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常见胃病来袭!春季保胃行动中…
2016/3/25 学府健康
点击上方“学府健康”可以订阅哦 肠胃,是人体的消化系统,也是人体吸收营养、排出废物的重要器官。肠胃有自主神经系统,可以独立发挥搅拌食物、提取盐分、吸收营养、排泄废物等功能。但是,如此“全能”的肠胃实际上很娇气,长期忽略易带来严重的后果,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别把胃不舒服不当回事,保护自己的胃是十分重要的。

胃不舒服会引发哪些并发症
1、胃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也见于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 2、慢性胃炎是由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其实质是胃粘膜上皮受到反复损害后,由于粘膜的特异再生能力,以致粘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3、胃溃疡病为一种常见病症,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饮食、生活习惯、精神因素等通过不同途径或机制作用,导致防护机制减弱,诱发溃疡。
4、胃穿孔最多见于胃溃疡,是溃疡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普通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胃部病变向深度发展,胃壁变薄,或加上胃腔内压力突然增加,可向腹腔穿破,食物、胃酸、十二指肠液、胆汁、胰液等具有化学性刺激的胃肠内容物流入腹腔,导致剧烈腹痛,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5、胃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症。多由胃癌、胃溃疡、胃炎、门静脉高压症、糜烂性出血性胃炎、胃血管异常(血管瘤,动静脉畸形,胃黏膜下恒径动脉破裂等)、胃黏膜脱垂、急性胃扩张、胃扭转、胃息肉、胃憩室、胃手术后吻合口溃疡、残胃癌等原因导致的胃黏膜病变而出血。
6、急性出血性胃炎导致的胃出血,此类胃出血患者大部分经过正规治疗后都能得到有效救治。

春季我们怎样预防胃病 一、饮食规律化。饮食应该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应尽量避免,饮食时要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有利于消化和减少胃部的刺激。
二、少吃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长期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红霉素、强的松等,都可造成胃粘膜损伤而出现炎症或溃疡。烟草中的有害成分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对胃粘膜产生有害的刺激作用,过量吸烟会引起胆汁返流。过量饮酒或长期饮用烈性酒能使胃粘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慢性胃炎发生率明显增高。
三、积极治疗口咽部感染灶,勿将痰液、鼻涕等带菌分泌物吞咽入胃导致慢性胃炎。
四、保持精神愉快。胃是否健康与精神因素有很大关系。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长期紧张、恐惧、悲伤、忧郁等都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功能失调,促进迷走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胃壁血管痉挛性收缩,进而诱发胃炎、胃溃疡。
实际上,胃病的发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会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问题,一下子就发展到胃癌这个恶性阶段。春季是胃病的高发季节,人体受到冷暖空气刺激后,胃酸分泌会大量增加,抵抗力亦会随之降低,滥饮滥食也最易引发胃病,尤其是春季乍暖还寒,极易导致胃病的发生。因此一旦发现胃有任何不适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以免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重医附二院托管学府医院采用先进的第五代OMOM胶囊内镜检查,克服了传统胃镜插入式检查的弊端,是消化道疾病尤其是肠道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胶囊内镜不需任何麻醉,患者只要服下一粒小小的“胶囊”,就能代替胃镜进行检查,并可检查胃部、大肠、小肠,清晰地拍到七八万张人体胃肠道病变情况的照片。
智能小胶囊,轻轻松松查肠胃
重医附二院托管学府医院第五代OMOM胶囊内镜实现了全面升级换代,无需任何麻醉,患者用水将胶囊吞下后,随着胃肠肌肉的运动节奏沿着胃→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结肠→直肠的方向运行,同时对经过的腔段连续摄像,并以数字信号传输图像给病人体外携带的图像记录仪进行存储记录,工作时间达6~8小时,在智能胶囊吞服8~72小时后就会随粪便排出体外。医生通过影像工作站分析图像记录仪所记录的图像就可以了解病人整个消化道的情况,从而对病情做出诊断。
胶囊内镜技术优势 1、不插管,安全无痛苦:OMOM胶囊内镜为普通胶囊大小,轻松吞咽,不插管,无麻醉,无创伤、无痛苦。
2、多方位监测,诊断更精准:突破了胃镜、肠镜对小肠检查的盲区,全小肠段彩色图像清晰,大大提高了消化道疾病诊断率,对消化道早期癌变诊断更准。
3、无毒无害,无污染:无线胶囊为一次性使用,避免交叉感染。其外壳采用不能被消化液腐蚀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对人体无毒、无刺激性,能够安全排出体外。
4、操作简便,省时省力:整个检查有吞服胶囊、记录与回放观察三个过程,医生在回放过程中,分析拍到的照片,对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
咨询通道:拨打023-62767710,或关注“学府健康”微信公众号,直接向内科专家咨询胶囊内镜的详尽信息。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直接向内科专家咨询胶囊内镜的详尽信息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学府健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