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看老,好性格原来是这么来的!
2015/6/16 育儿宝典
0-3岁是孩子重要的起点,对今后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无论是身体的发育,还是性格、智商和情商的全面发展,每一天的改变对宝宝来说都很重要。那么作为家长,我们是否都做对了呢?
0-6岁,在内在生命力的促使下,幼儿会在某个时间内,反复做同一工作或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并且学习能力特别强。此阶段的敏感期有很多,比如肌肤触摸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依恋形成的敏感期、细微事物的敏感期、手腿脚等动作的敏感期、执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
口腔敏感期
宝宝出生后很快进入口腔敏感期,一直到1周岁多一点才停止。孩子的主要表现是吃手,无论家长怎么制止,宝宝总喜欢把小手放进嘴巴里,而且乐此不疲。家长如果以手不干净为由阻止宝宝吃手,孩子可能会留下心理阴影。
家长只要注意宝宝入口的东西相对干净即可,而且爸爸妈妈建议准备不同种类的物品让宝宝用口腔去探索。此阶段宝宝认识世界的方式主要依靠口腔,顺利度过以后,宝宝就不会再用嘴巴吃除食物外的物品。有的孩子上幼儿园、小学后还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习惯,乃至发展成其他不良行为,如说脏话、爱吃零食、吐口水等,这与口腔敏感期没有安全度过有一定的关系。
手脚敏感期
在口腔敏感期的后期,宝宝将进入手的敏感期。孩子的主要表现是喜欢用手扔东西、用手指抠小洞,甚至打人。其实从宝宝的角度出发,这些行为只是在做手臂肌肉运动。而在口腔敏感的后期,宝宝也将进入腿的敏感期,实际上同一阶段常常有两、三个敏感期交叉出现。
物权意识敏感期
宝宝满2周岁后将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孩子的主要表现是喜欢宣示所有权,有口头禅“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不喜欢和别人分享,有时候妈妈也没有办法从孩子手里拿东西。
家长千万不要乱贴标签,认为宝宝小气、自私,试图纠正他的这个毛病。事实上,宝宝只是在进行物权归属的训练,用物权归属权确认的方式来认知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国外的育儿专家认为,“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是1岁孩子的处世哲学。
通常这一时期将持续3-4个月,父母应该给予理解,在孩子有明显不要的表现时顺着他的脾气来,而不是粗暴的批评。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比如别的小朋友和他分享玩具时,在一旁告诉他:“xx把玩具给你玩,高兴吗?”在他有所表示后,再说:“你把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他们也会很高兴。”像这样几次以后,再尝试让他分享自己的玩具,让他明白玩具是他的,给别的小朋友玩还是可以拿回来的,而且和大家分享很快乐。如此宝宝慢慢就会接受分享,一般孩子在3周岁左右就会进行分享阶段。
Tip1:在孩子物权意识强烈的时期,家长一定不可以试图逗引孩子,用强制的手段夺走孩子手里的物品,还谴责他:“你真自私了!”这是绝对要禁止的行为。
Tip 2:当孩子知道分享时,比如将手里的食物分给家长吃,家长应该愉快地接受,而不是去拒绝,和他说“我逗你呢,我不吃,你自己吃吧。”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在拒绝孩子的分享,时间久了,孩子会把分享与失望划上等号,以后就不愿意分享了。
秩序、完美、执拗敏感期
宝宝3-4岁时是秩序、完美、执拗的敏感期,孩子主要的表现是家长如果将一个苹果切小块分给孩子,孩子会哭闹不止、不愿意接受。这是因为该阶段的孩子追求完美,而我们破坏了苹果的完整。
除此之外,不同的敏感期表现的行为各不相同。如果孩子可以顺利度过这些敏感期,日后才能保持健康的心态。
3周岁以前是人一生中重要的时期,早期教育的重点在于心理成长,而不是依据学了多少知识来判定。此阶段如果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事事以孩子为先,对他特殊照顾,包办他的一切事情,或是不尊重他,轻易满足他的物质要求,而不注重他内心的需求等,只会让孩子以后独立性差、贪图享乐。
礼貌教育
孩子不是“教”出来的,家长只需以身示范即可。比如,当别人和宝宝打招呼时,他没有表示。不少家长常因为礼貌的原因催促孩子,“怎么不叫奶奶啊,怎么不说话,快叫奶奶,你这孩子怎么总这样”等等。这就是典型的“教”,这会让孩子很有压力,如果家长一边教还一边指责孩子,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其实我们只需用孩子的语气说:“奶奶好!”或是“奶奶,再见!”等等。这就是正确的示范。
日常护理教育
一般情况下,1岁半的宝宝就可以开始穿鞋的练习。若是孩子穿反了(事实上孩子经常穿反),很多家长这是会说:“错了,左右反了。”但是这是的宝宝还没有对错的概念,并不能理解大人的意思,你说错会让孩子有压力,而家长不悦的语气也会让孩子紧张。
爸爸妈妈只要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平静地说:“两只鞋子交换一下”。如果你用“教”的:“这是右,这是左”,孩子根本不明白。孩子这时的大脑发展尚未健全,太复杂的知识接受不了,简单的命令更容易实施。经过1-2个月的提醒,宝宝就可以学会自己穿鞋,而且左右正确。
游戏、学习教育
做游戏和玩玩具也是如此,家长只要示范即可。家长需要稍微放慢速度,让孩子看着你的做法,然后给他足够的时间来反复练习,千万不要在一旁老师说“错了错了,不是这样做的。”
若是一直是你在教,一旦没有人继续教,孩子自己就不会做,慢慢就失去了自我学习的能力。而且家长不停地打扰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家长应该多一点耐心,给予孩子自我调整的机会,而不是批评。家长足够的尊重,还可以让孩子拥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虽然有很多家长选择利用学步车来教孩子走路,但事实上学步车对宝宝的走路乃至身体健康有害无利。孩子学习走路首先需要战胜内心巨大的心理障碍,还要掌握如何保持身体平衡力,而学步车只要有一个触碰点就可以溜出很远,不利于孩子战胜心理障碍学会适应走路,所以使用学步车的宝宝反而学走路更慢。
再来,使用学步车的孩子通常是脚尖着地,家长还要再花大力气来纠正,让孩子调整用脚掌着地。另外,如果使用学步车,会大大减少孩子爬行的机会。可能有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跳过爬行直接学习走路很聪明,其实不然。
宝宝的动作发育遵循自然规律,爬行可以锻炼孩子的协调性,先学习爬行再学走路发育才健康,否则协调性差会造成前庭神经发育不良,不利于今后阅读、写作的学习、语言的发展和运动能力。
我们要知道,喜、怒、哀、乐、恐惧等是正常的情绪表现。我们不能仅凭个人的主观意向来认为孩子哭闹很烦。在孩子啼哭时,我们应该试图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而不是哄或指责:“不要哭”。哭泣是孩子发泄心理矛盾冲突的方式,我们只要给予他一个温暖的拥抱,轻轻抚摸他的后背,告诉他:“哦,宝贝,妈妈知道……(刚才发生的事情),你很难过,妈妈理解你”。
接受不良情绪
调整孩子的情绪应该先从接受的情绪表达开始。你告诉宝宝,你知道他的难过、不开心,他的负面情绪会减轻。然后说“妈妈爱你,妈妈理解你”之类的话,再配合3次深呼吸,帮助宝宝发泄出不愉快的情绪效果更佳。做完这些,宝宝脸上可能还挂着泪珠就跑去找小朋友玩去了。
男孩子也可以哭
在对待男孩子哭的问题时,我们可能会去指责,常说:“男孩子,哭什么!”这样的做法使男孩子幼儿时期无法发泄出他的负面情绪,待他长大以后,他心理压抑也就不知道该如何发泄,喜欢也不会表达,所以通常让丈夫说一句爱你很困难。这也就是说,这样的男孩子在今后踏入婚姻生活后,存在无法与妻子进行良好沟通的问题,影响婚姻的质量。所以,我们不要再阻止小男孩的哭泣,接受他的悲伤,给予他适当的安慰。
别急着去安慰
在宝宝只有几个月大时,我们常常一听到孩子的哭声,就急冲冲的跑过去哄宝宝。这样的做法也是不正确的,会使他养成控制家长的心理。我们应该用平和的语气来应答:“宝宝饿了吗?妈妈来了。”如果孩子哭闹不止拒绝某件事,我们可以先妥协:“好,现在先不要,我们待会再……”不要让宝宝用哭闹将你控制住。
当然,教育方法有时候要看具体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平常应该多观察和总结。
孩子在2-3周岁,常常会出现爱打人的行为。这时,大人千万不要说:“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之类的话,这是起不到作用的,只会让孩子认为打人这个行为可以引起大人的注意,你越是反复制止他就越爱动手打人。
敏感期的探索方式
大部分的孩子此时正处于口、手和脚的交叉敏感期,他们特别喜欢用口、手、脚来认识、探索世界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这其中就包括他人的身体,所以就有了“打人”“咬人”等攻击行为。
人际交往技能的欠缺
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宝宝还没有学会如何进行人际交往互动,在他们的言语无法正确表达醋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时,他们一着急常常用会出现身体攻击动作来替代。事实上,他们可能只是想表达“你让开”“你不要拿我的玩具”,但是情急之下先出手推搡或抢夺了。
安全感的缺乏
也有的孩子是因为严重缺乏安全感,所以用攻击别人的行为来发泄负面情绪,或是想要引起父母的关注。这时家长应该先别急着把“你爱打人是个坏孩子”的标签贴在孩子身上,而是在孩子出手打人后,把孩子抱住不让他继续打人,向对方的家长和孩子道歉,然后平静地离开。另外还应多陪在孩子身边,给予他足够的安慰,记住这时讲道理是没有作用的。
父母应该如何做
而被打的孩子的家长也请保持冷静,千万不要有自己孩子被别人欺负的想法,因为很多小朋友是通过肢体冲撞来进行交往的,学会理解打人的小朋友不是故意的也不是性格不好。如果家长认为孩子受欺负了,容易让孩子养成受气包的性格,以后也会经常被欺负。离开现场回家以后,也不要说孩子被xx打了,这会让孩子形成我很容易被别人打的想法,他可能会认为自己有什么方面不好让别人不喜欢,进而养成胆小怯懦的性格。最好的做法是,建议你首先接受对方家长的歉意,然后对打人小朋友说:“我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你只是想和我们家宝宝一起玩,你们来握个手吧。”
待孩子满3周岁逐渐变得懂事。假如还是有爱打人的行为,就需要深入的考虑他打人的原因,比如是否有家暴的问题等,然后消除根源,同时在他出现打人等攻击行为时及时制止,并明确告诉他“不可以”。在这里要注意,只要简单的告知“不可以”,而不是说“打人不可以”,千万不要代入负面的信息,应该淡化负面行为,切莫强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 我们将及时处理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育儿宝典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