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功能不在状态?老中医细说调理原则!
2015/9/4 云南中医

     本公众号为云南省中医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云南中医”进行关注。

    

    


     【导读】

     春去秋来,四季更替,随着气温的变化,人的身体也会随之产生变化。随着立秋的到来,意味着秋天的悄然临近,人体脾胃在经历了炎热夏季的高温后,对凉爽的秋天还不是很适应,此时的脾胃病就需格外小心。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不在状态,该如何调理?且听老中医细细说来。

     脾胃既然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和疾病的发生,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医在诊疗之中,是很重视脾胃的。对于会损害脾胃功能的药物,都要谨慎使用,处处维护脾胃的功能。这一点在临床上,是有实用价值的。下面谈谈调理脾胃的原则。

     古代医家在长期实践中得出调理脾胃的结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脾)湿土,得阳(指温热的药物)始运,阳明(胃)燥土,得阴(指凉润的药物)始安。这是指调理脾胃的原则,归纳起来,不外健脾与和胃两大法。

     脾的特性,恶湿喜燥,恶凉喜温,恶泄喜运,因此健脾就必须用温补脾阳、燥湿行气的方法,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陈皮、扁豆、大枣等,代表方剂有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

     胃的特性,恶燥喜润,恶热喜凉,恶积喜降,故和胃常用消导润燥的方法。常用药物有山楂、麦芽、谷芽、神曲、枳壳、莱菔子、芦根、天花粉、石膏、麦冬、粳米等,代表方剂有保和丸、玉女煎、益胃汤等。

     但脾胃二者发病,常互相影响,临床上多脾胃二者症状同时出现。如果胃热脾寒,升降失调,呕逆和腹泻并作等,这时就要脾胃两相兼顾,代表方剂如黄连汤、半夏泻心汤等,都是采取寒热并用之法。

     总之,脾喜温运,胃喜和降,抓住这个原则,就不会迷失方向。这些治疗原则与方法,在慢性胃炎、胃溃疡、幽门梗阻、胃扩张、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胃肠功能紊乱等病症中,都可灵活掌握应用,或者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或者作为辅助的治疗方法。

     脾胃有病,上可波及心肺,下可累及肝肾,因此在临床上常可见到由于脾胃有病,累及其他脏腑的情况。

     如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症见久咳气短,或咯血,痰白而多,食欲不振,便溏,形色憔悴,四肢倦怠无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补脾益肺,用四君子汤加麦冬、五味子、怀山药、扁豆等,收效甚佳。这种“培土生金”疗法,对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病,都可酌情应用。

     如脾胃气虚,营血生化不足,导致心血亏虚,症见食少倦怠,面色萎黄,少气乏力,惊悸,少寐,健忘,或妇女月经不调,舌质淡,脉细数无力。治宜补脾养血,辅以安神。方取归脾汤之类,多能满意。这种治疗方法,对贫血、神经衰弱、某些器质性心脏病,都可酌情选用。

     如脾胃虚弱,又兼肝气郁结,疏泄功能失调,乘虚损伤脾胃。如肝脾不调者,症见脘腹胀痛,两胁满闷,善太息,肠鸣泄泻,食少头晕,舌苔淡黄,脉虚弦。治宜疏肝健脾,方取逍遥散或痛泻要方之类;如肝胃不和者,症见胸胁胀满,胃脘作痛,嗳气吞酸,呕恶,苔薄黄,脉弦。治宜疏肝和胃,方取柴平煎或左金丸之类。这种疗法,在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慢性肠炎中酌情使用,多可取效。

     如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形成肾水泛滥,症见下肢、面目浮肿,腰痛肢软,小便清利,大便溏薄,腹胀满,舌苔白腻,脉细微或沉迟。治宜温阳健脾,化湿行水,方取实脾饮,脾肾同治,功效颇彰。这种疗法,常用于慢性肾炎,心脏病水肿,属于脾肾两虚者,疗效甚为满意。

     以上举例,都是两脏同病的情况,而都以脾胃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故取调理脾胃为主,兼治他脏;如果脾胃与其他各脏相关的病症,单纯治疗各脏,效果往往不如从调理脾胃着手的好,可见调理脾胃在诊疗中的重要性。所谓主要矛盾解决,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还须指出,调理脾胃方法,是从脾胃学说的角度提出的,不可否认,在实践中确有一定的作用,但并非上述一切类型的疾病均须应用。中医治病,贵在辨证论治,当用不当用,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切不可拘泥。

     【本文摘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第2版)?内科专家卷:赵棻》(赵向华,赵晓立编著)一书。来源于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编校发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编 校/雷婕 代叶丽 排 版/高海燕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云南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