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薆来,等您来晒
2016/5/31 言石读书会
言石读书会微信号:yanshidushuhui
与1245名智慧型读书人共享共鸣 共创共赢

书香薆来,等您来晒
——薆来小院举办晒藏书活动
斯非陋室,有书益显其精妙;
薆来小院,因友更显其芳华。
5月22日,薆来小院举办晒藏书活动。北京电视台《收藏家》节目编导董红军老师,房山政协栗景鸿老师,房山文联原秘书长、言石读书会阅读导师赵思敬及夫人张丽娇老师,北京广播电台陈万清老师,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收藏家张寿江老师,与众多热衷于读书、藏书的年轻人,进行了藏书方面的深入交流。
近来,小院的文化活动不断,活动组织和定位日臻成熟,文化平台的作用真正得到了发挥。小院发起人王志芳与艾华以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房山、燕山地区大众文化生活,提升生活雅趣,提高生活品质为目标,组织开展了诗词、笺纸、书法、篆刻等多种内容与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本次活动是在一直热心助力小院发展、关心扶持小院各项活动的张寿江、陈万清两位老师的提议下,组织开展的一次关于藏书、晒书的交流活动。
“晒书”古已有之,原本是古代读书人为了防止书籍霉烂,定期拿到太阳下晒,以后“晒书”发展成了特殊的活动载体,除了晒书,还有晒文化、晒思想、晒情趣等含义。
北京电视台《收藏家》栏目编导董红军老师首先与大家交流了电视编导和藏书的相关话题。《收藏家》栏目专门讲述收藏家和他们的藏宝故事,作为该节目的“说话人”,董老师结识了许多收藏方面的专家大腕儿,了解了许多感人的收藏故事,从中学到了很多收藏方面的知识,如木器、玉器、瓷器等都有涉猎。获得知识,成为她办好《收藏家》的动力。通过《收藏家》栏目,学习收藏知识成了她的爱好,更激发了求学欲望,同时,在与收藏大家的交流中,见识了大家们坦然面对生活困境,淡泊物质、重视精神的高贵人格,甚至为了一个承诺而坚守多年,都深深地打动了她,令她的人生也受到了启迪。
谈到节目的制作,董老师讲了当年跟拍收藏名家到潘家园的故事,也谈到为了采访名家、自己恶补专业知识的情景。那些真实的收藏故事,很多都是通过情景再现或者flash的形式进行还原的,栏目组还通过3D蓝屏特效,实现了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收藏家》栏目从王世襄到张伯驹,一共做了10多期,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已经停办,那些留下的影像资料,愈显珍贵。《收藏家》曾经给张寿江老师做了一期节目,寿江老师表达了扶持年轻人的想法,还讲了许多精彩的收藏故事。董老师说通过寿江老师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非常幸运。


谈到被采访,寿江老师说董老师很专业很睿智,采用的是开放式采访风格,充分尊重被采访对象,在他偏离采访主题时,董老师很好地控制了采访内容和采访节奏,这来源于她20年做电视节目的经验积累与专业素养,因此,每次采访都非常顺利,采访效果非常好。
“爱书人”栗景鸿老师是60后,中文专业,1994年到房山区政协工作,至2011年,曾负责区政协文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他热衷于寻访有关房山地区的史料文献,其收藏也偏重于地区文献类图书,目前已经收藏了有关房山文史专著300余种。
对于收藏,他有着一种不为常人所理解的“痴”劲儿:对于心仪的书,每种他都买两册,一册收藏,一册品读。他的书房名为“双在堂”,意指事业家庭兼顾、夫妻双方和谐。谈到个人收藏理念,他说藏书既要看内容,又要兼顾其他方面的因素。他说,书籍不在于是否是珍版,但也要讲品相、版次、装帧、是否有名人题签和题跋、有无插图、书封设计如何等等。他建议,如果只是读书的话,选书时也要认准著名出版社,如人民文学、中华书局、三联书店、人民美术、中国青年、商务印书馆、上海古籍、上海文艺等“大牌”,以免被当今一些仅为了经济效益而存在的出版社“打了眼”。


栗老师带来了30多本收藏的珍品书,每本都用牛皮纸包着书皮,写着购买的日期和价格。《读书人家》《北岛诗选》《朦胧诗选》《傅雷家书》《戴望舒诗选》《围城》《西厢记》等珍品,在大家手里传看,对每本书栗老师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大家赞叹不已。他觉得,目前张立宪(江湖人称“老六”)主编的《读库》系列丛书制作的不错,值得订阅。此外,栗老师非常喜欢薆来小院的氛围,他说:“斯非陋室,有书益显其精妙;薆来小院,因友更显其芳华。”
陈万清老师展示了《烟斗随笔》《黄苗子诗书画》这两本书,这两本书印刷和装帧十分考究,展示了雅昌彩色印刷的独到之处。


董红军老师带来了一本《梁实秋名作欣赏》,她最早从鲁迅的文章中知道了梁实秋,就想拓展阅读梁实秋的文章。她感叹说像今天这样的民间纯文化交流很好,没有商业味儿,值得肯定。
张寿江老师展示了他收藏的一套关于鲁迅的书籍,每本书都带着塑料皮,保护得很好。张老师的主要书目有《鲁迅回忆》《欣慰的纪念》《花边文学》等,由于时间紧张,还有两套清晚期版本的线装古籍《古文辞类纂》《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及几册周作人的书籍,没来得及拿出来晒,非常遗憾。
赵思敬老师展示了连环画《雷锋》,还有他当年学习书法时做的笔记,及1972年手抄的一本民国十五年的书,附页为下笔先后法和比划法,令大家感叹不已,围观者众。
张丽娇老师除了晒出自己收藏的中国青年报冰点记者徐百柯的《民国那些人》一书,还晒出了自己当年的“手抄本”,文革期间无书可读,好不容易读本书,生怕以后再也看不到了,索性手抄一本。丽娇老师年份久远的“手抄本”一亮相,立即吸引大家的目光。
艾华展示了《雪域求法记》《中国文学史》《美的历程》《杨氏琴学丛书》《清香流动》《莲说》等几本书,任琳展示了《中国名家书法比较大字典》,得到了几位老师的认可。
看过各位老师的藏书,几位看得目瞪口呆的书友们悄悄藏起了自己带来的书,专心点火做饭去了。瞬时,书香,花香,饭菜香,在小院弥漫,飘散!



“白云醉卧安一隅,厚荫绰影增闲趣。雅韵用心裁,卓姿耀薆来。馨茗出素手,恰与书香逅。惬意品臻馐,畅叙兴意犹。”
活动过后,晒书的话题一直在继续。董红军老师将李建强即兴唱的《红豆曲》录下,插入当日活动的照片,制作了一段小视频,令大家回味无穷,专业的人一出手就是不一般。书友李小杰填的这首《菩萨蛮》,更是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晒书之事意犹未尽,爱书之人聊兴正浓。

“一缕夏光一缕禅意”,书香薆来,欢迎来晒!

欢迎关注言石读书会:yanshidushuhui

言石读书会长期征集原创书评、影评、游记、好故事、好段子、好图片,欢迎参与!
投稿邮箱 yanstein@163.com
或者登录豆瓣网搜索“言石读书会小组”
http://www.douban.com/group/449048/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言石读书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