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变态崇拜心理对中医学术发展的消积影响
2015/7/7 云南中医

     本平台由云南省中医管理局主办,感谢您的支持!

    

    


     作为创造性人才结构主体的创造性思维,需要与其它相关的心理品质达到最佳组合。因为,“进行创造的心理活动同才能、智慧、意志、情感、道德等各种心理品质以及个性特征都有密切关系”。然而,创造性思维也就受着这些因素或促进、或抑制的双向性影响。变态崇拜心理,就是抑制中医人才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

     1 变态崇拜心理与人才的创造性思维

     崇拜是人类在继承前人经验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心理现象,它使人们的心理指向性较为集中于“权威体现者”。一定的权威可利用人们对它的崇拜,对相应团体内成员的意识、态度、行为等施以影响,以高度地调动他们的注意力、兴趣、积极性等,这对于提高接受知识的速度与巩固知识,具有良好的正向诱导作用。这种对威的适度崇拜,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但若过度崇拜,即会成为一种变态的崇拜心理。所谓变态心理,主要是指心理活动或个性特征的异常。变态崇拜心理能使人们对权威盲目崇拜、过度信任,从而引起心理活动或人格的障碍,“唯权威论,它宣告无条件地信仰权威体现者的绝对正确。而且盲目地服从他”,基于各种心理活动的相关性,它使得人的知觉智能、人格、情感等不同程度地发生障碍,从而导致观察力不全面、洞察力不敏锐,缺乏联想,理解力和判断力下降,思维不灵活,缺乏独创勇气,人格障碍,出现了对权威崇拜的“负效应”。所以,变态崇拜心理是一种能够抑制人才创造性思维的消极心理。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严重的变态崇拜现象,“祭祀、崇拜祖先是中国古社会中最大的政治活动之一。这样,长期以来,无论政治制度,还是思想上、文化上,都拘泥于古人而不能自拔”。中医学漫长起伏的发展史,由于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深的渊源。因而在其学术发展中,也有着对“医圣”、“经典”及各种权威的变态崇拜,并也囿限了中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

     2 变态崇拜导致中医人才创造思维僵化

     创造性思维要求“新”——前人所未及;“奇”一一与常规不尽相符;“活”一一从不同角度、层次认识事物;“全”——把握事物的过去、现状,未来。但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中对“医圣”、“经典”的变态崇拜却禁锢了中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它使后人笃守经典,呆板地继承经验,困扼了创新思维。即如,从“医之始,本岐黄”、“祌农尝百草、始有医药”这种圣人创医说,演化成了对“医圣”、“经典”的变态崇拜:“《素问》《本草》乃是天下万世之死而致生之,皆此二书矣”“夫扁鹊、仓公,神医也,人以为无以加于仲景、而称仲景曰圣”由变态崇拜心理引起的,如此唯医圣、经典独尊,唯名家、师说为是的专制学术观念,使得后人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医疗经验时,不能客观地分析、筛选以“扬”精华,“弃”糟粕,而是感情用事,盲目信从古人,把《内经》、《伤寒论》及名家之说当作千古箴言,作为衡量一切的准绳,任何人不可逾越的“雷池”。即是“以素问为规矩准绳,以本草为斤斧法则矣”,故“医者岂能外仲景师之书以治疗”,其则“非仲景之书不读,非仲景之方不用”、“后人不能出其藩篱”,只能理必宗《内经》,法必守《伤寒》,否则,“事不师古,其法不立,师古不思圣人,其理不精”,若有异于《内经》《伤寒论》的,就耍被视为异端邪说,逆经叛道,而被斥责或禁止。这样,把后学者束缚在经典条文中,捆住了中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使得后学之辈在学术上只能亦步亦趋,言人所云,恪守旧论,不敢纠正或弥补前人认识的偏颇与不足,终至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思维模式里只有经典条文,滋生了思维惰性,创造思维也就趋于僵化。没有中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中医学术就不能长期发展与不断淘汰掉陈旧的或非科学的观点,反而使得那些旧有的、不正确的学术观点,仍在度量、规范着发展了的中医科学。这就必然会成为中医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如唐宋吋期,由于神化经典、崇尚经方,医者不能独立思考,深入研究,领会经文的精神实质,却刻板地照搬经方去临床中印证影响了医疗效果。正如后人评道:“唐时诸公,用药虽博,已乏化机,至于宋人,并不知药;其方亦板实肤浅”。这些呆板的医学模式,实是由变态崇拜心理导致思维僵化,缺乏创新所引起的,又如在经典整理研究中,由于变态崇拜心理及儒家“学而不述”,“信而好古”之风的影响,后世《内经》《伤寒论》注家多达数百,其中虽有些真知灼见者,但为数不多,大抵都是不联系临床实践,不精研原文,领会实质,而是奉《内经》《伤寒论》为金科玉作,认为《内经》是“言言金石、字字玑珠,竞不知孰可摘、而孰可遗”、“神农本草字字精彻”,故此,不敢有怀疑、更正的“妄念”,因而多有望文生义,穿凿附会,以讹传讹,空发议论的弊端。如此“不思前后事理,徒记纸上文字”的经典整理,自然是流于泛泛,难于挖掘出深蕴于其中的“瑰宝”。而缘于尊古崇经、变态崇拜的避讳,伪托这等陋习,则更使中医古籍整理中多了几桩疑案。

     所以说,中医学术中的变态崇拜心理,导致学术上不倡导独立创新,而是墨守经典,使中医人才思维僵化,方法单一,古板拘谨,使创造性思律感乏“活力”,困扼了新观点,新思想,阻碍了中医学发展。早期经院哲学评判者培根曾论;“对权威的过度崇拜,习惯、偏见,与对知识的自负,是造成错误的原因。”事实上,对于因循守旧之弊,用时缪希雍在反对后人拘泥于“非仲景方不用”的胶柱鼓瑟之法,即指出:“治病全在活法、不宜拘滞”读仲景书要能“师其意,变而通之”、“如是则法不终穷矣。”如是也才是中医学术不断创新发展的最佳途径。

     3 变态崇拜干扰中医人才的心理环境

     创造性思维既以智能为中心,也要求其它心理品质的健全,因为“从事创造性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全作为基本条件”。但是,变态崇拜心理通过干扰中医人才的心理环境,阻碍着由中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

     只有具备勇气,冒险等心理品质,才能冲破旧观念的束缚,敢于创新,能够创新,因为“胆怯会磨灭想象力和独创精神”,但在中医学术中,一方面竭力神化医圣、经典,把它们推崇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高无上的医学权威;另一方面,却又肆意贬低后人,如“自轩歧出而《内经》作,世之谈医者宗属,自仓越而下,如刘、张、朱、李,各擅专门,皆不称上垂也”,认为经典,经方皆“圣人”所制,其智与“天地同体,非人之所能及”。唐容川更道;“自轩歧以逮仲景,医道详明,……晋唐以后,渐失真传,宋元以来,尤多讹谬”,由于这种尊古薄今。对古:人、后火,一褒一贬,一扬一抑使古人象祌一徉,被高高供奉着,后人可望不可及,如此人为制造的显著心理差距,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地使后人在经典、权威面前,变得易于屈从,产生自卑、胆怯心理,丧失了勇气,而一味崇古,不敢独立思考”创新突破,钝化了创造勇气,束缚了创新意识。这样,通过对勇气、独创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挫伤,囿限了中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

     此外,对医圣、经典、师说的变态崇拜心理,还使后学者在心理结构中产生了自满、保守、偏见等消极心理,使其在思维模式中只能容纳经典、师说,它导致了人才视界狹窄,思维僵化,甚者,还产生排斥性的偏见心理,不能正确对待各家之长,而陷于不良的争议中。如此,易导致双方人格障碍,一方多妒忌、固执、怀恨他人,另一方则谨慎、胆怯、克制,长此以往,无为消耗了中医人才的精力。所以说,“性格的片面性和狭隘性,也会给创造性活动造成妨碍”。

     4 变态崇拜干扰中医学术发展

     变态崇拜心理对中医人才创造性思维的囿限,还在于干扰了中医学术的发展。“科学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发展独创性的科学研究,促进学术繁荣,都起着重要作用”。学术争鸣和学术繁荣亦是中医人才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外环境。但变态崇拜心理是中医学术流派形成的障碍。因为要推崇中医学术体系的“大一统化”,维护“正统之说”,就采取学阀态度,任意贬低与“正统”有异的学术观点,压制学术创新,阻制新兴学派的形成。如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在其形成过程中,却招致了不少守旧派的责难、打击,不可否认,这也是温病学派前后经过四、五百年之久,始告大成的原因之一。

     科学团体之间的竟争,对创造性思维起着重要的刺激作用,但变态崇拜心理,却使得中医学术争鸣中出现不良倾向;自翎正宗,以权威自居,动辄以势压入,党同伐异,从偏见心理出发,求全责备,甚至不惜漫骂、抵毁他人,使学术争鸣去了活跃创造性思维、互鉴互补的良好目的,而陷入无为的争执中。历史上,不少名家亦于此失却大家之风,比如,在寒凉攻泻、温热补益的争议中,张介宾因已为温补派大师,故竭力反对前代偏于寒凉的河间与丹溪,认力火热说是“不辨虚实,不察盛衰,悉以实火言病”,应用寒凉药“杀人于冥冥之中”。持论不公。此外,医界内不同己见者,相互攻贬排斥的颓风,还将搅乱后学者学习目标。据此,因变态崇拜心理给中医学术发展造成了许多困难。所以,要积极倡导有益的学术争鸣。以形成众多的学术流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可为中医人才创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外环境,亦可治好那些“医人之膏盲”。如此,肃清变态崇拜心理对中医学术的不良影响,使学术争鸣起到促发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结束语

     长期以来,中医学术对医圣、经典的变态崇拜心理,束缚着有志于中医学者的创造性思维,凝固了中医理论的深入发展,阻挠着中医学术的开拓创新。从某种意义上,它是导致中医创新人才匮乏,学术发展缓慢的心理消极因素。

     中医学术的发展,要靠中医人材的创新思维推动着,故要打破中医学术中对权威的变态崇拜,解除它对中医人才的囿限,以利于中医人才达到新、奇、活、全的境界,使中医人才心理发育健全,保障中医学术取得创新发展。

     作者/王寅

     【本文来源:《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第12卷第2期,由云南中医(yunnanzhongyi)编校发表,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编 校/雷婕 刘伟 排 版/高海燕

     投稿/意见/建议邮箱:ynzywx@qq.com

    

     欢迎大家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参与话题讨论!

     点这里↓请您挪动手指点击大拇指赞一个呗!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云南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