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名句赏析(八)
2015/7/8 云南中医

     本平台由云南省中医管理局主办,感谢您的支持!

    

    


     (64)仲景为方书之祖。(汪昂《汤头歌诀》自序)

     【赏析】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载有一百一十三方,其《金匮要略》载有二百六十二方,二书既是古代医学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也是汇集大量方剂的首创,而且所载方药具备了方剂学中君臣佐使及加减变化的谨严法度;在因证立法,以法统方及遣方用药上已有较完备的方剂学原则,故后人奉为方书的创始者。

     (65)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周易系辞·上传》)

     【赏析】意思是平常的事物容易认识,简单的事物容易从事。学习中医也是这样,比如一般的汤头就容易认识,简单的方剂就容易运用,从简单的提纲挈领的内容开始学习,只要善于学习,留心钻研,就能触类旁通,应付疾病的无穷变化。

     (66)由规矩以求班,因縠够以求羿。(《名医类案》序)

     【赏析】由,从。规,画圆形的圆规。矩,画方形的曲尺。以,同“而”。班,鲁班,古代的能工巧匠。从掌握运用圆规、方尺的方法着手,从而求得和鲁班一样的技巧。因,顺着,通过。縠,拉满弓。羿,古代名射手。通过拉弓的训练从而达到和羿一样的射技。这连续两句都是由浅入深的意思。我们学习中医学也如此,先从基本的理论开始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渐至医学的最高境界。

     (67)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之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禅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郭沫若题词)

     【赏析】这是1956年2月郭沫若同志为李时珍墓地的题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集明以前历代《本草》之大成的一部医药学巨著,是中华民族献给全人类无数珍宝中的一枚璀璨的珍珠。它共分52卷,包括药物1892种,药方11096个,药物形态图1127幅。这部书一问世,便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如王世贞《原序》中说:“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并指出,这本书不能当做一般的医药书籍看,而“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又如1981年3月19日《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中写道:“中华民族历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我们的国度是产生了……张衡、蔡伦、华佗、祖冲之、毕升、沈括、郑和、李时珍、宋应星和李四光的国度。古往今来,一切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作了这一或那一方面杰出贡献的人们,都应当永远地得到中国人民的尊重和纪念。”

     (68)德成而先,艺成而后 。(袁枚《徐灵胎先生传》)

     【赏析】道德成就于先,技艺成就于后。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怎么谈得上有高明的技艺?要掌握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理论,没有奉献的精神,没有刻苦的精神,不通过十多年的学习,不读十部、二十部名著,是不行的;没有高尚的医德医风,要想在临床实践中赢得患者的信任,也是不可能的。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不能为一己之利而践踏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提倡厚德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正如孔子说:“德之不存”“行之不远”。

     (69)但迁就既碍于病情,不迁就又碍于人情,有必不可迁就之病情,而复有不得不迁就之人情,且奈之何哉?(李中梓《不是人情论》)

     【赏析】人情与病情二者不能同时迁就,而当这两方面产生矛盾时,将如何处理?人情,大多是不利于治疗,不利于荐医、用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消极东西。数百年前,我们的中医同仁对人情的论述,反映了他们对当时社会,包括医务界陋习的深刻认识和否定的态度。数百年过去了,人情陋习至今犹存,这足以使我们警戒,或作为一面镜子照照我们的周围,甚至对照自己,从而抵制和克服存在于我们中间的人情。而今时代变了,我们实施依法行医,从各方面来说都为正确处理人情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应把正确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作为克服、抵制不良作风和提高医德修养的过程。以对业务的“精”和对病人的“诚”来严格要求自己,这对正确处理人情问题是不会没有益处的。

     (70)千金方使人人活,箫鼓年年拜药王。(田汉诗句)

     【赏析】现代作家田汉的诗句赞扬了药王不朽的功绩,描写了每年二月,四方人士成千上万来到药王山纪念药王的盛大壮观场面。“药王”是后世对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尊称。《千金要方》是他的著名医学巨著。孙思邈(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主要生活在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唐代盛世。他天资聪颖,七岁就学,每天能背诵千余言。然自幼多病,为筹汤药之资而常罄尽家产。因此,青年时代就酷爱医学。他对时俗“朝野士庶,咸耻医之名”甚为不满。十八岁立志学医。在实践中,他更深切地感到“世无良医,枉死者半”,从而坚定了献身医学的信念。他“精学博访,审偙覃思”,对历代名医的高超医术学而不厌。凡有实践经验者,不论诊治、药物、养生等方面,只要有“一事长于己者”,就不远千里去虚心求教。到二十岁,在医道上已“颇觉有悟”,开始行医于乡邻间,每获良效。同时又精通诸子百家,并“喜谈庄、老”,“兼好释典”。由于学问渊博,医道精湛,他曾数度被隋文帝、唐高宗征召至京授官,但均因辞不就,誓愿毕生在民间做一个解救百姓疾苦的医生。他以极大的兴趣和精力深入群众,周游各地,潜心搜集医方。他跋山涉水,餐风宿露,登上五台山、太白山亲自采集药材,精究药性。他善于学习,长于总结,采百家之长,融古今中外医学经验为一体,晚年以他的饱学才富,先后写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二书,永淳元年(682)去世。

     (71)小儿经方,千古罕见,钱乙……为幼科之鼻祖。(《四库全书目录提要》)

     【赏析】《小儿药证直诀》一书,由钱乙的学生阎孝忠经数十年搜集、整理钱的著述、医案而成,是一本理、法、方、药、医案俱全的儿科专著。全书分三卷,上卷脉证治法,共载小儿诊候及方论81篇;中卷医案23则,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儿科病例;下卷诸方,详述一百多首儿科方剂的配伍和用法。此书成于宣和元年(1119),现有仿宋刊本及清武英殿聚珍本二种,前者为原书的复刻本,后者为辑佚本,解放后有据仿宋本影印本。《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最早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专著,它的作者钱乙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的儿科专家。由于他对儿科的杰出贡献,后人称他为“儿科之圣”。

     钱乙(约1032-1113年),字仲阳,山东郓州(今山东东平)人。父亲擅长针灸,早年出游不归,三岁时母亲去世,孤苦的钱乙由姑母收养,长大后从姑父吕氏学医。他深受小儿医著《颅卤方》的启发,潜心钻研儿科,四十多岁时以善治儿科病而医名远播,以致为朝廷所知。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他先后治愈长公主及皇太子的病,被授于翰林医学,继而提升为太医丞。不久因病辞归。哲宗时,再度被召入宫中。后因患病证,终归里不出。钱乙晚年虽半身瘫痪,却“气骨坚悍,如无疾者”,坐卧病榻仍孜孜不倦地研读群书,并坚持为人诊治,每日登门求诊者“累累满前,近自邻井,远或数十里,皆授之药,致谢而去。”八十二岁时结束了他勤奋的一生。

     (72)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药证直诀》序)

     【赏析】指小儿病理特点,由于小儿脏腑娇嫩,机体和功能均较脆弱,容易得病,病变迅速,既易出现虚证寒症,又易出现实证热证。

     (73)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赏析】生动地指出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意义。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体现在治疗过程中的防微杜渐的思想和措施。这是祖国医学预防思想的一大特点。未病先防,是最理想的积极措施,同时,当疾病发生以后,如能立即抓紧时机,在病的早期轻浅之时,给予积极治疗,以取得早期痊愈,避免病变继续向深重方面发展,也属于“治未病“的范畴。如《难经·七十七难》说:“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既病防变的思想产生以来,一直为我国历代医家所沿用,如清代医家叶天士根据温热病伤及胃阴之后,病势进一步发展必然耗及肾液的病变规律,于是在甘寒养胃阴的方药中加上一些咸寒滋肾的药物,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疗原则,也是既病防变法则在临床上具体运用的范例。根据现在临床体验,对疾病如能早期治疗,就能防止病变的蔓延,避免不良后果,例如对急性传染病,若得早期治疗,不仅患者可以免除危险,在预防流行上,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又如某些恶性肿瘤,在未转移前的早期发现与根治,后果往往较好。因此,我们必须把既病防变的思想,正确地运用到医疗实践中去,发扬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作者简介

    

     刘正求:大理州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治疗内、妇、儿科疾病,并致力于中医文化的宣传工作。

    

     编 校/雷婕 刘伟 排 版/高海燕

     投稿/意见/建议邮箱:ynzywx@qq.com

    

     欢迎大家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参与话题讨论!

     点这里↓请您挪动手指点击大拇指赞一个呗!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云南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