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宰相陶弘景
2015/9/4 云南中医

     本公众号为云南省中医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云南中医”进行关注。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168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医药学家、炼丹家,道教上清派著名代表人物,上清派茅山宗开创者,生于南朝刘宋孝建三年(公元456年),卒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自号华阳隐居,故后人又将其称为“陶隐居”。

     陶氏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孝武帝时被封晋安侯,父陶贞宝官至江夏孝昌相。陶弘景自幼好学,九岁开始读儒家经典,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及长,“神仪明秀,朗眉疏目”,“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十五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十七岁以才学闻名,与江斅、褚炫、刘俣合称“升明四友”。

    

     刘宋升明元年(公元477年),陶弘景二十二岁时,萧道成(即齐高帝)发动兵变,废除刘宋后废帝刘昱,后二年代宋称帝,建南齐王朝。齐高帝萧道成及其子萧赜在位时,陶弘景曾先后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诸王侍读,兼管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书事务的书记职务。但由于官场的倾轧,陶氏仕途不利,三十六岁时,仍任六品文官,遂于齐永明十年(公元492年),上表辞官,退隐江苏句容句曲山(茅山)。

     梁武帝萧衍即位(公元502年)后,屡次请陶弘景做官,陶弘景都坚辞不出。梁武帝念其旧功,“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天监三年(公元504年),遣人送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物,以供炼丹之用。天监十三年,梁武帝命人在茅山建朱阳馆,让陶弘景居住。天监十五年又为其建太清玄坛,“以均明法教”。且“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故世人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茅山也因此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称。陶弘景隐居茅山达四十五年之久,享年八十一岁。梁武帝诏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

    

     据记载,陶弘景于永明(公元483年-493年)初,曾师事孙游岳。受上清经法、符图;后又广搜道经,遂为上清派之重要传人。永明十年(公元492年)正式归隐茅山后,便着手整理弘扬上清经法,撰写了《真诰》等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并对天文历算、地理方物、医药养生、金丹冶炼诸方面也都有所著述。

     服饵炼丹是道教的重要修炼方术,陶弘景对此非常重视,积极从事炼丹活动。史载,他从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至普通六年(公元525年),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炼丹实践,在梁天监(公元502年-公元519年)年中曾献丹于梁武帝。在获得丰富炼丹经验的基础上,陶弘景撰写了《太清诸丹集要》、《合丹药诸法式节度》、《服饵方》、《服云母诸石药消化三十六水法》、《炼化杂术》、《集金丹黄白方》等炼丹服饵著作,是继魏伯阳、葛洪之后的又一著名炼丹家。

    

     陶弘景十分重视道教养生学的研究,主张道士的修炼应从养神、炼形入手。为总结道教在养神、炼形方面的修炼经验,陶氏撰写了《养性延命录》一书。陶弘景还精通医药学,主张治病应因人之虚实、男女老幼、苦乐荣瘁而异。他在隐居茅山期间,搜集了当时流传的不同传本的《神农本草经》,加以整理注释,结合了道家的一些学术观点,并增加了从《名医别录》中新选出来的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合为七百三十种,编撰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对隋唐以后本草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陶氏又撰有《效验方》、《药总诀》、《补阙肘后百一方》等医学著作,《补阙肘后百一方》对整理保存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贡献很大。

     作者简介

    

     汪剑:博士。本硕博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在站博士后。云南中医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中医基础理论与医史文献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中医文化学后备学科带头人。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近40篇;出版专著11部,其中主编3部;主持各级科研课题7项;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2项。

    

     编 校/雷婕 代叶丽 排 版/高海燕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云南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