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时候看病难吗?
2015/5/24 人参

提起古代百姓看病,很多人认为,皇帝及各级官员能享受公费医疗,电影电视里不是常有“快传太医”吗?至于广大穷苦百姓如何看病?皇帝老儿才不会操心呢,近来翻开历史,才觉得此话有待商榷,个别皇帝对“穷人看病”的重视程度,确实能让我们眼睛为之一亮。
【北魏初创看病机构】
北魏以前,州郡县大多在政府大院门口有个门脸,里面有医生坐堂问诊,这就是地方政府的机关医院,对官员、学校师生、服役期间的农民甚至囚犯等提供公费医疗。
而后北魏孝文帝曾发布诏令:“朕思百姓病苦,民多非命……可宣告天下,民有病者,所在官司遣医就家诊视,所需药物任医量免费给之。”这道诏令,要求各级政府医院,不仅要为穷困百姓提供上门服务,而且还免费!这样的皇帝哪里去找?

为了发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魏宣武帝命太医署,“于闲敝处别立一馆”孝文帝是要求政府医院兼职为穷人免费看病,那么宣武帝设立的是专门为穷人看病的医院,无疑是更进了一步。
【唐宋时期完善医疗】
唐代,为穷人提供免费诊疗服务有专门的“养病坊”。据《唐会要》卷四九载,这种收容贫民看病的公费医院,遍及各州郡,经费从指定的官田税赋中支出。

养病坊
宋朝也继续发扬“政府免费为穷人看病”的传统,创建了完全由国家财政负担的公立免费医院“安济坊”,从提供医疗人才、药物供应等各方面,又鼓励私人集资举办慈善性医院“养济院”,以方便贫民就医。
【医疗制度的完善】
首先,大力普及医学常识,百姓有病可照方子买药,免去求医费用。唐德宗曾亲自编制《集要广利方》,共含586个处方,各郡县张榜公布,百姓直接按榜中说的处方买药。
其次,破除垄断,设置平价连锁药房,惠及广大百姓。在京城首创“太医局熟药所”,不仅确保质量,而且售价只有市价的1/3。在京城取得经验后,马上推广到各州县,平价连锁药店遍地都是。
其三,严加管理,便民利民,绍兴六年,皇帝下诏:“确保药店24小时营业,便民利民。”
【拓展阅读:古代女性就医】
古代医生基本上都是男性,在儒家伦理占主导地位、讲究“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的背景下,古代一直有“女病难医”的说法。特别是皇帝后宫的女病人,男医生尤其“碰不得”。
薄纱罩手
古代看病,有“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就医模式。“走出去”就是去医生家里就诊,但女人生病了,更多是“请进来”,把医生领到家里看,以方便医生的望、闻、问、切。这时候,女病人仍不能直接给医生看,要用东西“隔”一下,以遵从“男女授受不亲”的信条。
普遍的情况是,家人会在病床前设纱帐,也有的在闺房外挂帷,医生透过纱帐观察女病人的气色、舌象等,完成“望诊”的程序。
牵线切脉
男医生即便再德高望重,面对女病人也要回避,传说他们常用的诊断方法是 “牵线切脉”。所谓“牵线切脉”,是用丝线一头固定在女病人的手臂上,另一头由医生远远牵着,通过丝线的信息传导,完成“切诊”过程。传说有一次慈禧患病卧床,御医为其诊治便是隔着帷帐 “牵线切脉”:让宫女将一根彩色丝线的一端扣在太后的手腕上,陈御医牵着另一端。太后服了御医据脉象开出的几剂药,病好了。但实际上,陈御医事先已从宫女和太监那里获得慈禧的病情,牵线切脉只是做个样子。

悬丝切脉
“悬丝切脉”对医生的医术和临床经验要求很高,但并不靠谱。为提高对女病人的诊断,有的医生发明了一种女性身体模型,让女病人自己指证何处不舒服,这样的诊断很有针对性,既避免了男女肌肤直接接触的尴尬,保护了隐私,又提高了诊断的可靠性。
特殊案例,治疗女患者
保护女病人的隐私是古今医生的职责,也是医生的职业道德要求。但在古代,竟然也有医生故意曝光女病人隐私来治疗女患者疾病的。清胡廷光《伤科汇纂》中,记载了这么一个病例:一位医生治疗一位腿骨脱臼的女病人,但只将牵引端固定,便匆匆离开,将女病人的腿部裸露在外。女病人因此很难堪,“羞恐异常”,她“猛然急缩左腿,不觉腿骨已入臼内”,一下把伤病给治好了。
医生有意曝光女病人隐私,乃是心理疗法中的“羞辱法”,利用女病人害羞怕辱、看重隐私的本能,有意曝光患者隐私,让她产生耻辱感,激她产生短暂、强烈的自我防卫心理与行为,达到治病的目的。
您所看到的,也许是别人所需要的,感谢您的转发!
揭开人参神秘面纱,传播中国传统医学
欢迎关注"人参”订阅号,让您和您的家人获得健康与快乐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人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