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亮红灯?人体微生态失调七大原因
2016/4/3 公共营养及健康管理

    

     现代人对肠道健康的漠视,已导致肠道疾病的发生率急速上升。目前,我国的大肠癌发病率正在以4.71%逐年递增,远超2%的国际平均值。

     健康的奥秘

     肠道是我们的“个人下水道系统”。哈佛大学医学院胃肠道疾病专家杰奎琳·伍尔芙医生指出:“许多人为肠道问题感到尴尬,在这主宰‘万病之源’的器官前沦为‘沉默的羔羊’;肠道不好,营养就吸收不了,体内毒素就会增加,免疫功能也会下降。”

     肠道一生要为人体处理约70吨的食物,为人体体重的1,000倍(按平均寿命70岁计算),人体补充的营养约有90%靠肠道吸收;营养不良的人群中约有84%是由于肠道问题所致,肠道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另外,人一生中产出约4吨大便,排便是人体排出体内毒素的主要途径,人体中约80%的毒素需要靠肠道通过粪便排出,如果这些毒素堆积在肠道当中,将会被肠道重复吸收,损害人体健康。

     此外,人体中约70%的人体免疫细胞存在于肠道,人类95%以上的感染性疾病与肠道也有关系;肠道菌群平衡被破坏,将会直接导致免疫细胞辨别能力下降——抵御外来侵略及免疫监视调节功能也会相应减弱。

     人体微生态失调包括体内菌与菌之间比例的失调、菌与机体之间的失调、菌和机体的统一体与外环境的失调,这些方面的失调将使人体从正常情况逐渐转为病态。有关专家认为,导致人体微生态失调的原因有很多方面,而且这些原因的影响一般都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不会立即显现其致病的结果。因此,人体微生态失调也是导致人体亚健康,甚至是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七大主要原因导致人体微生态失调

     年龄:随着年龄增加,人体肠道内益生菌数量会逐渐减少。经研究发现,体内益生菌占总菌数的比例有逐年降低的趋势:数据指出人体内益生菌占总菌数的比例在人类婴儿时期高达99%,青少年时期保持在40%左右,中年时期降至10%左右,而在60岁以后仅存1%~5%,人类体内有益菌占总菌数的比例将与人类的寿命与健康水平呈正比。

     饮食结构:现代人膳食中主要是精肉细粮,容易导致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失衡。营养失衡会导致益生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摄入不足,益生菌数量骤减,最终表现为微生态失衡。

     气候和温度:高温炎热,或者气候突变,人体自身调节功能无法适应剧烈的气候变化,都会造成体内微生态失衡,益生菌数量减少,有害菌数量增加。

     精神压力:工作压力重、精神压力大、过度疲劳、胃肠功能紊乱等,都会导致体内益生菌数量降低,微生态失衡。

     细菌污染:食品、饮用水被致病菌污染,进入人体后大量致病菌在胃、肠道定植,导致各种胃肠道疾病,益生菌被有害菌抑制,从而导致数量快速降低,微生态平衡被打破。

     药物:大量使用抗生素,在消灭致病菌的同时,也将大量益生菌消灭,经常滥用抗生素,将会导致肠道微生态的“沙漠化”,严重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继而诱发疾病产生。

     疾病、放射治疗: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胃肠道生理功能受损,致病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造成微生态失衡。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公共营养及健康管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