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楚国的贵族,投江自尽欲意为何?难道是任性!!!
2016/6/9 创业平说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我们知道的屈原更多的是一个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的评价也多是对于他的思念。借此端午节的机会让我们了解另外一面的屈原。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户”指的便是楚国王系家族,昭、屈、景三大姓。屈原是楚国贵族,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人。屈原所处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

举贤授能的“美政”思想
屈原的执政理念一直坚持的是 “美政”理想,通过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我们不难看出。他的“美政”思想在其作品当中表现的就十分明显了,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屈原的“举贤授能”指的是不分贵贱,把确实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通过自己的作品充分说明了不拘身分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完全可以去别的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造为宪令的改革精神
屈原主张改革,推行法制的立场更为自己的作品所证实。屈原深知要使楚富强起来必须像当时各国的改革者们那样,革新政治,推行法制。

他在《离骚》中对当时楚国的君主怀王提出要求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他要楚王实行美政,扬弃秽政,改革现状,废除旧制,并坚定地表示自己要作这次改革的决心。
屈原改革家的立场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露,在另一首《惜往日》中屈原叙述了他实行改革的具体实践:“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立法兮,属贞臣而日侯。”他说,他的改革一是受楚怀王之命的;二是继承前辈革新家的遗业的;三是建立新的法制为中心内容的;四是以国家富强为唯目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

大一统的目标
“尚法”、“尚贤”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两个最重要的手段,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在《离骚》有简要的叙述。《离骚》中提到:“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又说:“昔三后之纯粹兮,因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说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抵敬兮,同论道而莫差……”“岂余身之弹殃兮,悲皇舆之败绩。”这些诗句表明屈原的理想是使楚国在战国七雄逐鹿中原的战争中,不致失力,并通过努力获得全胜,最后统一中国;使楚国国君功追三皇,步武尧舜,取法禹汤,赛过文武,建立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国家。

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目睹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十分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也就变成了棕子。

▲点击图片丨用精益玩转创业,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创业创新!

任性的富二代李白,告诉我们怎样的创业思维?
“阅读原文”观看视频全集!
你不戳一下?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创业平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