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声汇】体制之殇:伤医杀医,医患都是受害者!
2016/6/4 掌上医讯

    

     导语

     我们和病人都是受害者,是体制的受害者,而真正的凶手——体制,却躲在幕后,就像一个看热闹的,成了一位旁观者。

     来源:掌上医讯

     作者:陈卫春

     过去的5月,我国的医疗界硝烟弥漫,血雨腥风。接连发生的伤医、杀医案,“魏则西事件”、“丟肾门”等事件,撕裂着本来就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医患矛盾再次升级。

     这些事件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是什么样的“怪兽”在兴风作浪?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看到的是体制之殇。过度市场化的医疗和商业化的医疗管理模式,使医学失去了它的本真,使医患双方都成了受害者。

     在上世纪80年代前,从来没有医闹一说,虽然也有医疗纠纷,但医患双方都能平等交流,协商解决,患方信任医生、也相信医院;实在处理有分歧的,就会请出当事人单位或地方组织领导,事情很快就可得到妥善解决。大家都“相信组织,相信党”,依靠组织依靠党。组织和党也的的确确为老百姓着想,为老百姓办实事,也为医生和医院着想,敢于挑担子。即使医院有失误和有问题对患方造成了损害,单位和组织都会非常理解医疗工作的特殊性,除了要求医院加强管理、医务人员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外,是不会追究任何责任的,对患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照顾,以及子女安排等,单位和组织都会考虑周到。

     但是,自从1985年政府提出“放权让利,扩大医院的自主权”后,政府对医院的投入逐年减少,医院名义上还是公益性,实质却走上了市场化道路,医院和医生在逐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医疗的公益性荡然无存。看病难,看病贵逐渐成为中国医疗体制的突出问题。群众没有看到它的实质,也没有人告诉他们真相,就将看病贵看病难等的矛头直指医生,向医生发泄,恶语相向,仇视、敌视医生变得越来越常见,直至动手动刀。伤害的是医生,其实也是患者和行凶者自己(谁来为你看病,伤害了医生触犯了法律法规,等待你的是处罚和牢狱之灾)。在这种体制和机制运行下,医患情况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以逐利为目标的医疗行为严重动摇了病人对医生尊重和信任的基础,医患信任不再,医患关系由单纯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种社会矛盾在医院集中反映,医患关系处理也越来越难把握,医疗秩序乱象丛生。

     自1985年医疗体制改革以来,30年改革开放激活了市场,但放开了市场机制后却没放开定价,医疗服务价格太低,政府对医院投入低于医院收入10%,医院只能走市场化道路。医疗机构的运行主要依赖药品加成和服务收入,造成医疗费用上涨和服务可及性降低。而我国实行的是扭曲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重物轻人。凡是跟物有关的就很值钱,但跟人相关的费用却很低。医生、护士劳务价格过低,无法体现人力价值。这种导向迫使医院走上了以数量和创收作为权重指标的运营模式,使公立医院靠卖药、卖高质耗材来补偿,要求医生通过药品处方和多开检查增加收入,并以工作量、处方大小、开检查多少作为医生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这就必然使得医务人员更多关心的是经济因素,以致过度医疗泛滥,直接结果导致老百姓看病贵,负担大,怨声载道。趋利在不知不觉中使公益性医院变了味。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助理、北京大学医学伦理与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岳一针见血地指出:“从生物医疗服务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的全人医疗服务模式,国人已经喊了不止20年,但是我们现行的医疗服务模式,不是顺应社会发展与需求,向着越来越“人性”的方向发展,而是越来越背离“人性”了……

     30年前,我国患者可能认为问诊时间5分钟就够了,但那时候我们的医生能和患者聊上10分钟,而在今天,患者认为医生至少该和我聊10分钟,可是医生3分钟就把患者打发出去了。”关心经济和为了应付越来越多的病人,医生问诊的时间越来越少,沟通就少,没有沟通,何来理解,何来同情,何来信任,医患沟通欠缺,慢慢形成鸿沟,以致危机四伏。与病人接触时间少,使医生渐渐地也就忽略了患者的感受与医学特有的人文关怀,行医过程变得冷冰冰,缺少人的温度,医患合作对抗疾病成了纸上谈兵,患者对医生的态度越来越差,患者的愤怒被激发出来,只能拔刀向医生。

     2015年1月17日,有体制内的“敢言派”之称的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在接受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采访时直言: “严格的说,目前中国没有一家真正的公立医院。”所有的医院,全是私立医院,科主任就是包工头,院长就是董事长,是以董事长制度为领导下的中国公立医院。如果医院和医生,跟经济直接挂钩,说盈利,不断追求利益最大化,那就不叫医院。呼吁政府要增加卫生事业的投入,使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

     2016年5月14日,钟南山院士就最近广州陈仲伟医生被砍杀、重庆外科主任被砍伤等频发的医疗暴力事件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深表痛心,同时疾呼:公立医院不“公立”,是造成今天现状的主要原因。他认为解决之道就是:公立医院的医生收入首先应具合理性,其次是来自政府,而不是患者。因此,医改不仅要考虑需方,还要考虑供方。根据医疗卫生特点,由政府管起医生收入,提高医务人员待遇,才能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30年市场经济的体制的推行,不仅仅医院公益性严重削弱,而且医生也变了味,患者也不一样了,正所谓时移世易,不可同日而语——此时的医生早已不是当年的医生,此时的患者也不是当年的患者,他们是“医生不像医生,是在做生意;患者不像患者,是来讨债的”。这一点我们许许多多的医务人员可能还不自知,或者明明知道却不敢承认,或故意装糊涂,甚至在转移视线障人耳目企图迷惑他人……可是,我们真的有“障眼法”或“隐身衣”吗?没有!结果只能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别人反倒把我们看了个清楚,到头来“隐身衣”成了“皇帝的新装”,“障眼法”屏蔽的是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猛回首,30年市场经济体制对医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之深,我们变得自己都不敢相认了,真的不敢相信“利”竟然成了每个医生脑子里挥之不去的魔影,沾染了多少商人的铜臭和见利忘义,是一个什么样的比例,我们身上还有多少医生的本义,医生的“仁”在我们身上还剩几许。

     扪心自问,真的脸红心跳浑身冷汗,这虽然主要是体制的问题,不能怪我,也不能怪你,要怪只能怪体制。但又不得不也要在你我身上找找原因,为什么在同样的体制下,有些人出污泥而不染,有些人污染甚少,而你我为什么就严重污染甚至完全污染了,里外都变颜色了呢?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坚守什么,争取什么?如果不能有所作为至少不致有害吧!我们在渴求病人理解和尊重的时候,是不是该先把自己剖开来、把心拿出了自己仔细看看,再让大家看,再任由他人评说。心扉敞开了,他人也看明白了,我们轻松了,相互理解还会远吗,还会有障碍吗?相互理解了,相互就会联手,就会抱团取暖,兄弟连心,其利断金。

     我们看到了体制的缺陷,我们该说,而且要大声说,我们自己没有坚守没有做好也要自我反省并实事求是地告诉别人。该说的不说,别人怎么知道,不该说的找错诉说对象,对牛弹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时就会激化矛盾,就会火星飞溅,甚至引来战火。

     我们和病人都是受害者,是体制的受害者,现在受害者都错把对方当成了施害者,斗得血红了眼睛,斗得难分难解你死我活,互不相让,恨不得都要结果对方。而真正的凶手——体制,却躲在幕后,就像一个看热闹的,成了一位旁观者。

     其实,体制的恶,并不隐身,但是就因为它的庞大和坚固,与受害者力量相差悬殊,推动和改变它非常的不容易,就像胳膊拧不过大腿……是徒呼奈何,随波逐流,不战而退,还是想方设法各方联手推进政府加快医疗改革,彻底推翻和砸烂这使医生痛苦不安、患者遭殃积怨医患都受害的逐利体制,还医疗公益性,医患重塑互信,回归医疗本真,以人为本,仁心仁术,使医患双方都受益,这是非常考验我们智慧和勇气的。

     医患是朋友,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共同的目标是健康。一个医生必须把救死扶伤作为崇高的职业,而不是为了经济和其他。这也是一个医院的基本的底线。不追求经济利益,不索取病人的利益,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同时医学科学是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很温暖的一个职业。没有公益性,这一切都是奢谈。共建医患和谐,没有谁是局外人,故而医患携手共同推动政府和决策部门彻底改变现行的不合理的医疗运行体制,还其公益性是我们唯一的选择。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迎来医患和谐,才能回归医学的本真。

     医疗行业是一个国家良心的标志物,这个行业如何,国家良心就如何。有什么样特征的医疗行业,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形象。要从根本上解决紧张的医患关系,就医说医是不可能有效的,必须要政府出面,更要从整个社会层面来推动问题的解决。而关心民生,顺应民意,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

     本文系作者投稿,掌上医讯期待您的来稿,详情请点击走起,掌上医讯约您共创医学资讯微平台

     【你答题我送礼掌上医讯约您答题挑战】

    

     【你答题我送礼掌上医讯约您答题挑战】

    

     为感谢您的医路支持,掌上医讯粉丝专属活动一波接一波。回复“活动”,惊喜多多!小编友好提醒,这一次产科医生、儿科医生,请别走开,快来领取吧!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掌上医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