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武汉暴雨凶猛:积水足有一米深,居民出门如"出海"...
2016/6/17 央视财经

从6月14日开始,南方地区迎来了今年入汛以来最大范围暴雨过程,范围达100万平方公里,多个地区日降雨量突破历史同期极值。根据武汉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武汉市在5月到9月的汛期期间,总降雨量将可能达到1100-120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三至五成,超过1998年汛期总雨量1087.9毫米的记录。
地势低洼,逢雨必涝,逢水必淹,小型抽水泵成居民“家用电器”
进入5月以来,湖北大部分地区的雨水偏多,接二连三的降雨让武汉市江岸区黄家墩社区的居民很是紧张。当记者赶到这里时,居民戴永红正在把家里的抽水泵从顶柜上拿下来。
武汉市江岸区黄家墩社区居民戴永红:这个水泵用了好几个了。这是第二台。
黄家墩社区位于武汉市解放大道附近,是一片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旧小区,社区内多以6层楼房为主。在2014年时,江岸区水务局对这里的地下管网进行了统一改造,把社区的排水管网纳入到了市政排水系统中,但是这并没有彻底解决这里的排水问题。

△ 由于地处低洼,逢雨必涝,逢水必淹的状况已经在黄家墩社区持续了很多年,这样的小型水泵是一楼住户家中必不可少的装备。
除了抽水泵,一楼住户门前都堆砌着这样高高的水泥围挡,不仅如此,家里能垫高的地方也都垫高了,就连楼道的地面也因为被垫高了不少,让人弯腰才能进入。

△除了抽水泵,一楼住户门前都堆砌着这样高高的水泥围挡。
记者:大概垫了有多高?
戴永红:最起码的应该有50公分。
戴永红家的这个围挡足足有一米多高,但她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即便这样,心里也很不踏实。为了避免更多的损失,她索性把冰箱长期放在了凳子上。
在戴永红家里,记者还发现了渔民出海打鱼穿的雨裤。当社区里的积水到达一定深度时,他们就地穿着这样的连体雨裤涉水出行。
戴永红:每一家都有。
6月1日,武汉市终于迎来了入汛以来的第一场强降雨天气,从凌晨3时开始,暴雨越下越大,短短几个小时内,武汉市多条道路被淹。
早晨8点17分,武汉东湖开发区水篮路路口,一辆白色小轿车被困在路中央,过往车辆纷纷掉头行驶避开积水。一辆大型巴士涉水通过时,涌起的水浪索性又把白色小轿车推开了好几米。到上午10点,水篮路口已经被全部淹没,白色轿车也只剩下车顶可见。

△6月1日,武汉迎来了第一场强降雨天气,多条道路被淹,众多路口积水严重。
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6月1日武汉部分城区的最高降雨量达到了115毫米。其中,洪山区和东湖开发区的小时降雨量就高达40毫米。暴雨导致全市20余处路段积水严重。
根据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建设(水务)管理局副局长张贻国介绍,民族大道与新竹路交汇口路呈现明显的洼地地形,也是周围汇水区域的最低点,方圆18公里的下水管网都会在此处汇入到排水主箱涵内。
此次降雨超出原有设计1年一遇的排水标准以外,旁边小南湖水位的迅速上涨几乎与路面水位持平,使得这一区域的雨水根本无法排入小南湖更不用说再从大南湖入长江。
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建设(水务)管理局副局长张贻国:这是我们新竹路口的一个排水箱涵。下面是排水通道,这是一个检查井,这是通道,目前小南湖的水位就和我们这个水的水位平行,可能就只有30公分左右这么一个距离。
在调查中记者还发现,此次武汉市内20处渍水地点中,大多发生在施工地段,其中以三环线主干道路面渍水最为严重,水深达到1米多,直接导致了交通大面积瘫痪。
武汉市三环线轻轨施工项目负责人周小华:就是因为要施工我们有轨电车的高架桥,所以我们就是占用了部分的道路,所以边上做了一个变道,满足交通的需求。
记者了解到,在这个工地施工以前,这里建有开放式排水沟渠,本来可以满足此次降雨的排水量,但是由于建设三环线有轨电车工程的需要,施工方占用了原有的三环线主干道,排水沟渠也被圈在了蓝色围挡内。
记者:咱们在边上做这么一个变道,让这个临时的水溢不出去是吧?
周小华:就是说特大,像6月1日特大暴雨的情况。

△由于新建便道位置阻碍了沟渠原来的排水能力,导致了三环主路的严重积水。暴雨过去两天后,《经济半小时》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曾经的沟渠已经进行了重新修缮,地面的水泥还没有完全风干。
周小华:我们原来就是为了保证整个排水边沟的通畅,我们预埋了一个800的管,现在这个800的管可能水量受限,我们就开始挖开,把这个800的雨水管换成1米35的雨水管。
2013年,我国《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正式出台。其中第43条明确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不得影响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安全。因工程建设需要拆除、改动城镇排水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制定拆除、改动方案,并报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审核。但是,据东湖开发区水务局介绍,他们却并没有收到三环线有轨电车项目施工方的申报。
武汉市水务局副局长张斐也坦言,这一轮的降雨出现的渍水点多发在施工地段,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管也是水务部门的职责虽在。与此同时,目前武汉市一些老旧的排水系统也依然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
武汉市水务局副局长张斐:因为现在按照规划能力,武汉市中心城区达到2278立方米每秒的抽排能力,实际现在只有970立方米每秒,所以能力是严重不足的。
值得欣慰的是,黄家墩社区改造后的下水管网经受住了这一轮强降雨的考验,6月1日,暴雨对生活这里的居民们没有形成困扰。
就在离黄家墩社区不远处,解放大道另一头的低压宿舍,虽然已经具备连接市政排水系统的下水管道,但这依然没能改变这里时常受到暴雨侵袭的困扰。

△从路口的水泥坡上可以明显看出,低压宿舍比路面低了一大块,几乎一下大雨,路上的雨水连同市政主管道内的污水就会倒灌进院子里。
武汉市江岸区低压宿舍住宅区居民汪萍:肯定臭,都是下水道的水。它是水没地出。积在这里,等自然蒸发。
每次暴雨过后,积水都难以退去,居民们害怕电线短路,于是谁也不敢用电,吃饭便都成了问题,多数时候要靠人用皮筏送一些方便面和水进来度过难关。汪萍经常是,一看下雨,索性就把孩子送到亲戚家去。
汪萍:开始下雨就送走,把衣服带着,送到姑姑家、伯伯家,那没办法,因为我们的条件就这样,住在这,上学的话,淹这么深,小孩更怕。

△低压宿舍是由三排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式平房组成,居住着50多户居民。由于房屋年久失修,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怕频繁泡水的老房子哪一天会有坍塌的危险。
现在,为了彻底改变低压宿舍居民汛期的生活困境,江岸区水务局特意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小型泵站,利用泵站的抽排来解决雨水蓄积问题。
张开元:我们在低压宿舍这里修了一个小型下卧式的地下泵站,可以达到每小时360的抽排能力。它如果说一但这个地方积水比较多,它就有能力把水排到主箱涵里面去。
记者注意到,这个小型泵站开足马力后的排水能力还真不一般,蓄水池内的水位能够看到明显下降,每小时360立方米的排水量完全可以满足低压宿舍的排水需求。现在每当强降雨天气来临前,水务局都会派人前来24小时值守。
这些年,强降雨给武汉市带来的内涝问题十分突出,2011年和2012年的两场暴雨使武汉城区内多地变成泽国,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13年,武汉市政府计划投入130亿元,系统完善排水系统、整体提高排水量,设计能抵御日降雨量在200毫米,小时降雨量50毫米以内的特大型暴雨的城市排水系统,保证城区功能基本不受渍水影响。
张斐:211个项目中间,有171个项目已经完工,达到了81%。但是投资总量只完成了接近40多个亿,只有34%。但是我们下一步将加大力度,加快建设,我们市政府也专门下达了我们的1号令要求,我们各业主、各区,及时的完成建设工作和征地拆迁工作,让我们整体的计划能够在2018年基本收官。
类似青山区临江港西二期泵站一样的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当中,工程的投资金额在6.77亿元,而建成后的泵站能达到每秒53.8立方米的排水速度,缓解周边9.51平方公里的排涝压力。

△为了应对极端天气,武汉市水务局同时建立了全市排水信息平台,计算出100个容易产生渍水的地点,并且实施动态追踪。
张斐:首先这个预警系统是基于三个信息,第一个是我们的地形信息,就是每个地面的标高是多少,跟周边是什么关系。第二个是我们的管网信息,第三个是周边的下垫面的信息,周边到底是绿地,还是建筑,还是硬化道路。
淤泥为伴,“地下工作者”守护城市管道
湖北境内河湖纵横、水库也多,防汛抗旱历来都是“天大的事”。加之今年防汛抗旱形势严峻,更是容不得有丝毫的麻痹大意。四通八达、通畅无阻的地下管道才是城市安全的“经脉”。为了这个经脉的畅通,有一群人,就工作在这个城市的地下,他们被称作城市的“地下工作者”。
杨兴乔是武汉市江岸区水务局排水疏捞队的一名队长,今天他要带领工友们进入地下8米深的排水管线进行疏捞工作。
武汉的夏天多发暴雨,每逢汛期来临,地下管网就会面临大考,能否得到及时疏捞,雨水能否顺利排走,不仅关系着这座城市的正常运转,更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武汉市江岸区水务局排水疏捞队队长杨兴乔:我们一般最少的话,是得三个人一组,因为井下最低的配置是2个和2个人以上,出现什么安全问题,互相都有个配合这方面的。
下井作业前,疏捞工人们已经对井内进行了通风。
杨兴乔:以铁台阶为基础,铁台阶还是要更牢实一些。
一名工友拉住安全绳,杨兴乔俯下身子准备下井。

△地下管网的顺利运作离不开疏捞队员的及时疏通,工友拉住安全绳,队长杨兴乔下井作业。
为了安全起见,下井作业一般都是2人为一小组,穿上连体橡胶裤、戴上防毒面具和头灯,手里拿着特制的短把锹和气体检测器,沿着8米高的梯子轮流下到管道里进行疏通工作。
记者也跟随他们下到了城市的地下管网内,这条管线有300多米长,四下里一片漆黑,工人们仅能依靠头灯照明作业。
由于管道内淤泥成分十分复杂,经发酵后产生的气体不但含有硫化氢,更多的是易燃的甲烷,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沼气’。如果不带着防毒装置,刺鼻的气味和有害的沼气足以让人在一小时内昏厥。

△管道的高度只有1米5左右,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在井下只能弯腰作业,而管道中弥漫的沼气,让工人们在施工时必须佩带防毒装置。
杨兴乔:还有更小的,还有1米2的,1米的,80公分的,60公分的,进去基本上是爬着进去的。
眼下正值夏季,封闭的下水道内又不通风,缺氧的环境加上不透气的潜水衣,杨兴乔和同事们很快就被汗水浸湿了全身。为了保证汛期内管道的通畅,他们已经连续20天再这样的环境里工作了。
记者:像100米,需要多长时间进行一个清淤?
杨兴乔:一百米的时间,10天是这样的。
记者:一百米要用十天,多少人啊?
杨兴乔:16个人。
地下管网里污物和淤泥混合在一起变得十分粘稠,16名工友轮番作业了20天但总进度也仅有200多米。
“五花八门”的垃圾让清理工作变得异常困难,杨兴乔只能这样半跪在污水里,一铲一铲地往编织袋里装污泥。铲出来的多是砖石和混凝土碎块等建筑垃圾。
杨兴乔:遇到这样的,石头之类的,石头、砖头、必须得用最原始的办法。靠人工一点点清。

△为了工作便利,杨兴乔和工友们干活时没有戴手套,握着铁铲的双手沾满了污水。
记者:这么脏的水要是被尖锐的东西刺破的话,那不是会感染吗?
杨兴乔:发了有手套,但是说戴了手套的话很不方便做事,一沾到水它就会滑来滑去。
而下水道里除了砖石瓦砾,还有这种个头不小的混凝土块。这是一些建筑工地的建设垃圾、液态水泥等废料,流入下水管道时间长了,凝固成了这种大块的混凝土,这也是造成下水管道堵塞的重要元凶。
为了把这些大块的建筑垃圾运出去,管道内的高度不够,杨兴乔和工友只能弯着腰费尽力气才能把这些混凝土一点一点挪向井口。
下水管网被称作“城市静脉”,一处受堵,万户受苦。在这个天天要用双手和身体感知浊水淤泥的岗位上,杨兴乔已经干了6年了。他说,每次从井底爬上街道,身上沾满了恶臭的污垢,或多或少会引来路人的不满和非议。
杨兴乔:就是比如说在路边自己一身臭,身上有泥巴,在路上休息一下,在人行道上面,有人路过,第一就是往开躲,第二就是蒙着鼻子。(但)我觉得对清淤这个行业,也是一个很神奇、很奇妙的世界。我可以走遍武汉的每一个角落,不用上来,就是这样。因为这个城市,它下面和地上的街道都是一样的,大路通小路,小路又通支路,都可以走来走去的。
晚上8点,夜幕开始降临,就在大多数人下班回家的路上,排水站疏捞工段班长吴靖和夏重玺却在路边换上了连体橡胶裤,带好防毒面具,准备对主干道下面的箱涵进行清查工作。
武汉市江岸区水务局排水站疏捞工段班长吴靖:下去看下面的瘀泥,再看一眼有没有堵塞物,看那个桥洞上面有没有透风的,两边的支管,进来的支管,看看有没有裂痕。
在城市的地下管网中,雨水和污水会先通过支管汇流到附近的箱涵内最终流入江河或污水处理厂。箱涵一般铺设在城市道路的正下方,为了不影响大家白天出行,疏捞工人们只好在夜间进入箱涵内部,检查涵道有无破损或者淤泥。
记者也跟随他们下到箱涵内部,这里相比普通的下水管道明显宽阔了不少,大概有4米宽2米高,但是工作环境同样恶劣。此时吴靖正手握铁锹慢慢的在水里搅动着,检查污泥量的多少。
污泥混合着水,产生了一股巨大的吸力,吴靖的每一步行走,都显得有些吃力。走着走着夏重玺的脚就陷在了污泥里。
武汉市江岸区水务局排水站疏捞工段班长夏重玺:水过多,导致它这个墙面损坏了,敲一下看它是不是空了,或者有水冒出来,在检查这个。
记者:那现在的结果怎么样?
夏重玺:应该是完好的,应该是时间长了,水汽导致墙面凸起。
检查的时候为了方便说话,夏重玺把防毒面具摘了下来。
虽然箱涵内的空间比下水管道大了不少,空气流通也更快一些,但是如果摘下面具,气味依旧刺激得人受不了。
记者:把这个摘一下,这个味道受得了吗?
吴靖:受得了,我们经常,习惯了。
就这样一米一米缓慢向前推进,为了赶在下一场暴雨来临前,完成管道内的检查和清淤工作,把暴雨带来的渍水灾害降到最低,吴靖和夏重玺这一整夜都要在把箱涵内度过。在地下世界里与污泥为伴的日子,他们都已经过了6年零四个月。
而在武汉市,有近2000名一线水务工人清理着全市5800公里的地下管网,吴靖说,支撑他们这些城市“地下工作者”坚持下去的,是对疏捞工作的一份敬畏之情。
半小时观察:防灾减灾,人人有责
城市的地下管网,就像人体的经脉,一旦堵塞,后果将是致命的。所以,为了让城市安全度汛,为了让城市的排水排污更加顺畅,这些专门负责疏通地下管道的“清道夫”,就在持续高温和扑鼻而来的臭味和沼气中,默默地流淌着自己的汗水。
但是城市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爱护它还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为了让城市环境越来越好,我们也呼吁大家给予清淤工人更多的理解和关注,同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爱护环境,不乱扔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
防汛,关键在“防”,防汛检查、隐患排查、河道清障、物资储备等,都是防汛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都要未雨绸缪,这样才能为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构筑一道防汛安全网。
你会喜欢
【过瘾】数钱数到手抽筋!史上最"有钱"的节目来了!
【提醒】 结账时,听到这个声音一定要报警!已有多人中招...
来源:央视财经(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王岸卿 李培)
本文编辑:李天路

防灾减灾,人人有责~↓↓↓欢迎分享~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央视财经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