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一种与岁月对抗的力量
2015/1/6 协和老年医学

     “时光无法倒回。每个人都会老去,青春逐渐被岁月腐蚀成记忆。慢性疾病的警钟已经敲响,我们的健康和力量都在消退。一旦疾病缠身,我们将自己交给现代医学,祈求最好的结果。在岁月面前,我们无能为力,唯有平静地接受命运。但是,果真如此吗?”

     在《倒时钟》的序言中,心理学家艾伦·朗格这样写道。朗格教授今年63岁,是第一位在哈佛大学心理学系获得教授席位的女性。在美国心理学界,她是一个异类。

     专注力:一种与岁月对抗的力量

     朗格教授热爱网球。年轻的时候,她摔断了脚踝,医生说她从此会瘸腿,再也不能打网球了。但现在她双腿健康,仍然在打网球。30多年“可能性心理学”的实践,使这位心理学家将身体和心灵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度过了一段非凡的岁月。她觉得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她不敢尝试的。当别人告诉她“不”的时候,她一定会反问一句“为什么不?”她50多岁开始画画,画她的朋友和狗。她不从素描的基本技巧学起,而是让线条引导自己,关注当下的体验与愉悦。现在她的画正在纽约最好的画廊里展出。

    

     什么是专注力

     “可能性心理学”的第一个假设是,我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或者能变成什么,一切皆有可能。

     所谓的“专注力”(Mindfulness),在她的学术生涯中,这是一个核心概念。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专注力”其实是一种很简单的实践——留意新事物,积极寻找差异。无论是关于你自己的,还是关于周边环境的,无论这个新事物看上去很傻,或是很聪明,只要它是新的,是不一样的,就会将你置于“当下”的状态,让你对人和环境重新敏感起来,向新的可能性敞开,形成新的视角。而那些我们多年来称之为“智慧”的东西也会变得可疑起来——事实上,在她看来,世上没有什么是不能置疑的。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使用了很小一部分潜力。只有在某种建设性的压力或某种特殊的场景下,比如伟大的爱,宗教热忱,或勇气之战——人们才可能去拓展自己创造力的深度和广度,发掘沉睡在我们内心巨大的生命能量。”

    

     在朗格教授看来,人类的潜能很大程度上是被“无意识状态”(Mindless)抑制了,“一旦你相信某件事情是绝对不可能的,那你就不会愚蠢到要去尝试。但如果你意识到,这个结论并非对所有人都适用,就开启了一个可能性的空间”。

     一旦我们看清自己是如何自我束缚在文化、范畴、语言和思维模式的陷阱里,就会发现,人生中我们可以控制的部分,包括健康和快乐,其实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返老还童的可能性

     在一部即将开拍的好莱坞新片《倒时钟》中,詹妮弗·安妮斯顿将出演朗格教授。“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朗格教授告诉本刊,“老年人的虚弱、无助、多病,常常是一种习得性无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过程。”

     朗格教授在1979年主持了一个关于:“专注力”的实验。在匹兹堡的一家老修道院里,朗格教授和学生精心搭建了一个“时空胶囊”,这个地方被布置得与20年前一模一样,他们邀请了16位老人,年龄都在七八十岁,8人一组,让他们在这里生活一个星期。

    

     这一个星期里,这些老人都沉浸在1959年的环境里,他们听上世纪50年代的音乐,看50年代的电影和情景喜剧,读50年代的报纸和杂志,讨论卡斯特罗在古巴的军事行动,美国第一次发射人造卫星。他们都被要求更加积极的生活,比如一起布置餐桌,收拾碗筷。没有人帮他们穿衣服,或者扶着走路。唯一的区别是,实验组的言行举止必须遵循现在时——他们必须努力让自己生活在1959年,而控制组用的是过去时——用怀旧的方式谈论和回忆1959年发生的事情。

     实验结果是,两组老人的身体素质都有了明显改善。他们刚出现在朗格的办公室时,大都是家人陪着来的,老态龙钟,步履蹒跚。一个星期后,他们的视力、听力、记忆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血压降低了,平均体重增加了3磅,步态、体力和握力也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不过,相比之下,实验组,即“生活在1959年”的老人进步更加惊人,他们的关节更加柔韧,手脚更加敏捷,在智力测试中得分更高,有几个老人甚至玩起了橄榄球。局外人被请来看他们实验前后的照片,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多年来,关于这个实验的质疑从来没有停止过。毕竟,这是一个田野实验,因为缺乏实验室的控制,一个结果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事实上,直到今天,朗格教授仍然难以解释,那一个星期里,这些老人的大脑和身体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交互。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老人在心理上相信自己年轻了20岁,于是身体做出了相应的配合。

     为了维持时间感,那些“活在1959年”的老人必须付出更多的“专注力”,即更有意识的“活在当下”,因此他们的改善更明显。虽然不至于“返老还童”,但这个实验至少证明了,我们生命最后阶段的衰老并非是不可逆转的。

    

     根据朗格教授的分析,这是因为我们身处一个崇拜青春而厌弃老年的社会。年轻的时候,我们想当然地以为自己永远不会老。与此同时,我们固执而轻率地认定衰老和能力减弱有着必然的联系。某天早上我们醒来,惊恐地发现自己已步入老年,这种思维定式往往极具杀伤力。当我们发现自己记性越来越差时,最现成的解释似乎就是——我们老了,而很少再去寻找其他的可能性,比如也许是我们失去了记忆的动机和意图?

     事实上,很多心理实验都证实,一个人衰老的速度与环境暗示很有关系。与一个比自己年轻的人结婚,往往长寿;相反,与一个比自己年老的人结婚,往往短寿。社会经常规定了,什么样的年龄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否则就是为老不尊。因此一个经常穿制服的人往往不容易显老,因为制服没有老少之分,没有年龄暗示。

     “如果我们不是将‘变老’看成是一种时间的遗失,一条单向的下坡路,而是一个时间的过程,一种自然的变化,我们会发现年老的许多好处。”

    

     在20多年前的一个养老院的实验中,她发现,当一个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控制权时,比如他能决定在哪里招待客人,玩什么娱乐节目,自己照顾房间里的植物,他会比那些被全方位照顾的老人更加快乐,更爱社交,记性更好,而且活得更久。

     有人问朗格教授,是否想过让自己回到30年前?

     她笑着说:“如果你是一个懂得专注力的人,年龄从来不是问题。无论你20岁,30岁,或者60岁,你都是在体验当下,你在自己的时间里加入生命的体验。这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本篇文章来源于 乐读网:www.ledu365.com 编辑时部分删节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协和老年医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