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博物馆里的中国女人
2016/8/25 大健康TV

2015年10月5日17点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摘得大奖。

△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屠呦呦为什么能够获得诺奖?
她的研究成果又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请看视频!
↓↓↓
· 视频 · 她每年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
屠呦呦是谁?

△ 少年屠呦呦
屠呦呦,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屠呦呦的故乡在浙江宁波,她是一个殷实之家的掌上明珠。也许早在1930年12月30日,当父亲以《诗经》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其取名时,便已注定了屠呦呦与青蒿素的缘分。

△ 屠呦呦在诺贝尔奖典礼现场
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如今,青蒿素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药,每年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东晋葛洪著作《肘后备急方》修敬堂藏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屠呦呦工作照片
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尤其是疟疾,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无法估量。

○
疟疾的前世今生
疟疾,又称打摆子,寒热病,是一种经蚊子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此种由恶性疟原虫感染所致的传染病,常以畏寒、发热、头痛为首发症状,并发症多,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世卫组织2014年世界疟疾报告》指出,2013年全球约有1.98亿人次感染疟疾,死亡人数为584,000人,其中大部分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非洲,平均每分钟有一名非洲儿童死于疟疾。

△全球疟疾地区高发图
2014年,全球97个国家和地区存在持续性的疟疾传播。预计全球有33亿人存在疟疾感染风险,其中12亿为高发地区的高风险人群。全球每1000人中有1人罹患疟疾。有个可怕的比喻被常用于疟疾对人类的威胁,全球疟疾的死亡人口相当每小时失事了一架大型客机。
比尔盖茨也撰文提到:“最糟糕的是疟疾,每年杀死60万人以上,有2亿人因为患病常常连续数日只能卧床不起。它威胁世界一半的人口,导致每年损失数十亿美元。“


△各种危险动物每年杀死的人类数量对比图
虽然蚊子这名字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的,日常生活也随处可见。但它们携带着极其可怕的疾病,最糟糕的便是疟疾,每年杀死 60万人以上,有 2亿人因为患病常常连续数日只能卧床不起。它威胁世界一半的人口,导致每年损失数十亿美元。还有其它蚊子传播的疾病包括登革热、黄热病和脑膜炎。

青蒿素的源起
最开始,人类对付疟疾的最有力的药物是金鸡纳树疟疾的提取物,叫做奎宁,后来德国研制出一个结构简化但药效依然很好的奎宁替代物——氯喹。之后,氯喹药物成为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屠呦呦的《青蒿抗疟研究》陈列在瑞典诺贝尔博物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氯喹在疟疾面前彻底失效。20世纪60年代初,疟疾再次肆疟东南亚,疫情难以控制。
1961年5月,美国派遣军队进驻越南,越南战争爆发。交战中的美越两军深受疟疾之害,减员严重,是否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美国投入巨额资金,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但没有找到理想的药物,越南则求助于中国。

△20世纪50年代,屠呦呦与老师楼之岑一起研究中药
1967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启动了。因为启动日期是5月23日,项目的代号被定为“五二三项目”,这是一个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参与,屠呦呦是其中一位。
此前,国内其他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屠呦呦决定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开始,也四处走访老中医,她整理了一个64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的草药《抗疟单验访集》。

△青蒿素的化学构成
但在最初的实验中,青蒿的效果都不是最好的。
她再次翻阅古代文献,《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原来青蒿里有青蒿汁,它的使用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
她开始尝试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在摄氏60度的温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经历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屠呦呦在瑞典诺贝尔博物馆的陈列信息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五二三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实验结果;1973年,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云南地区得到证实,“五二三项目”办公室于是决定: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
1977年,青蒿素项目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重大成果奖;1987年,青蒿素全合成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1年,世卫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所有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到2007年,在需要以青蒿素为基础的治疗的76个国家中,有69个已采纳世卫组织使用这一疗法的建议。

△屠呦呦与诺贝尔组委会成员合影
今天,疟疾仍然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全世界每年有5亿人罹患此病,100多万人因此死亡。青蒿素作为最有效的抗疟药,每年都在挽救超过百万人的性命。屠呦呦拿此诺贝尔奖当之无愧。

○
好大一棵树!
//全面、科学、系统,中医药学科一目了然//

视频更好看 嫑光瞟文字哦~
点击上面视频或阅读原文


香港浸会大学
中医药学院副院长、讲座教授
研学中药四十载,
游历世界五大洲,
倾其所学,致力推动中医药教育。
融汇古今中外,勇于突破创新。
------------------------------------------
长按下面二维码
关注大健康TV
▼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大健康TV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