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听惊雷——也谈年轻中医成长之路(一)
2015/12/3 云南中医

     本公众号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云南中医”进行关注。

    

     当今的年轻中医多是院校生,初步医路,既是职业的开始,也是事业的开端。说它是职业那是我们要靠它养家糊口,说它是事业那是我们要靠它追求梦想。这正合了我“一半佛心,一半尘世”的中医路。有很多年轻中医,曾经象我一样,至今一直在黑暗中摸索,在困难中挣扎,在迷茫中徘徊,他们一直在为中医之路上下求索……

     我谨以此文献给那些身处困境,遭受冷遇,职业信心动摇的年轻中医们,让我们一起去探寻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成长之路吧!

     漫步医道深为信,半为佛心半微尘

    

     1初入医道之冷遇与困境、困惑

     刚毕业的中医本科生,进西医院是受鄙视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学好西医理论,又无实践经验可谈。那进中医院呢?门诊是不行的,我们受限于职称和经验;住院部也是不行的,中医院的住院部大多是西医治疗,学校学那点中医基本用不上;搞杏林坐堂吧,同样是受限于职称与技术。据此看,三五年之内就没有路可走。在此绝境下,有人改行做药商卖药了,有人改学西医了,有人从政了……

     至于那些还没有找到出路的人,则开始迁怒中医:“如果我当初学的是西医,我至于工作也找不到吗?”我们应该反思,是谁造就了今天这种困境?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学了一半中医,也学了一半西医,结果都没学好。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了知识却没学文化与技术。我们没有练就一手过硬的临床治病本领,对未来的就业所面临的困难估计不足,一开始,就把就业寄托在一纸毕业证上。这种对形势与困难的估计不足,有太多“靠它”思想,在战略上是犯了冒险主义错误的;在遇到就业压力时顿觉自己一无可用之处,而迁怒中医,又是犯了投降主义错误的;面临强大的西医及就业压力时,缺乏对形势及自身情况的冷静思考与判断而盲目悲观失望,急忙改道而不再从医,甚至诋毁中医,又再次犯了逃跑主义错误!

     试看在跟师学习及院校教育中照搬照抄,生搬硬套比比皆是,妄想一招鲜,吃遍天。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鱼”是知识,“渔”是技术方法和技巧,“欲”是欲望、兴趣、爱好。我们的教育教的是知识,不教文化,教的是科学不教技术技巧,教的是理论不教实践。老子在《论语?为政》篇中说:教育应“因材施教”,这对中医尤为重要。材之不同在于兴趣、爱好、性格、品德各异。中医的师徒相传也是如此。可是师徒相传在从医资格上不被认可,现在大行其道的却是机器化大生产的院校教育。

     道家张三丰《无根树》云: “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如果我们先学实践再学理论,先学技术技巧再学科学,先学文化再学知识,你就能用“靠己”思想走出一条中医路来。实践让你产生兴趣,技术技巧让你产生兴趣,文化让你产生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与源泉。我们常常识字却看不透文化,识字却学不到技术技巧,识字却不懂得实践。知识是识字就学得来的,不需要人教。倒是我们应该多学些书本上学不到的技术技巧。我们盲目的学习了知识,却没有学会比知识更重要的的东西!

     在认识论上真理比技术更重要,但实践中技术技巧比真理更难攻克,因为真理都是公开在书本上的,技术技巧却是守口如瓶的,这也正是中西医最大差别之一。西医的发展并不依赖于对真理的认识,而是依赖于技术手段的快速更新,技术更新之后很快在西医体系的行业内广泛推广,这正是西医发展快的原因。当然西医在真理认识上往往会犯唯科学主义的错误,认为科学技术是绝对正确的东西,忽视哲学、伦理、人文等方面有关真理的认识,所以技术推进又会陷入瓶颈与困惑,甚至会出现认识上违背医学哲学的时候。比如基因和移植。

     中医通常不会在真理认识上出现偏差,因为中医的理论基础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它比当今任何一种哲学要先进,它不但描述了矛盾的两方面,而且将矛盾两方面的具体属性用阴阳来表述,使矛盾两方面各自属性鲜明的区别开来。它用五行将矛盾的对立统一进行了重要分类,如果再结合《易经》64卦,中国古代哲学将矛盾的辨证统一关系细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如果说阴阳将矛盾两方面进行了定性,那么五行就用数量区分了矛盾两方面,使矛盾两方面的辨证关系由抽象变得丰富具体而生动,这是当今任何哲学都无法达到的境地。中医的问题是技术散落在各个医生手里,无法达到象西医一样的规模与标准化,这导致了中医在技术的发展上出现了“一岁一枯荣”的局面。如果说西医的最高水平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它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将其在行业内全面推广;而中医恰好相反,技术不是掌握在少数专家手里而是流传在人民大众之间,彼此讳忌很深,老死不相往来。所以中医修炼的初级阶段是实践,第二阶段是技术技巧,第三阶段是真理,第四阶段是返璞归真的实践,第五阶段是无为而治,然后为后世立法。最后我所悟得的就是:自古之成法皆为庸人而立,圣人无师!悟透这些道理,我们的实践才会畅达,我们的认识才会通达明了。

     2学生时代的自强、自信与超越

    

     我遭遇过那些困境与冷遇……但我却因那些困境与冷遇变得自信而超越。那年我19岁,大一的暑期,第一次给人治病,我用银翘散加柴胡黄芩治好了一位因患“伤寒病”发热2月不止的亲戚,之后又用六味地黄汤加附子、夏枯草治好了当地名中医20几副药都未治愈的顽固性失眠患者。回想起来,我虽无经验,但我更实事求是,但凡治病必四诊合参,必脉证相验,深思熟虑,有时几小时,有时甚至几天才开出一张处方,大家都知道我是出了名的慢郎中。但是正是这种手若握虎的审慎,实事求是的态度,脉证相验的处置,获得了与名医们截然不同的疗效。之后的名声鹊起,更加激起我对中医学的深情与独钟,然而这些发生在我正式成为医学生之前的五年时间里,那时我还是一名药学生。

     懂医不懂药或者懂药不懂医都脱离医药的实践论。懂的关键不只是学习,而是实践。这也许是我从药入医的初衷。大学毕业后我考取了医学硕士研究生。如果说,药学生时我对中医是门外窥学,那么考取研究生后,我算堂而皇之的步入中医之门。在我看来,实践缔造并深化了理论,使理论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面孔和鲜活的案例;理论提升并升华了实践,使实践不再是孤立的经验,而是可以推而广之的真理。实践与理论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中医的发展与繁荣。对个人而言,实践与理论交合,使人脱离“江湖”,不再靠经验看病;实践与理论相争,使人脱离了书生意气,不再靠书本看病,而脱离了本本主义;实践与理论的对撞打破了“坛坛罐罐”对人的束缚人,使人不再靠药典用药,而应考虑因人、因地、因时而求实用药,从而脱离了教条主义。

     我从医的初衷只是想证明我是一个有用的人。步入医道前的实践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中医是可以学好的,中医不但可以证明我是有用的,而且可以养家糊口。如果我下一顿饭要靠我此刻的这一张处方疗效来获得,那么,学好中医就是此刻的事,而且是马上、必须的。研究生三年,我成了班里的“有钱人”,假期为人治病获得的“功德钱”可以让我不用为买一本喜爱的医书饿一星期肚子,每天用三个馒头充饥,那种让父母泪奔的大学生活从此离我远去。实践不但让我知道我的价值,而且还让我在很多方面走在人前,比人优秀和卓越,因为我愿意用比别人多十倍的努力……(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董必文:主治医师,现任职于大理州中医医院,中医内科硕士研究生。擅长于脉诊、用针灸、中药治疗内科疾病。早年曾拜吕光荣,高中祖,尹亚君,黄传贵教授为师学习针灸,伤寒,温病,脉学。在国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篇。曾多次获大理州卫生系统新技术新项目奖。曾经以针灸疗法治愈小儿面瘫而受到《健康报》等多家媒体关注报道。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欢迎各位有识之士积极参与,对中医药产业发展、文化建设、学术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的邮箱是ynzywx@qq.com

     编 校/刘伟排 版/代叶丽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云南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