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失踪频现朋友圈,其中猫腻你可知?
2015/5/20 育儿宝典

    

     5月1日,一条“两岁大的小朋友,4月29日在南沙滩被抢”的消息被不少网友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中转发。第二天经@平安北京 辟谣,证实此事为该男童父母双方因抚养权产生的纠纷,孩子被抢消息不属实。为了孩子的成长,希望家长妥善沟通解决。平安北京提醒网友,对于网上看到的“朋友的朋友”发布的信息,要有所鉴别。

     此事不禁令我们想起,年初一部关于“打拐”的影片《亲爱的》正在各大影院热映时,“人口失踪24小时内不予立案”,“媒体因丢子事件发生一年后无新闻性而婉拒报道”等段落也在坊间引起热议,引得人们纷纷感叹“儿童安全令人揪心”。

     在这样的氛围里,如果在自己的朋友圈看到这样的一条信息,你会不会毫不犹豫地进行转发呢?“一个3岁多小女孩在世纪家园小区附近被人拐走了,下落不明,联系人张静杰……”正文的最后一句话更是强调:“如果看一眼懒得转的冷漠的人也请你伸出手指按3秒,看到就转转吧,谢谢!”,配上红毛衣小女孩的照片,相信谁都不愿自己“冷漠”起来。

    

     且慢,“中国失踪儿童寻回几率只有0.1%”“失踪儿童24小时内不予立案”......还有附上电话和照片的各类“求救转发”“幼儿提示”等,这些信息,都是真实准确的吗?

     事实上,或许很多人已经知道,“联系人张静杰”这条信息,早就是在全国各地转发传播,“臭名昭著”的“吸费电话诈骗”。而如“儿童出门在醒目位置挂上胸牌”等所谓“儿童保护必备招”中,也已有不少被警方及幼儿专家提示,可能会导致犯罪嫌疑人更加迅速掌握儿童信息并获得信任的反面效果。

     想要掌握并传播真实信息,不要让自己成为“谣言发布机”并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吗?想知道怎么分辨朋友圈的“真求助”还是“假诈骗”吗?以下几点为您明辨真伪。

     ★朋友圈“儿童被拐”信息都是真的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相信不少人都很明确。但有一点却令人头疼,不法分子的越来越狡猾,“手法也日新月异”,究竟有什么办法可以迅速识别呢?其实只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就能迅速判断究竟是不是该转发了。

     查看“儿童失踪”的具体信息。在真正寻人的信息中,首先强调的就是儿童的姓名,包括正式用名和昵称,其次才是身高、衣着等特征,如果是2岁以上的儿童,还会明确孩子的说话口音、生活习惯等。因为核对儿童的真实身份是寻找到疑似“失踪”儿童的最重要信息,因此一定要强调儿童本身的特性,对家庭和家长的情况并不需要进行强调。

     查看信息发布人。如果是在朋友圈看到类似的信息,可以询问转发者的信息来源,或者用网络搜索关键词。一些在朋友圈微博流传的相应事件往往都会被众多公安系统账号、微博大V、以及知名媒体的官微所关注,他们会第一时间对消息进行了确认。如果没有这些信任状,同时信息来源又无法判断,那很可能存在问题。

     分析联系方式: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出于综合考虑,在发布这类信息时,其实留下家庭号码本身并不是上上之举。遇到这种情况家人第一时间一定是先报警,孩子家人留下的求助信息如果是”有线索请拨打110”,这既能够保护家庭信息安全,避免犯罪分子利用其进行下一步犯罪,同时又能够将多方面的信息迅速转给警方综合处理。而如果看到信息的人实在不能确认信息情况,可以网络查询电话号码的所在地等情况,同时也可以直接拨打报警电话询问详情。

    

     ★中国失踪儿童基本上找不到,几率只有0.1%?

     错!“按照不同的统计数字,中国每年失踪儿童不完全统计有20万人左右,找回的大概只占0.1%”这个网络帖子或许已有不少人看过。

     为此,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已经专门进行辟谣:“这些数字纯属谣传。目前儿童失踪被拐基本都发微博,会有网友立刻转发给我,看看我的微博,发案很少。媒体发布数字应先核实真伪”,“尤其是近年严打之下,发案很少”。

     而晓蛮调查到的数据也发现,以近年来相对出生高峰年的2011年国内出生人口总数1600万为例,若每年失踪20万儿童,就占到每年新生人口的1.25%,也就意味着每个学校都有多名儿童失踪,结合身边实际情况,即可发现此数据明显严重失实。

     不过,晓蛮也确实暂未搜索到官方发布的近两年具体的“失踪儿童”数据。但本身对于是否应详细公布数据,在各国的司法实践和法学讨论中都是具有争议的,主要争议在于类似数据可能会造成地区“标签性”效应,引起“不安情绪”,或者导致犯罪嫌疑人反向加以利用等。

    

     ★孩子失踪24小时内不予立案?

     这个说法,在欧美一些国家确实成立,不过恰恰是在中国,却是在制度层面切实保障和避免了可能因此造成的侦查延迟。

     从2009年4月起,公安部就启动了打拐专项行动。而在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还联合下发《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接到儿童失踪或者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妇女失踪报案的,公安机关应立即以刑事案件立案,迅速开展侦查工作。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处理。

     警方在接到有关未成年人走失或失踪的报警之后,会在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帮忙查找。“‘失踪24小时才能立案’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针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是儿童或14岁以上、18岁以下的少女失踪或走失,可第一时间报案,警方会以刑事案件立案调查;如果是18岁以上的成年女性,如果有被拐嫌疑的,也可以立即报案,警方也会以刑事案件立案调查。”

     其实,影片《亲爱的》的导演陈可辛曾对媒体表示,“没想到这句话会有这么大的反响”“我非常惊讶。全世界几乎都是失踪24小时后才立案的。我从小看的港片、美国片都是失踪24小时之后再找警方。而且我前两天听编剧说,现在大陆已经改了法律,大陆可能是唯一一个失踪不需要24小时就立案的地方。老实讲,小孩子跑到隔壁二婶家吃饭,没打电话,你又去报警,那公安怎么办?”

    

     ★是啊,如果小孩子真的跑到隔壁二婶家吃饭去了?我们咋办呢?一定要去报警吗?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虑。

     我的一位同事曾针对以上问题说了这样一席话:“是啊,身为人父人母我们又何尝没有这样的担心呢?我以前也是如此,天天都怕自己的孩子丢了。上班就上不安心。主要是现在这种事情太多了,而且总在我们身边发生。我们一大家子就这一个孩子,要是他丢了,家里的老人非要跟我拼老命不行。甚至我和孩子的妈妈都商量,准备让她辞掉工作,安心在家照顾孩子,后来也是在孩子生日的时候,我一个朋友送给我们一个孩子用的“手机”,我们才算是真的安心了一些。”

    

     或许你要问了,什么手机?给小孩子用手机真的好么?

     我当时也有同样的疑问,但同事跟我们介绍说:“其实这个手机还是蛮神奇的,从外形看起来其实是个手表,但里面内容可多了。

     第一点,手表可以添加3个亲情号码,万一孩子有啥事,就可以快速拨打我和她妈妈的电话,跟普通手机一样。

     第二点,我还可以预设电子围栏,如果孩子超出了我设置的安全范围,手机上的APP就会提示我,特别适合去人多的地方的时候用。

     第三点,还有实时定位,我可以随时知道他在哪里。当然我也可以用手机APP,通过远程倾听,听一听他周围的声音。

     第四点,最重要的是有个SOS键,当孩子遇到危险,按下这个键,10位家长的手机就会一起报警,可以在第一时间定位孩子并赶去现场

     之前一直想给孩子买个手机,但听说太早给孩子用手机这不好那不好的,就一直没买。有了这个手表,我真的省了很多心,我也经常把它推荐给我的亲戚朋友,因为我觉得这样的产品真的解决了我们最根本的问题。”

    

     虽然网上信息有时真假难辨,但孩子的安全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和关注。在接触过程中,99%的家长都对孩子的安全问题表示担心,有些家长的担忧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工作生活,那么我们除了希望这个社会更加和谐,是不是也应该采取主动措施,去维护儿童安全?重视儿童安全问题,不止是家长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那位家长所说的神器“儿童安全卫士”智能手表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点击阅读原文,把神器带回家~↓↓↓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育儿宝典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