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修炼之路:心与拳之间,开出一朵花
2016/9/24 武当山太道养生文化


心与花之间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全集·游南镇

心与花遇 心与拳合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大概意思是心与花本来是独立,没啥关系,而一旦心遇见花而动,心不再是原来的心,花也不复是原来的花。 未练太极,太极与人无瓜葛;一练太极,太极不复是当初以为的太极,而自己也不复是以前的自己。“心与花遇”同于“心与拳合”。太极修炼就是心与拳合的过程,是自我发现的过程。习练太极无需外求,太极之理就在你内心,试图懂得太极只需放下现世的种种纠葛与成见,敞开心扉即可。




心与拳遇 在《廊桥遗梦》的故事中,罗伯特·金凯对弗朗西丝卡说,“我们原来各自的两个生命已不存在了,是两人共同创造了第三个生命,我们两人都不是独立于那个生命之外的,可是那个生命已被放出去到处游荡。”命中的相遇,是一种突然的发现,发现一种似乎完全不同的生活,生活里的自己则是完全不同的自己,这个自己比本来以为的真实的自己更加真实地存在于内心,却一直遭到漠视。太极之慢之松之柔之圆,正是那些并不期然而然的碰撞,却获悉了武学之巅峰体验。太极拳诞生是心与拳遇,是心与拳不期然而然之相会。





太极的形与劲 太极拳习练为“心与拳合”提供一方机缘,因而真正的太极拳家大都是善于身体化表达人类心灵的哲学家。哲学家在人类精神和肉体的困顿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渐次梳理出一种可能的修炼逻辑:由内丹得其意,由导引获其形,以武艺通其内外。从这个角度看,太极拳不是心学的延续。 
《五灯·义怀》有言: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留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时空交错之相遇,却不留痕不正是太极内劲之形象比拟吗?劲无留踪之意,形无留劲之心,形与劲相遇之际,自然生发出不可预期之形、不可猜度之劲。可观察的因时因地之成形出劲,不过是适逢其时之存在。因此,不解心与拳之感应关系,却试图循形求劲或因劲构形之强行习练,难免要失望。太极之形与劲的关系和王阳明的“心与花”的关系暗合。








拳与道合 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相对应的是“此心不在彼花外”。太极习练就是将人类身体或思想本有的潜力发掘出来,其表现可以是格斗,可以是养生,可以是启智,可以是美丽。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心,花不在心外,心也不在花外,所需要的是一种适逢其时的相遇,相遇带来变化,变化导出“此心非彼心,此花亦非彼花”的崭新世界。孙禄堂先生把“拳与道合”列为武学修为的至高境界着实有先见之 明。此处之习拳,不过是借拳术以通道,拳不过是一种机缘。 懂得了“心与花”之关系,自然也会懂得:心与花都明白起来后,花依然是花,心依然是心,是什么样的花还是什么样的心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有那么一刻的相遇和明白。人世间境遇中的种种相识相知不过是因缘具足,不必亦不可强求。太极之学,求个懂得即可,纠缠于水平之高低,抑或争论个传承之真伪,于拳学和人生并无意义。 
懂得太极是“心与花”之间的一种明白,习练太极就应该变得更加清晰而不是迷茫。如果陷于迷茫,意味着其实你本没有真正懂得太极而你以为是。“花与心”就成了: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自谓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此花其实还是在心外,而你以为在心里。
虽然早就明白:没有心与花之相遇,强把“花与心”挤一块,是违背了自然之理。不过,即便真有那么一刻相遇了。你因此认定“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至少得有运气,毕竟看到花后还有其他种种可能。
这是太极修炼之路:练就一颗明明白白的心。

(图片人物:武当太极传人张振璇)

如果你喜欢这个微信,可以把它分享给你喜欢文化养生的朋友们呢。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个人微信号:sylvia9618
投稿邮箱:zhangmin9618@sina.com
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签约作家或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武当山太道养生文化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