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你去太平间“再努力一下”吧,求你了!
2016/8/1 掌上医讯

     导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面对没有救治希望的患者和满怀期待的家属,医生到底该如何应对?

     当患方的情感与医方的理智发生冲突时,到底谁该作出让步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我们一起来听听几位医生的亲身经历以及他们的体会和反思。

     我主动要求到太平间去一趟,“再努力一下”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方医院 杨收平

     在急诊工作近10年,我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抢救。有一次抢救,我终生难忘。

     那是2011年10月,一名化工厂的工人在修理地下管道时中毒窒息身亡。死者是一位30多岁的中年男子。当他被送到医院时,已没有任何生命体征。我们按照标准心肺复苏的抢救流程,整整抢救了40分钟,然后才宣告死亡。化工厂的负责人签字确认后,尸体被转移到太平间去了。待一切平息下来,我开始补写抢救记录。

     一个小时后,死者的家人陆续从外地赶到了医院。他们来到诊室对我说,因为没有亲眼看到抢救过程,他们要求医生继续抢救。我耐心地跟他们解释了抢救经过,并表示我们已经竭尽全力了,希望家属能给予理解。就在沟通的过程中,家属中几位男士逐渐失去了耐心,开始冲着我大声吵嚷。他们说:“我们没看到你们抢救,谁知道你们抢救了没有?”面对争执,我心里也七上八下的。按照规定,不能把尸体从太平间送回抢救室进行二次抢救。这是原则问题,而且也没有必要。眼看一场冲突不可避免,怎么办?

     正在这个时候,死者的姐姐突然跪倒在地。她对我说:“医生,你再努力一下吧!”我头脑中突然闪现出以前有位病人已被送到太平间,但家属却认为他还活着,又拽着医生到太平间抢救的镜头。于是我下定决心,主动要求到太平间去一趟,“再努力一下”。

     于是,我和两位护士带着除颤仪和抢救药品来到了太平间。再次除颤、胸外按压、注射肾上腺素……又做了一个完整的心肺复苏术。虽说当时已是中秋,天气凉爽,但抢救结束后,汗水还是浸透了我们的衣衫。最后,我对死者的姐姐说:“我们真的尽了力,实在没有办法了。”撕心裂肺的痛哭声一下子爆发出来。作为医生,看着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猝然离去,我心里也很难过。

     过了几天,死者的姐姐给我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救死扶伤,医德高尚”8个字。她说:“医生,那天你辛苦了,谢谢你!”

     在抢救室工作那几年,每次抢救结束后,我都会让患者的直系亲属进去看看,有时甚至容许他们大哭几声,释放一下痛苦。朝夕相处的亲人就这么走了,谁心里不难过呢?谁不想看亲人最后一眼呢?如果我们能站在他们的角度,带着感情去抢救,这样的抢救不管能不能挽回生命,都是有价值的。

     抢救为何变得如此棘手

     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卫生局 王丽江

     抢救危重病人是医疗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这个原本简单的问题却逐渐变得棘手起来。

     上世纪80年代,我作为医生抢救过很多濒临死亡的患者,多次将徘徊在鬼门关前的生命拽了回来,也因此充分感受到了那一身白衣带来的成就感。尽管难免也会因目睹病人撒手人寰而感到无力、沮丧,但无论是成就感还是沮丧感,都只是我自己内心的感觉。抢救成功,家属千恩万谢;救治失败,家属默默离去,不会制造任何纠纷,大家相安无事。

     当时,医生心里想的也很单纯,只要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现代医学技术全力施救,就根本不用考虑会有什么后果。不知从何时开始,抢救变得如此复杂,多重因素困扰着医生,使得他们不堪重负,进退维谷。

     我曾抢救过一名溺水患者。患者在溺水后两个多小时才送到医院。当时,他的呼吸、心跳已经停止,两侧瞳孔散大,所有医生都明白已无抢救意义。但在家属激动的情绪以及过激的言行面前,医生的理性思维全然无用。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我们进行所有的抢救过程,清理呼吸道、人工心肺复苏、血管给药……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最终还是预料中的徒劳,只好在家属的愤愤不平中停止抢救。

     此事如果发生在20年前,我会尽可能客观、科学地告知家属这种抢救毫无意义。我们不会因此而承受心理压力,不会浪费医疗资源,不会遭受家属谩骂,更不会引发医疗诉讼。而当下,家属根本不听你解释,只给你“命令”。我没有选择,只有“服从”。明知结果不可逆转,但愿抢救的这一系列过程对家属在心理上是一种安慰,尽可能缓冲可能发生的冲突,避免对医生以及医院的负面影响。如此没有医学救治意义的救治却在当前的特殊环境下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医学已不再是单纯的科学。

     我担心的是这样一种“两难”:不实施抢救无法安慰家属,实施抢救的高额费用又会带来家属的责备,我们情何以堪?

     警惕医生的自保心理

     甘肃省永登县中医院 李高俊

     给抱着一星半点希望的家属安慰,对医生来说是理所应当的事。然而,用高昂的抢救费用、短缺的医疗资源换来对家属一时的安慰,这种代价是不是太大了?我认为在给患者家属安慰的背后,还存在着医患关系日益恶化导致的医生求自保的心理。

     古人云:“逝者为大。”我们应该尊重生命。每一个生命的离开都会给亲人带来伤痛,但我们不能为了给活着的人安慰就不尊重死者。当瞳孔散大固定、没有自主呼吸、任何一位医生都清楚没有生还希望的情况下,还要做气管切开,是不是很残忍?

     现在医疗技术高度发达,许多过去无法治疗的绝症,现在也有了医治的办法。由此,人们对于没有希望的病人就抱有了更大的希望。“死马当活马医”。做父母的,绝不甘心自己的子女不经抢救就离开人世;做子女的,明明知道抢救徒劳无功,也无法做到洒脱地放手。为了尽孝心,为了避免良心上的谴责,不给自己留下“不孝顺”的坏名声,所有人都要求医生“试一试”。而作为医生,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以免日后给人留下话柄,也只好遂了家属的心愿。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沟通的,也是能沟通的。我们不能拿已逝的生命作为沟通的桥梁。我们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不论生与死都需要尊重。亲人因意外或病痛即将离世,家属的心情可想而知。但作为医生,我们或许应该去想别的办法帮助家属平静下来。因为只要你给他哪怕一丁点的机会,他就会抱很大的希望。当不是希望的希望再次破灭时,那种痛苦又该如何平复?

     来源:医师周刊(感谢授权转载)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觉得此文不错,手动赞下小编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掌上医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