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谈“死亡”
2015/4/7 健康部落

    

     健康服务的“淘宝”,亚健康专家 健康部落公众微信号:jiankangbl

    

    

     在孩子们数不清的“为什么”话题里,有两个是需要父母亲做好充足准备的,一个是关于“性”,一个是关于“死亡”。

     今天就让我们来探讨下如何对小孩子谈“死亡”,也许这还能成为一次很好的亲子沟通。我个人的观点,“死亡”这个话题,不仅仅对孩子们重要,它更是每个成年人必须提前修习的一门功课,而不只是仅仅比孩子们知道多一点而已。

     “死亡教育”的原则

     当今社会,死亡被电脑游戏和卡通片“轻巧化”了,对孩子们进行“死亡教育”更加显得必要。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教育,赋予死亡何种面貌来描述,有两个点是必须被正确传达的。

     一、死亡是件很自然的事情。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绝对不是让孩子对死亡产生恐惧、产生心理阴影,而是让孩子们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甚至是必须的事情,让他们以平常心坦然面对死亡。

     二、死亡是会在任何时间地点发生的。正常来说,死亡发生在我们生命机能用尽的时候。可是,在生活中,非正常死亡的例子太多了。其实我们任何人都无法确切地知道,何时何地会与我们身边的人永远分离。

    

     孩子对死亡的认知特点

     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对死亡的理解能力,与他们的认知发展紧密相关”的模型,他把儿童对死亡的理解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0~2岁,婴幼儿没有确切的死亡概念,认为死亡只有“在这里和不在这里”、“有和没有”、“存在和消失”的区别,对于“死亡”,孩子有分离或者剥夺的情绪感受。

     在此阶段亲密和持续性的身体接触最重要,比如说抚触、拥抱。

     第二阶段:2~7岁,幼儿认为死亡是真实的,生者和死者会分离,死者是不会动的。孩子对死亡会产生神奇的想法,例如想象出一些死亡的原因。

     他们对死亡所产生的焦虑既是短暂的,又会一再发生。他们会对死者产生罪恶感(比如“他是因我不守规矩而死的”)。他们害怕被抛弃,认为死者是从一种存在方式转换为另一种存在方式(比如变成了天使)。

     这个年纪的孩子需要持续性的身体接触、重复的再保证和温和的教导,直至成熟的死亡观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7~11岁,孩子认为死亡时不可逆的,死亡有内外在的原因。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增加,认为死者仍然有生理机能,但死亡是最终的结局;死亡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但只发生在老年的时候。

     他们对死亡的解释是具象或者拟人化的。

     第四阶段:11岁以上,青少年把死亡堪称是整个生命过程的一部分,且具有个人的意义;认为死亡是最终的事情,死者已经没有生理机能。

     他们会对死亡感到焦虑。

     以上这些是书上抄的,健健总结两点:

     一,对死亡的焦虑并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反而更甚。因为越是明白些事情了,越接近死亡的实相。但实相并不是真相,死亡的真相并不恐怖,这是成长的功课,有很多成年人也许仍旧卡在孩提时代对死亡的认识。不如,和孩子一起成长。

     二,对于死亡,再小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直接或间接的体验,回避死亡话题,反而会压抑他自然的生命体验和感受,而令这些体验和感受难以找到疏通的途径。不如,和孩子正面谈一谈死亡。

    

     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

     年龄差异

     如果孩子是两岁以内,对死亡还没有比较清晰的概念,那么你用简单的谎言来瞒孩子还是容易的。但事情并没有完,因为您会发现,孩子长到三四岁又开始追问“死亡”的问题,“XX去天堂怎么还不回来”,“别人都有XX为什么我没有”,这时孩子已经对亲人的死亡有了意识,一味欺骗只会带来新的心理问题。比如孩子会认为是自己不好,所以逝去的亲人不来看自己,于是产生自卑。心理学上也认为孩子的丧失、哀伤经验,会影响孩子成年后面对丧失、哀伤的反应模式。

     性格差异

     外向的孩子,一般会将自己的困惑讲出来,这时候,家长应该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告诉他这个事实:死亡是生命中的一个过程,就像大自然中花开花落一样,每个人都要经历。此外,在死亡教育的过程中要突出生命教育,强调生命的价值所在,正是因为我们都会死亡,生命或长或短,我们都会离开这个世界,不管是以什么方式,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加珍惜生命。

     内向的孩子,一般不容易表露自己的情感,即使有问题也会憋在心里。他们常常遇到一些困惑,总是想凭借自己的能力去解决,比如,关于死亡的困惑,他们很可能上网去查。作为父母,在平时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对于这些忌讳的话题,也应该适时、主动地和他探讨。

    

     适合“死亡教育”的方式

     与孩子交流死亡话题时,要在感同身受的同时给以诗意的审美,要结合情境寻找一些最适宜的方法。

     1、说个家族故事

     引导孩子认识死亡是自然的生命现象,可从共同分享家族故事起头。

     清明节扫墓是很好的契机,家族的人员团聚在一起,聊聊过去的事情。也可以找出老照片翻阅,跟孩子说说父母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记忆中已逝的爷爷奶奶,他们从哪来?做什么?生了几个小孩?他们那时喜欢玩什么?吃什么?最开心或难过的事是什么?也可以陪孩子把这些故事画下来,在画图说故事中,逐渐了解生与死。

     2、从亲人离世事件

     对孩子来说,亲人离世打击非常大,一方面,自己亲近的人突然走了,他会感到孤单、无助;另一方面,看到大人伤心痛苦,他自己内心的恐惧感会加深。大人在发泄自己情绪之后要尽量给孩子更多的关爱,让他感觉到,虽然一个亲人去世了,但对他的爱并没有减少,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时候,他也愿意将内心的感受讲出来。

     3、拿宠物当媒介

     不少孩子家里有宠物,宠物的寿命短,极易成为小孩接触死亡的第一次经历,父母不妨善用机会进行生命教育。宠物死去经常激起孩子对死亡的疑问,狗狗去了哪里?天堂是什么?我可不可以一起去?愈来愈多的研究指出,如果孩子被鼓励发问与死亡有关的问题,并容许表达情绪,且经常被关爱,那么在遭遇亲人过世时,孩子较能从容面对。

     4、从大自然知生死

     这是布瓜老师非常认同的方式,让孩子体悟四季转换,比如看叶子从新生到茂盛到飘零到腐烂的过程,大自然会用无声的语言来讲述生命的故事。这不仅有助于孩子感受这个过程,接受这个过程是无法抗拒的,而且还教会了他们理解希望就像一颗种子,生生不息,死亡并不是终点。

     5、在故事中谈生死

     生死学大师库伯勒·罗斯在《关于儿童与死亡》的书里提到,透过绘画、游戏过程,有助于儿童理解或面对死亡。通过亲子共读,引导孩子谈论生死大事不失为一个良方。

     下面就介绍给大家一些相关的绘本故事。

     《风到哪儿去了》

     通过小男孩询问事物的去处来讲述自然界的生命轮回,大自然的生命循环和生生不息,人也是遵循着同样的规则。绘本里美丽的文字和清新的画面还能给读者带来沉静的心态和温馨的暖意。

     《再见,艾玛奶奶》

     从一只猫的视角见证了一位普通的老人在面对死亡时的从容淡定,它告诉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但我们生命之爱不会因为生命的消逝而消失,重要的是要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在书最后的一张全家福中您已经读不到死亡,读到的只有生命划过的温馨。

     《奶奶的护身符》

     奶奶到山上给孙子求了一张平安符,符上写着:“五百罗汉交通平安”。从此,五百个罗汉总是用自己的生命保护着小男孩。慢慢地,罗汉们越来越少了!直到有一天,男孩长成了少年,他独自坐火车到远方去的时候,列车失事了,仅剩的一位罗汉摇摇欲坠,少年抱起罗汉冲出车外。罗汉最终却化为灰烬飘上了天空……少年将护身符解下,用手细细抚摸。他遥望远方天色的光亮,开始踏上了一个人的旅途。

     这是一本用生命保护生命的温暖的书。

     《爷爷的天使》

     病重的爷爷躺在病床上,向懵懂的小孙子讲述了自己的一生:爷爷小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天使,从此,天使就一直跟在他身边,帮助爷爷顺利地度过一个个难关……当爷爷睡着,小孙子离开医院时,爷爷的天使飞了出来,来到了小孙子身边,成为了他的天使。

     《我的爷爷变成了幽灵》

     艾斯本想起好多事情:爷爷带他去游乐场、看赛车、看电影,爷爷冲他大吼大叫、和他一起扮鬼脸、挠他痒痒、把糖藏起来——他们沉浸在愉快的往事里。突然,爷爷不再笑了,“我忘记和你说再见了,我的小艾斯本。”他俩都哭了。于是,爷爷让艾斯本靠近自己,捏住艾斯本的手,温和的目光好像要把艾斯本裹住:“再见,艾斯本。”“再见,爷爷。请代问奶奶好。”

     他们郑重地做完这件事,然后,爷爷开心地走了。

    

     健康部落

     【健康部落】-- 亚健康专家上门服务第一平台,请您关注官网www.jiankangbl.com 微信公众号:健康部落 现开放全国优秀专家注册,以及全国各城市“特约城市经营商”加盟,期待您的加入!400-624-0090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健康部落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