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慈与悲
2015/11/18 人参


《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非常独特,它是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我国古代文化当中,被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
中医的治疗方法充分体现了承载着一养、二调、三化的治疗高境,而在与生命与机体的接触中充满了温和暖融的人性关爱。
我们现在的肉身是我们修行多年后得到的一个身体。是借假修真的载体,它造化得如此完美,是万法俱足的,所以更需我们蓄之、养之。
一、有一种病,就有一种药
天地草木是慈悲的。病之生,苦也。而胸怀普救含灵之苦之医者,必有大慈侧隐之心。人和万物都得天地一气而生,但人得天地之全性,草木得天地之偏性,人得病就是人体气机出现了偏盛偏衰的情形,所以有了尝百草,而知药的药王,有了善用药者的中医。中医借药物之偏性来调整人体的盛衰以治病救人。
来看看这些药吧。。。根茎的药可以钻透土地,所以有通里的作用,如白芍;树枝树梢则有生发之性,如桂枝;树皮有包裹收敛的特性,如肉桂,而果核的收敛性质又更大于皮类;花儿有宣散郁结的作用,如月季花、玫瑰花;果实生在高处却最终要下落,故而有使气下行的作用……总之,那些发现中药之美的神农们是优雅而安闲的君子,他们和四季一同生长和收藏,他们在大自然中寻找着美丽和健康……他们留下的便是中医的慈悲。
二、生病的人就是犯错误的孩子
做为一名中医,我觉得是要关心人,而不是人的病。他首先要发现人的问题出在哪儿,先得改变这个人,然后才能治愈这个病。这也是前面所讲的“人为本,病为标”。
中医是非常讲究人文关怀的。著有《伤寒论》的张仲景就非常具有慈悲心,并讲究人文关怀。他不仅会给患者根据病情开出药方,还告诉他服药后会有什么反应,应该怎么做,等等。关于太阳经受寒(即感冒),张仲景不仅开出了“桂枝汤”这个药方,他还告诉患者在感冒初起的时候服下这个药以后,应该马上钻进被窝发汗,发出汗来,病邪就去掉了,去掉以后,马上停药。如果汗不出来,就喝一碗热粥,帮助发汗。因为粥是又补脾胃又不伤脾胃。同时他还叮嘱,在吃药的时候,要注意饮食,凡是腥臭的、味道浓的东西都不要吃。为什么呢?因为,吃这些东西入里后需要调元气。本来人的病在表层,如果把元气一调上来,使得外边的病也往里走,这样病就会加重。
我们身体有病,首先不要恨病!要先与之和谐共存。不要有嗔恨心……
三、治未病
中医最大的慈悲是提出“治未病”的理念。“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啊。生了病再去治,痛苦已成,已经觉受了,就好像“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是晚了吗?众生沉浮于生死之门,不可以逆其根而坏其真。《黄帝内经》正是教了我们这至真的道理。它不是高高在上,另人生畏的,它是简单易行而明了的,只是多少人明白它的慈悲呢?
扁鹊是尽人皆知的神医,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扁鹊的两个哥哥也颇懂医理。
一天,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3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我的大哥医术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道:“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的时候,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能事先铲除病因,反而觉得他的治疗没什么明显的效果,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的时候,看上去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能在我们乡里流传。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已经严重的时候。一般人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用麻药让人昏迷,做的都是些不可思议的大手术,自然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远远大于我的两位哥哥。”文王叹道:“你说得好极了。”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人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