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注重脉诊 贯穿针灸全过程——张沛霖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
2016/3/23 云南中医

     本公众号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云南中医”进行关注。

    

     推荐理由

     张沛霖教授精读《内经》、《难经》,推崇《伤寒论》、《景岳全书》及“东垣针法”,学术上尊古纳新,在临床实践中,精于“脉证合参”;强调“辨证、辨经脉”“以外治内”;注重针药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穴祟尚华佗“针灸不过数处”的取穴原则,注重腧穴的特异性;重视补泻,主张补泻手法当执简去繁,主针到位,气调而止;善治脑梗塞、重症面瘫、帕金森病、视神经萎缩、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疑难杂病。《注重脉诊 贯穿针灸全过程——张沛霖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是为针灸专业临床医生,尤其是全科中医师、社区医师学习名老中医临床经验而编写。旨在总结推广张沛霖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治疗经验,使他的经验能被更多的临床针灸医生所学,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和医疗技术水平。

    

     内容简介

     本书从医事传略、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医论医话、医案举隅、论文精选六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张教授行医近60载的临证经验与特点。临证经验和医案举隅部分,以中医病名为主分列,按中医传统疾病分类方法分类,重点介绍张沛霖教授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辨证论治思路和经过,并尽量处理好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疾病诊疗之间的关系,在保持章节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客观反映张沛霖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精彩在线

     针下辨气与虚补实泻

     针刺的补与泻在于调气机的虚实状态,善针者必然善于辨气机虚实,遇下针如插败絮,如插豆腐,为针气虚不朝针。针气虚的下针,久候始见有气随针行,针下气盛必然气机滑利,甚至气先针行,针气有虚有实,有久候而气不朝针者,说明针气虚实除与正邪盛衰因素有关外,还存在个体差异问题,临床确存在对针气不朝不得气的特异体质,其生理病理因素尚有待今后研究与探讨。辨证已明,下针后还得随操作辨气机盛衰,所辨证与针下气机盛衰相符或相异,并随下针者的善调,调之恰当,仍有成败的差异。亦可辨察患者是否存在某些气机虚实,如先补脾、肾二经,或相关的任、督经脉,可因灸、因针调而恢复得气。其中亦有服健脾肾、补精血的中药而恢复者,这就须辨虚实、辨经脉,以进行调治,而后再对症辨治。三、补与泻是调动气机的虚实“该补则补,该泻则泻”,是说气机的虚实状态,可以通过针刺补泻调整,但究竟如何调,用什么方法调,都是受定位、操作的阴阳内外、经气顺逆、呼吸、开阖、九六等严格规定的,补法必然是从阳引阴,泻法必然是从阴引阳。要善于调,恰当调,使补能补虚,泻能泻实,不致引向相反的结果。在病情虚实剧变的情况下,即《内经》所云“重竭”与“逆厥”,补泻不当,就会导致《灵枢·根结》所说的“补泻反,则病益笃”的后果。

    

     张老诊治一冠心病房颤的病人,病人脉气虚衰,脉率与心率不相应,一时心血不足以自养,上不能荣心脑而眩晕、胸闷、心慌、脉虚而结代频繁,肢凉头热。已先补内关历片刻,脉证不见改善,推论脉与心率不相应,心率速于脉率,当是五脏之气已绝于内,按《灵枢·九针十二原》的精神,先实其内,即针补气海并灸之,再历片刻,诸症已见改善,脉率亦触指可辨。又复诊数次,诸症好转,复补气海、水分、内关、中都,以善其后。张老针刺治疗过多例冠心病房颤患者,只有辨证明,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才能发挥针灸辨证论治的效用。

     作者简介

     张沛霖: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行医近60载,学术上尊古纳新,颇有创新,临证提倡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注重脉因证治与辨证归经,强调以脉为证,以脉为治,以脉为效;针刺用穴少而精,手法注重补虚泻实,调理气机,讲究“主针到位,气调而止”,善治脑梗塞、重症面瘫、帕金森病、视神经萎缩、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疑难杂病,主张用现代科学条件开拓中医设备,形成了独特的针灸治疗学术思想。历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曾任云南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现任云南省针灸学会经络腧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聘为终身理事,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

     推荐阅读

     苏藩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活血化瘀 善治眼底血证

     中老年自我保健穴位按摩疗法

     扶阳存津 擅用温通大法——吴生元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查看详情

    

     如有需要,可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订购!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云南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