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青年一锹下去挖出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2016/6/13 读史

    

    点击上面蓝字

    免费订阅

    

     | 读史 |ID:dushi818

     博闻通识,知古鉴今。有品、有趣、有态度。已开通认证号(ID:dushi918 和 dushi828),欢迎订阅。

    

    

     文:新原创-苏湲(微信公号读史特约考古专家)

     莪沟北岗遗址,位于新密市南约7.5公里的莪沟村北部的岗顶上。这条群山环抱的岗岭在绥水与洧河交汇处形成一块三角形地带,而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茂,正是古人类居住的最佳环境。它南距洧河约500米,高出现在的河床约70米,面积约8000平方米。

     遗址所处的岗顶平缓而宽阔,土质松软而丰厚,至今仍然是农业生产的良田沃土。现在因岗地高深,无水灌溉,所以成为靠天收成之地,故当地人称其为“火龙岗”。但是在远古时代,由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这里始终是理想的居住之地。

     莪沟北岗常年不见雨水,十年九旱,连年减产。为了改造火龙岗,使其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沃土,1977年10月,超化公社莪沟大队社员,在大队干部的带领下,在土岗之上展开了一场平整土地的攻坚战。他们一方面在北岗岗脊大面积取土,要将岗脊推平,改为大块良田,一方面在岗地最高处自西向东修筑一条水渠,引河水灌溉土地。就在社员们取土过程中,挖出大量的陶片、石铲、石镰等文物,扔得满地皆是。

    

     一天,一名女青年在挖土时,一锹下去挖出一个褐色的人头一样的东西,咕咕噜噜滚向一旁。她被吓得大叫一声,扔下铁锹就跑,还以为遇上了什么鬼怪。这时闻声围拢一群看热闹的人,他们翻来覆去地查看后,发现原来是一个人头骨。

     有人说,这里可能是座墓。有人说,里边可能还埋有宝物。于是他们七手八脚把这片地翻了个底朝天,果然,他们除了挖出一些陶壶、陶罐外,还挖出了一套石磨盘。

     由于当时农民的文物意识较差,这些破破烂烂的东西根本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很快一切归于平静,大家又开始欢天喜地地干起活来,把发生的一切都忘在脑后。

     工程指挥部就设在岗上,恰好这时县委副书记陈万顺来工地检查工作,他看到出土文物,于是立即通知县文化馆前来调查处理。密县文化馆文物专干魏殿臣恰巧正在举办亦工亦农考古培训班,共有7名学员,这正是实地训练的好机会,便停课带领他们来到工地。他们仔细查看了出土文物的地方,确定这里是一座古墓,而且出土的遗物与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物一样,也有石磨盘、石磨棒。

     他们沿岗地周围进行了勘察,遗址已经被平整土地挖去了西半部,遍地都是碎陶片,唾手可得,最初的堆积情况已无从考证。他们又向当地群众进行了询问,有人告诉他们说,挖土的时候经常可以挖出有石镰、石斧和鞋底状的石磨盘等物,但都被破坏了。

    

     情况急迫,如不立即加以制止,整个遗址很快就会毁于一旦。魏殿臣心急如焚,他马上找到村干部,要求他们立即停工,对遗址加以保护,并同时向县文化馆领导汇报了情况。县文化馆又将情况汇报到开封地区文化局,但是文物科负责人崔耕出差不在开封。于是县文化馆派魏殿臣连夜赶往郑州,向河南省文物队和河南省博物馆进行汇报。文物工作队领导听完汇报后,认为情况比较重要,便派郭天锁、丁清贤与魏殿臣一同于当天赶往密县调查处理。

     第二天上午,他们赶到莪沟北岗,岗上的西北风格外凛冽,站在岗脊向周围眺望,周遭群山耸立,投下阴森森的、幽灵一般的鬼影。他们没有休息,为了了解遗址的性质,他们首先清理了那座残墓。收获甚微,剩余的东西已经寥寥无几,只有一些被打碎的破陶片和一些残碎的人肢骨。

    

     随后他们在岗顶周围进行认真的调查,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他们初步确定这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他们发现遗址地面遗物虽然很少,但是时代却很古老,遗憾的是已经被挖去了四分之一。这时虽然裴李岗遗址已经进行过试掘,但是资料还没有公布,对于它的性质还没有更深刻的认识,不过他们认定这是一个重要发现。郭天锁、丁清贤在魏殿臣的引导下,找到地方政府,向他们讲明了遗址的重要性。地方政府领导十分重视,立即下令停工,将劳动大军调往遗址外的地段去了。

     这时郭天锁接到河南省文物队的通知,让他们进行试掘。正是严寒季节,荒山野岭间一派苍凉,除了狂风席卷着满地黄叶外,一点生机都没有。他们忍受着严寒的侵袭,全力以赴投入到发掘工作中。然而这时又下起了小雪,细碎的雪花零零落落地飘向广袤的荒野间,打在他们脸上、手上,时不时钻进他们的领窝中,使人感到阵阵寒战。冒着严寒,他们对已暴露的遗迹进行了试掘,面积达546平方米,清理20余座墓葬和灰坑,发现了一批罕见的文物。

    

     1978年3月初,河南省文物工作队,派杨肇清为领队,由李绍连、郭天锁、丁清贤、赵世纲和密县文化馆的魏殿臣,以及培训班的学员组成的考古队正式进入莪沟遗址。这次发掘前考古队曾作了充分的物资准备,因此比起第一次发掘,无论是生活方面,还是发掘技术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

     经过全面的钻探,考古队在遗址西部和西北部找到了氏族墓地。它们排列有序,墓向一致,显然是经过统一的规划。然而这些墓清理起来却不容易,就连发现它们也十分困难。因为这些墓葬多数位于遗址的最底部,而且是在生土中营造墓穴。放进遗体后,又将挖出的土回填进去,夯筑结实,与正常的地面几乎没有两样,所以不具有一定的经验和技术,就很难辨认出墓矿的边缘。一次,杨肇清在探方底部发现土层有异常,经过仔细辨认,确定是一个长2.82米、宽1米的墓口,编号为M34。

     当清理向下40厘米深后,还是不见遗物。杨肇清开始感到有些忐忑不安,怕是自己判断失误,因为这里的墓一般深不会超过40厘米。他仔细辨别墓边的填土,只感觉填土较严实,与自然土相接的边缘隐约有脱离,于是他继续向下清理,这时他心中已经逐渐有了把握。

     当他清理到50厘米深时,在墓室西壁他的手铲刮探时碰到了坚硬的东西,他有些紧张,并连续刮了几下,这时一个斜靠在墓壁上的石磨盘的边缘露出头来。杨肇清为自己的成功而感到兴奋,不知不觉加快了速度,他很想知道这座墓中究竟有什么东西,是不是有更新的发现,这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

     他继续向下清理,约到60厘米的时候,发现一具人骨架。人骨保存完好,在墓主身体的周围放置着密密匝匝的陶器,有陶罐、陶壶、陶盆、陶鼎……而且器形硕大,保存完整,在整个墓地是罕见的。后经鉴定,墓主为成年女性。由此可见,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显赫,显然高于男性。

    

     就在同时,李绍连在墓地北侧也发现一座墓,编号M61。墓口长2.72米,宽1.3米,深0.3米,是整个墓地中最大的一座墓。他也在墓室的西壁首先发现石磨盘、石磨棒,当他继续向下发掘时,在墓底发现两具人骨架,显然是一座二人合葬墓。他们周围还随葬有各种陶器,均为生活用具。可惜这两具人骨架已经腐朽过甚,无法鉴定其性别,据推测应该是夫妇合葬墓。这些为研究原始形态的丧葬制度、生产状况、社会性质、男女社会分工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考古工作者在莪沟墓葬中发现的遗物,具有明显标志的应该是石磨盘和石磨棒,它们是识别裴李岗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目前为止,这类文化遗存在其他任何文化类型中都不曾有过。

    

     在莪沟遗址的发掘中,几乎天天都有新发现,令人兴奋不已。一天傍晚,丁清贤在探方T80中清理遗物时,发现有两个相互打破的灰坑,而谁打破谁,一时却难以辨认,于是就请大家帮助他来确认一下,因为这很重要,后期的灰坑一定会打破早期的灰坑,那么后挖的灰坑时代就应该晚于早期的灰坑。大家在一起相互探讨,并根据土质的颜色和软硬、疏密情况的变化,准确地判断出了它们之间的打破关系。丁清贤便根据严格规定进行清理,即先清理晚期的,依次清理到时代最早的。当他清理完第一个灰坑,准备清理第二个灰坑时,他的手铲碰掉一大块灰土,但是灰土落地后却没有散开,而是很结实地团结在一起。

     丁清贤觉得十分奇怪,就将土块拾了起来,用竹签一层层剔剥去上面的泥土,好奇心吸引着他。这也是考古工作者的职业习惯,他们不会放过任何细小的疑窦。灰土一点点被剥去,一个奇迹出现在眼前,灰土包裹的竟然是一个陶塑人头像。这个灰褐色的老人头像,虽然塑工稚拙,烧制的火候也不均匀,但是却有一种远古、朴拙、粗犷的震撼力。这是曾经数千年风雨剥蚀的雕像,他的面部保留着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

     丁清贤激动万分地喊了一声,招呼他的几位同事过来观看。这件陶塑人头像扁头平顶,前额陡直,两眉粗壮,宽鼻深目,下颚前突,造型极为逼真和富于感染力。几个人你传我,我传你,默默地欣赏着,不觉肃然起敬。这是一件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杰作,老人双目紧锁,饱经忧患,似乎对未来充满着期盼和憧憬。这件原始陶塑是目前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人头雕像,是一件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物,它使我们看到了雕塑艺术发展时期的雏形,应该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

     而更可喜的是,考古队在莪沟人居住的生活区,发现了远古时期的房屋基址。莪沟遗址发掘时,裴李岗遗址曾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发掘的主要目的是想找到裴李岗人居住过的房屋基址,能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更清楚地看到当时人们的生存条件和居住环境。但是他们费尽周折也没有如愿,因此发掘者们深感遗憾。而莪沟遗址却意外地发现了房屋基址,因此不能不使发掘者们兴奋不已。

    

     那是4月初的一天上午,杨肇清和李绍连分别在自己的探方内各发现一座房基,这一重要发现使全体队员惊叹不已,纷纷围过来观看,这是发掘工地上自发掘以来最活跃一天。他们细心地清理着房基周围的土层,用手铲一层层挖去废墟中的积土。这时大块土坯上面,木材、竹篾、藤条等框架结构的印痕清晰可辨,它们是墙体、房顶坍塌后的堆积物。

     经过三四天的紧张工作,渐渐地一座残垣断壁的房址呈现出来。这是一座半地穴式的不规则圆形房基,房基直径2.21米至2.8米,说明当时的人们还不懂得找圆心的道理。残墙虽然只保留有0.2米至0.4米高,但这毕竟是8000年前先民居住过的房屋呀,能保留如此完整的面貌,也不能不是一件奇迹。

     这些房屋门均朝南,为斜坡式或台阶式门道,宽0.55 米至0.75米。一般房子中央都筑有灶火,而且火门和烟道设施已相当完备。室内地面用黄土和细沙夯筑而成,表面十分平整、光洁。在墙壁周围有稀疏的柱洞,直径在11厘米至20厘米之间,深6厘米至16厘米,由于柱洞小而浅,所以推测房屋不太高大,顶部重量较轻,可能为圆锥形。房子结构比较简单,每间房屋的面积也不大,大约可以容纳五六人,可能是一个氏族小家庭的住所。

    

     莪沟遗址房基的发现,是考古工作者第一次找到新石器早期人类的居址,虽然没有一座完整的建筑可供考古工作者去研究,但是从残留部分来考察,还是能够准确了解到它们当初的全貌的。

     发掘队在这次发掘过程中,还采集到大量的动植物标本,经专家鉴定,有果皮、果核、果壳、骨头等遗物。这些随便扔到住地周围、废弃的窖穴中,或者低洼地里的垃圾,经过日积月累,将村落的地面越堆越厚,从而形成了遗址的文化层。

     考古工作者正是追寻着这些遗弃的废物,进行不断的研究,用以弄清当时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来源,以及生态环境的优劣。碳—14测定了两个年代数据,一个数据为距今7265±16年;另一个数据为距今7240±80年。基本上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文化距今在8000年左右,它的早期要距今在8000年以上。

     通过对墓地的发掘,考古工作者基本弄清了当时的社会性质和社会状况,特别是对裴李岗文化社会性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文稿交易平台“新原创”(http://www.ipxyc.com),系授权使用。想转载者,请至新原创平台约稿,新原创QQ客服:3395926609,微信客服:niccoli

    

     | 天生丽人 |ID:liren919

     在这里,所有姐妹都可以做一个性感时尚的漂亮女人。

    

     ○温馨提示:可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 创业圣经 |ID:chuangye578

     创业者的智慧交流平台、决策者的随身商业高参。

    

     ○温馨提示:可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 美人窝 |ID:meiren818

     不求倾国倾城,但求让人倾心!独立、爱美女性的私家花园。

    

     ○温馨提示:可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 健康范 |ID:GVGZLPYS

     上医治未病。从田间直达舌尖的健康管理专家。

    

     ○温馨提示:可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读史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