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色会说话:面部颜色透露健康状况!
2016/3/6 云南中医

     本公众号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云南中医”进行关注。

    

     中医望诊在四诊中居于首位,可见其特殊地位和作用。而《难经》中更是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的说法。从古至今,流传了不少关于望诊脍炙人口的故事,比如众人皆知的扁鹊见蔡桓公,便体现了望诊的优势。属于望诊范畴的面诊,更是能通过脸色发现疾病信号,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儿吗?且看正文!

    

    1.青色

     为厥阴风木之色,多主肝胆病变。主寒证、风证、痛证、瘀血和惊风等。

     若见面色发青,甚至青紫,多因寒凝导致气滞血瘀,经脉拘急收引所致;若见面色苍白、淡青或青黑,多因阴寒内盛,阳气不振,气血瘀阻,可见脘腹剧痛;若见面色乍赤乍青乍白,且腹中作痛,时作时止,时吐清水,多因虫积所致;若见面颊青黄兼有头痛,眩晕欲吐,属厥阴太阴为病,多因痰厥导致头痛。若见青而闭滞,多为痹痛;若见环目鼻而青,多见筋骨酸痛。

     若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因心阳不振,血行不畅,心血瘀阻,可见心胸刺痛或闷痛等临床表现。若见面青颊赤,多因风中少阳,疟病寒热而致。《望诊遵经·青色主病条目》中记载:“疟病色苍苍然,太息者,肝疟也。” 若见妇女面青,多因肝强脾弱,可见少食多怒,或月经不调。

     若见耳前、风门等部位发青,多因风病发搐;若见面青吐沫,卒不知人,多为痫证。

     若见小儿眉间、鼻柱、口唇四周显现青色,多因惊风或欲作惊风,甚至出现高热而面色青紫。小儿初生,眉青脸赤口撮,为“脐风”,忽然面青气促,多为惊恐所致。若见小儿面青,咳喘气逆,昼夜不停,多因风冷入肺。若见小儿面青肉冷,目陷干呕,利下如水,多因夏月积冷,胃气虚弱。

     若见小儿夜啼,面色青白,手足俱冷,不欲吮乳,多因脾寒。

     若见两颊如青黛,多因中毒。若见面目青,伴有身体疼痛,咽喉肿痛,多为阳气暴衰,阴气独盛,邪阻经脉所致。若见面目青黑,四肢厥冷,烦躁如狂,心腹绞痛,头旋欲吐,为中砒霜之毒。若无病而青色见于天庭,将病瘟疫。若见面青目黄或脾病见青色,多属难治。

     2.红色

     为暑热之色,手少阴经之色,心包络、小肠之色。主热证,赤甚为实热,微赤为虚热。

     气血得热则行,热盛而血脉充盈,血色上荣,故面色赤红。

     若见满面通红,多因阳盛之外感发热,或脏腑实热;若见两颧潮红娇嫩,多因阴虚火旺,属虚热证。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嫩红带白,游移不定,多为虚阳浮越之“戴阳证”,此属真寒假热之危重证候。

     若见两颊微赤,环目鼻而青,多因恶寒发热;若见颊赤面青,多因往来寒热;若见面赤而光,多因上热下寒;若见面赤而郁,多因下热上寒;若见面赤如醉,多因胃热;若见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多因心病热盛;若见脉浮而迟,面赤而战惕,是为战汗;若见颊上赤青唇白,多为中风;若见面赤目上窜者,多见风中太阳。若见色赤身热,自汗口渴,脉虚,多因伤暑所致。

     若见小儿发热,面赤气粗,涕泪交流,四末独冷,战栗恶寒,多为将发痘疹。若见小儿夜啼,面赤唇红,身腹俱热,小便不利而烦躁,多因心热;若见鼻红燥,多为脾热。若见新生儿头面肢体赤若涂丹,多为“胎赤”。

     若见面赤咽干,频频咳嗽,痰黄黏稠气秽,为热嗽。若见太阳红黑,面如桃色,多为痢疾。若见颧上起红点,男可见痔疮,女可见小便热赤。

     若见面赤斑斑如锦纹,多见于咽喉痛,吐脓血。若见口干脸赤,五心烦热,多因心肺热盛。若见面唇舌紫黯,多为体内中毒之象。

     总之,色赤主心病,可能见到胸中疼痛,胁肋痛,肩背部疼痛,双上肢内侧疼痛,虚证时腹胀,牵引至胁胀及腰背部疼痛。

    

    3.黄色

     内应于脾胃,为湿土之色。为风为热,多主虚证、湿证。

     黄色乃脾虚湿蕴的征象。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气血不充,故面色发黄;或胆汁瘀积于中焦;或脾虚运化失司,水湿停滞;或水湿蕴结脾胃,熏蒸肝胆;或感受疫毒等所致。

     若见小儿面色萎黄,多因脾胃气虚;若见面黄浮肿,多因脾虚湿滞;若见面色枯黄,多因气血枯竭;若小儿面黄而肿,或乍黄乍白,且腹大青筋,则为疳积所致。若见面色黄而发热,身体酸楚困重,多因湿邪在表;若见面色黄润,多因湿热;若见面色发黄,并感觉头昏而精神呆滞,多因寒湿;面目爪甲,一身俱黄,称为“黄疸”,面红黄,鲜明如橘子色,属阳黄,多因湿热熏蒸;面暗黄,如烟熏,属阴黄,多因寒湿郁阻,胆液外溢。

     若见面黄肌瘦,精神倦怠,食少腹胀,为虚胀。若见面苍黄,腹筋起而胀,或面萎黄,脸有红点、血丝如蟹爪,多为鼓胀,或因脾虚肝郁,或因食积虫积,或因血瘀水停。若见面黄大便黑,善忘如狂,或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多因内有蓄血。若见黄兼青紫,瘀血在胃,胁内有块。

     新生儿,全身面目呈现黄色,称为“胎黄”。小儿颜面黄肿,多为积证。若见面黄肌瘦,皮毛憔悴,腹坚且大,青筋暴露,或面色乍黄乍白,一般都为疳积。若见面目青黄,身痛乏力,唇舌焦枯干燥,眉发脱落,腹中疼痛如刀切,或如虫咬,或如虫行,此为“虫疰”。

     4.白色

     白为燥金之色,手太阴肺经之色,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白色也为肺及大肠之色。主寒证、虚证、脱血、夺气。

     白为气血不荣之候。阳气虚衰,气血行迟,或耗气失血,气血不充,或寒凝血涩,白为气血不荣之外候。凡阳气虚弱,气血运行无力,不能上荣于面;经脉收引,皆可导致面呈白色。

     若见面色苍白,多为里寒证,可见剧烈腹痛或战栗;若见面色淡白,多因肺胃虚寒;若见面色白虚浮,或苍白,或晦暗,多因阳虚;若突然见面色苍白,或色白不泽,伴冷汗淋漓,多因阳气暴脱。若见面色淡白,肠鸣腹胀,泄泻澄澈清冷,腹痛肢冷,多因中寒虚寒,为中寒泄泻。若见颜面白,痰多清稀,鼻流清涕,多为寒嗽。

     若见面色淡白时咳短气,多汗恶风,多为“肺风”。“肺风”发则面白,咳唾脓血,上气奄然而极。若见色白脉喘而浮,多因上虚下实,有积气在中,喘而虚。若见口唇赤色,多因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总之,白色乃肺与大肠病之色,可见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踹腑足皆痛,虚则易见少气呼吸困难,耳鸣咽干,肠中切痛,肠鸣泄泻,能久立等症。

    

    5.黑色

     为寒水之色,足少阴经之色,肾与膀胱之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

     黑为阴寒水盛之色。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气化不行,阴寒内盛,血失温养,经脉拘急,气血不畅,故面色黧黑。颧与颜黑为肾病。

     若见面黑干焦而齿槁,多因虚火灼阴,肾精久耗;若见黑色浅淡,多因肾病水寒;凡黑而暗淡,不论病之新久,总属阳气不振。若见色黑脉坚而大,多因积气在小腹与会阴,是为“肾痹”。“骨痹”不已,色黑耳鸣,多因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若黑甚,在脉则麻痹,在筋则拘挛。若见面肿垢黑,腰疼痛,不能久立,屈伸不利,发堕齿槁,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唾,多因骨极虚寒;若见眼眶灰黑,多因肾虚或水饮,或因寒湿下注之带下病,或瘀血崩中;若见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多因瘀血所致;若见苍黑而枯槁,多因血涸所致。

     【本文摘自《观外识内疾:韩学杰望诊大揭秘》(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韩学杰主编,王燕平主审)。来源于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编校发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编 校/陈思思排 版/代叶丽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云南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