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首次协和老年疑难病例讨论会集锦
2015/3/12 协和老年医学
由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科主办的老年医学疑难病例讨论会于3月12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北配楼329教室成功举办,京内外逾60名老年医学同道及对缓和医疗感兴趣的业内人士、医学生等参会。会议由北京医师协会老年医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科主任刘晓红教授作大会主席致词;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卫生部北京医院于普林教授作特邀嘉宾致词;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科康琳医师担任会议主持。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缓和医疗,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与代谢综合征。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科曲璇医师作了《良性前列腺增生与代谢综合征》的专题报告。良性前列腺增生在中老年男性中属常见病,可引起排尿困难、尿潴留,甚至肾衰竭。代谢综合征亦多发于中老年,可能与前列腺增生的发生密切相关。相对于健康人群而言,代谢综合征患者更容易出现前列腺增生。代谢综合征可通过提高交感神经活性、刺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分泌、高胰岛素血症、影响激素水平、氧化应激以及缺血缺氧等多种机制参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生和发展。

协和医院老年科宁晓红副教授介绍了缓和医疗的概念、应用及在国内的发展情况,也介绍了台湾地区缓和医疗的成功经验。
宁教授的讲座从台湾一个罹患绝症小女孩接受缓和医疗干预,平静走过生命最后历程的故事开始。“生命总有一天要和我们告别,如果可以,在我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的最后时光,能否让陪伴我的不是冰冷的器械,恐惧的眼神和绝望中的垂死,能否让我的心灵从容、目光宁静,让我的身体少受些痛苦,让我和亲人在感激中去享受彼此最后的时光?”这是很多疾病晚期患者的心声。
从2011年赴台湾参观学习缓和医疗实践,到2013年起在北京协和医院开展缓和医疗研究生课程、肿瘤病房志愿者活动,再到开展缓和医疗院内会诊。缓和医疗的一步步推进成长,像雨后春笋,有着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在讲座中,宁教授也分享了央视《新闻调查》曾报道的“和缓医疗”的具体做法、实施现状,并为我们介绍了如何让因病离世者了无牵挂,让生者坚强地继续自己的人生。片中也介绍了宁教授的团队在北京协和医院实施缓和医疗的故事及患者家属反馈。
随后,老年示范病房住院医张宁汇报了本科室实践缓和医疗的两个案例。

左边的这幅画是挪威画家蒙克的名作《呐喊》,在当下中国独生子女、小家庭的大背景下,一个人得病往往意味着这个家庭陷入艰难的困境。患者家属就好像画里这个面对不息的川流而惊恐无助的人。而缓和医疗的目的,应该像右图这样:对于重疾患者,即便他们跌落悬崖下,也能够看见一束三叶草的翠绿,也感知到有人在切实帮助他们纾缓身心的痛苦。他们的家人,就像那些悬崖边遥遥欲坠的人,和缓医疗也要关切到这些人,拉他们一把,避免坠入谷底,帮助他们走出身心困境。

非肿瘤的疾病晚期患者的缓和医疗干预往往比肿瘤患者更复杂艰难。就像上图中疲惫的老马拖着饥寒交迫的人们走向高加索的荒原。往往难以判断马匹和人在哪个时间点、那个地方倒下;抑或他们能幸运地走到彼得堡的面包店。但在这段艰难行程的初始就干预应该更好,而不是等到这匹马已经累倒时再去“救援”。
宁晓红副教授点评病例:两个病例,一例是晚期肿瘤的缓和医疗干预,另一例是非肿瘤重症患者的缓和医疗干预。在缓和医疗中,帮助患者缓解痛苦的躯体症状是第一步,通过有效控制症状建立与患者的互信。而后开展更深层面的心理、灵性支持,让患者完成道谢、道歉、道爱、道安的过程。
缓和医疗先是帮助到医生,将医生从面对晚期疾病患者的职业挫败感和倦怠感中解救出来。然后医生更有力地应用缓和医疗的知识去帮助我们的患者。
现场针对讨论病例进行了问卷调查,与会者通过手机、微信平台参与投票,气氛热烈。

刘晓红教授作会议总结发言:
缓和医疗不等同于临终关怀。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缓和医疗与针对疾病的对因治疗并不冲突,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以前的观念认为患者的疾病已经无法治愈了,没有什么治疗手段了,然后交给临终关怀、姑息医疗去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医疗注重疾病的控制而忽略患者身心不适症状/感受的管理。其实当明确重症患者生存期有限时,缓和医疗应当和其他治疗齐头并进,能够有效避免很多无效医疗。切实改善患者生存治疗并节约医疗资源。
缓和医疗在老年医学中不仅仅针对生存期有限的患者,而应贯穿于整个医疗行为的始终。其目标在于全人管理,注重患者功能状态的维持和症状控制,改善生活质量,而不仅仅局限于疾病的“治愈”。

后记:积跬步以致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海。缓和医疗的发展需要医生、患者及家属、政府、志愿者、媒体层面的共同参与。作为老年医学专业的医生,我们任重道远。行百步者半九十,让我们一齐努力吧!(本文为协和老年医学微信平台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协和老年医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