔垃圾,甚至公开违反当地禁忌。“中国人出境看世界,世界也在看中国。”出国旅游的公民是国家名片,种种陋习自然会严重影响国家形象,必须坚定地予以革除。

     “带走的是好心情,留下的是好印象”。公共场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面镜子。为了自己的出游更舒适,为了他人更愉悦,也为了维护并提升国家形象,公民出旅请带上文明。

     人民日报:父母要给孩子做好榜样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父母带着孩子出门旅游,但是在旅游过程中,父母乃至未成年人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屡屡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日前某媒体对西安旅游不文明行为进行了一次调查,其中有个报道,8月12日,在大唐慈恩寺遗址公园内,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在草坪上小便,孩子的父母熟视无睹。当问及这对父母“让孩子在公共场所随地小便,是否觉得不太妥当”时,父母的答复是:“孩子小,憋不住嘛,谁会跟一个小孩计较。”然而在离他们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有一处公共洗手间。足见小孩出现不文明行为,父母难辞其咎。由此我联想到少年在埃及神庙刻字留名一事,其源头或许正是大人们的不文明行为“潜移默化”的结果,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

     但笔者认为,仅靠道德约束和法律制裁来提升旅游出行的文明水平还远远不够,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游客文明素质和平时生活习惯养成。未成年人出现的不文明行为,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于大人,有的家长甚至是孩子不文明行为的“导师”。家长带头旁若无人大声喧哗,抢位拍照互不相让,随意插队,踏草坪,攀爬文物,随地大小便等等,在如此“言传身教”下,未成年人惯于“到此一游”就不足为怪了。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一个孩子的道德品行和文明素养如何,与其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父母应该特别重视自身言行对孩子的巨大影响。文明出游,父母要身体力行,给孩子作出好榜样。

     光明日报:出境旅游者要有维护国家形象意识

     近年来,中国旅游者的形象却不那么尽如人意。一则则报道国人不文明行为的新闻传回国内,勾勒出了一幅国人在境外失态的“浮世绘”:国内一演员在太平洋潜水捞出了“中华”烟盒、埃及的历史古迹上出现了汉字的“到此一游”、中国旅客在国际航班上斗殴导致飞机返航等等。这些行为,让每个看到报道的国人都感到尴尬汗颜。

    

     一两个个体行为,聚合起来容易被人贴上群体的标签。因为个体的表现,让“中国游客”似乎成了一个特殊群体,需要“私人定制”的服务:有的地方竖起了中文的“请勿喧哗”标语,一些场所的工作人员用汉语喊出了“请排队”,某些酒店也划出了中国游客特定的用餐区域等。这些情形有些属于境外居民对中国游客进行类型化看待的误解,但国人更该反思的是,中国游客为何容易给人一种礼仪欠缺的直面观感?中国游客对异域风俗的漠视和对自身习惯的坚持,为何到哪都能“惊起一滩鸥鹭”?

     不可否认,国人旅游文明素质的提升同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仍不相称,文明素质的提升需要的是内化于心的坚持和外化于行的践行。2013年付诸实施的旅游法,对文明旅游有了明确的规定,但如何制定更加严格、更具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来约束不文明行为,尚有许多工作要做。相比韩国等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对出境旅游者进行礼仪培训,我国仍缺乏系统的出境游教育培训规划。

     更关键的是,由于多数旅游行为并不触犯强制性规范,很大程度上只能靠自觉自律。因此,除了普遍提高公民素养,出境旅游者更应有作为“中国形象大使”的意识和担当,要意识到“小我”之外还有一个“大我”的存在,认识到自己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用礼貌的言行举止去收获真诚的欢迎,而不是靠一掷千金的阔气,来博取国外商家表面的喜爱。

     每一个中国人在境外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国民在境外是否受人尊敬,决定着旅游商务等活动是否顺利,代表的是中国的国家形象,也事关国家软实力的强弱。每个出境旅游者都应该是中国形象大使,要用文明得体的行为,代表中国递出一张展示优秀文化的精彩名片。

     盘点旅游中不文明行为“十宗罪”

    

     旅游中的陋习,不胜枚举。下面我们就盘点一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旅游、出行过程中最常见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希望大家引以为戒,倘若曾有过以下这样或那样的不文明行为,那么从十一起,摒弃,做一个文明的旅游者:

     随处抛丢垃圾、随地吐痰、吐口香糖

     岂一个“随”字了得,丢者倒是随心所欲了,可方便了自己却恶心了别人。毫无疑问,随处丢垃圾、随意吐痰、吐口香糖无疑是我们在出行和旅游过程中最常见的不文明行为。媒体曾多次曝光该类恶习,今年5月1日到5月3日,通州举办的北京草莓音乐节,三天吸引游客25万人次,而观众离场后,现场垃圾遍地、一片狼藉。

     公共场所随便吸烟,污染公共空间

     吸烟有害健康,而被动吸二手烟的危害更是不容小觑,但是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却并不容易。自己吸烟很放松,但让人口密集之处,特别是是室内等封闭空间中的其他人“被”吸二手烟,实在缺乏公德。

     不遵守秩序,插队、加塞

     在景点排票,在车站候车,排队、加塞让人深恶痛绝。轻者遭人白眼或言语褒贬,重者更有游客因插队大打出手。2013年2月,海南龙王别院候车点,游客曾因不遵守公共秩序插队加塞被工作人员制止,恼怒成羞对工作人员大打出手。

     景区内随意攀爬、刻字留念,破坏景区草地、花木等

     说道景区内随意攀爬、刻字留念以及践踏草坪、折损花木等行为,我们身边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从万里长城到埃及金字塔,“到此一游”成了中国游客负面形象的“黑色”标签;每年樱花节,诸如武汉大学校园就会饱受游客们高校游之苦,樱花被各种折损,“樱花节”成“樱花劫”。

     十一假期 文明常识

    

     1.举手投足得体大方,谈吐交流文雅礼貌,避免不文明的语言和行为。

     2.多用“请”、“谢谢”、“打扰了”、“对不起”、“请原谅”等文明语言。走出国门,咱们就是客人,对待主人要有礼貌,早晨说morning,出错说sorry,全世界通用

     3.不随地吐痰和口香糖,不乱扔废弃物,不随地大小便,不在别人面前做出抠挖鼻孔、剔牙、咳嗽、打喷嚏等失礼的举止。

     4.要把果皮、纸屑、杂物等废弃物丢进垃圾桶,不要随便丢弃,并注意将垃圾分类投放。

     5.不在禁烟场所和冷气开放的场所吸烟,在可以吸烟的区域吸烟时也应该注意他人的感受。

     6.不在有禁止拍照的地方拍照,在有关闭闪光灯标志的地方请自觉关闭闪光灯。

     7.不要长时间占用公厕,不要将脚印留在坐便器上,便后记得冲洗。

     8.爱护文物古迹,不随意涂刻、攀爬、触摸文物。拍照、摄像时应遵守相关规定。

     出境旅游:不能不知的个人礼仪

     最后再来盘点一下出境旅游必须掌握一些个人礼仪和注意事项,希望大家在出国游玩时,想着自己头上的标签都是“中国人”。

    

     出国前的准备

     出国前首要的准备工作就是一定要简单了解一下旅游目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如果能简单掌握几句旅游目的国基本的社交语言就更好了,例如能说“你好”、“谢谢”、“再见”等。

     机场和车站相关礼仪

     尽量不要将自己的行李箱、大衣等放在座位上“入侵”不属于你的空间;不要让自己的行李拦住过道,不要让孩子乱跑和大声喧哗;要对工作人员的服务表示感激和赞赏,当语言沟通不便时,最好的方式就是向对方报以微笑。

     乘坐飞机的礼仪

     飞机上放置行李,要相互体谅,不要急于“占位”。下飞机时,飞机未完全停稳时,不要急着打开行李舱取出行李。

     在飞机座位上时,要维护自尊同时尊重他人的私人空间和保持“安全距离”。例如,不要当众脱鞋,把腿乱伸、乱放。自己休息时,不要使身体触及他人,更不要在休息时,为了自己舒适而将座椅调的过低。同时,尽量不大声说话。

     入住酒店的礼仪

     无论是停车场服务人员、门童、提行李的服务人员,还是前台服务人员、收拾房间的保洁人员和送餐服务生,都要常常通过口头或者微笑向对方表示感激和赞赏。

     此外,尊重和遵守酒店的规定也是必要的,基本的原则是不打扰他人的休息。

     给小费的礼仪

     欧美等西方国家,给服务人员额外的小费不仅是习惯,同时也是一种尊重和礼节。而给小费的过程也很有“讲究”。

     国外旅行,付小费因各国、各地区差异而比例不一。因此,初到一地,应事先向有经验的人或向导了解有关情况,“研究”给小费的合理办法。但基本的规律是注意给小费时的五个要点:尊重对方,这不是施舍;给小费时应悄悄的给,不要太过张扬;把握给小费的时机,一般是享受服务结束时;“按质付费”原则;最后是注意区别不同地方的付小费方式。

     具体来说,以下情况是需要给服务人员小费的:第一类是酒店,泊车者、门童、行李员、送餐服务生、客房服务员等;第二类是餐厅,包括领位员、侍者、乐手、卫生间保洁员;第三类是美容美发店,包括美容师、发型师;第四类是乘出租车,要给出租车司机小费;第五类是影剧院,包括衣帽庭侍者、节目单发放者、剧场领位员;第六类是观光景点,包括向导(导游)、驾驶员。

     用餐礼仪

     入座后要保持身体端正,不能趴、靠餐桌,不翘腿,经量少的肢体动作,如有意无意地摆弄桌上餐具。

     使用刀叉进餐时,左手持叉,右手拿刀;切东西时,左手用叉按住,右手用刀切割,然后用叉送入口中。切记,不可用刀叉在手中乱舞;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形,分别放在餐盘边上。

     进食时,不宜往口中放过多食物,咀嚼时不要砸吧嘴发出声音,也不要和对方交谈。

     进餐过程中不要当众脱衣或解开纽扣,避免高声谈笑。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央视财经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