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如秋叶之静美 | 协和八
2015/8/5 协和老年医学

     交接班当日,家属知道接下来是我管这病人,在门口殷切地说:“有劳您费心,千万别告诉患者本人真实病情。”我沉默了一下,点点头。

     第二日早上去看病人,病人抚摸着上腹部急切地问:“大夫,我偶尔弯腰就能摸到这里,硬邦邦的,我躺下来后就摸不到了,这是哪?”她的目光炯炯,但我读出了她的惊恐、焦虑和担忧。我知道,这是病变之处。家属也在一旁用哀求的眼神看着我。

     触诊了一下全腹,安慰她说:”没事,肚子里水多了,肠管漂浮,您有时候就摸到肠管,体位改变时,摸起来更明显。”我勉强笑了笑。

     她紧锁的眉毛舒展开来,看着她喜悦的微笑,我担心,她要是知道病情,紧绷的弦瞬间断了……

     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已经有一月多了,长期放置增加导管相关性感染风险,和患者以及家属商量近期可能拔管的事。

     病人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大夫,这条引流管不能拔,拔了就腹胀,胀得难受,这管是我的命,不能拔啊。”

     拗她不过,决定继续观察。家属小心翼翼地护理,生怕病人看到引流袋的絮状物,担心病人知道病情。这管子是病人在乎的生命线,保持引流管通畅和间断更换引流袋成了帮助患者以及家属很重要的一部分。

     某日下午去看病人,她的脸上失去了往日的微笑,她握着我的手,看着静脉滴注的营养液,说:“以前身体挺棒的,从来没有什么病痛,现在,很想吃东西,但是吃进去后很快就吐出来了,人不吃东西,没有营养,人不就是很快没了吗?”她的眼神越来越暗淡。

     我还是想给她带去希望:“您不是说这条腹引管是您的生命吗?如果这是第一条生命,那么这条营养通路就可以说是您的第二条生命,尽管不吃饭,营养也可以通过这条通路进去,每日给您营养,每日不用像我一样忧愁今天要吃什么才好,您说是不是?”病人笑了。

     每次去看病人,家属就说:“大夫,我妈可喜欢听您说话了,我妈说您的声音像小鸟。”那时,看到病人脸上泛着很平静的微笑,她紧紧握着我的手。

     有一次,我问病人:“您今天还好吗?”

     “好,我很好。偶尔我试着床旁走动一下。”我的心里有些忐忑,我不知道她的好是真的,还是在努力配合我。

     由于疼痛,阿片类药物已经由刚开始的一贴,逐渐加到五贴,但翻身还是有疼痛。我知道,她并不好,看着她走在这条通向生命终点的路上,除了缓解她躯体上的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等不适,还能帮她做点什么呢?只希望能陪伴她走完这生命最后旅程,倾听她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意愿。

     她握着我的手说:“大夫,我是不是快不行了?”她摸着上腹部,表情不像初次摸到腹部“肠管”那时的惊恐。

     “为什么这么认为呢?您有什么想法尽管和我说。”

     “以前身体没有毛病,也不会去关注这些地方都有哪些器官。现在,出现腰疼了,我问女儿后才知道这是腰。”

     她指着上胸壁问:“这是哪?”

     我说:“这是肺,每日呼吸都靠它。”

     接着,她指着左下腹问:“这是哪?”

     “这是结肠的某一段。”

     “那,这里呢?”

     “这是胃。”

     病人沉默了一下,说:“哦,原来胃在这里。”她边摸上腹部,边望着天花板,眼睛闪出泪光。我抚摸了一下她的前胸壁,问:“您还想知道什么吗?”

     家属碰了碰我的背后。我理解家属的心情,也知道病人其实对自己病情早已有数。生老病死,自然规律。最后有限的日子,我觉得应该鼓励她,帮助她勇敢地去面对。病人现在还很清醒,她自己还能安排自己的事情,帮助她去完成未实现的心愿。

     “您现在腰痛怎么样了?”

     “好很多了,但一吃东西就吐,所以不敢吃东西,但还是很想吃点东西。”

     “您睡觉怎么样?”

     “如果不疼,就能睡一下。偶尔晚上都是要打一针才能睡得着。”

     但家属说:“她睡得不好。”

     “您心里有什么想法,尽管说,我看能不能帮您解决。”

     病人眼睛湿了,我紧紧握着她的手,她说“您是我的主管大夫,这段时间谢谢您了。入院后还能床旁走一会儿,但今天腰都直不起来了……”家属双眼也红了,不断地擦拭病人的泪水,继续说:“只要我能站起来来,就算走,我也要走回家去。可是,现在我连腰都直不起来……”

     她很难受,我的心里也很难受,但有种疼痛叫做无可奈何。

     病人眼睛一直看着天花板,转过头来说:“大夫,麻烦您再想想办法……”

     “好,我们再想想办法。”自己心里并没有底气,却还是不想让她失望。

     舒缓医学宁教授一直很关心病人,经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同意,安排了社会志愿者过来陪伴和安抚患者。那天,病人微笑了,已经很久没看到她这么灿烂的笑容。她激动地说:“我怎么承受得起这么多人的关心啊!”

    

     她回忆了工程师生涯的日子,回忆了过去照顾家庭的日子。她想继续干活,还想做家务。想干活,代表她的事业;想做家务,代表她的家庭。她牵挂她的事业和亲人。那天,我看到了她的神采奕奕。志愿者离开后,她紧紧握着我的手,希望传达对志愿者的感谢,传达她想站起来后回家的愿望。我觉得是时候告诉她病情,于是和家属交代:“如果现在不告诉她病情,让她去安排自己的事,可能会留遗憾。”

     但家属坚决希望不要告诉患者病情,说:“谢谢大夫,您是站在我们的角度为病人考虑,我们做女儿的还做得不够。但我还是不想告诉她。”

     病情变化,出现了腹腔感染。接着感染性休克,进入昏迷状态。

     和患者家属交代,患者生前有什么未完成的心愿,尽快去帮助她完成。

     家属说:“母亲之前想回家,现在条件不允许了,就决定留在医院,我们做女儿的还没有你做得好。”

     去看病人时,家属对着病人说:“妈,大夫来看您了,还记得吗?您不是说喜欢大夫的声音吗?”

     病人离开那天,家属在房间里播放了病人很喜欢听的音乐——《天路》。

    

     第二天,家属告诉我,病人离去时,在床旁告诉病人病情。病人微笑着,安详地离开了。在病人床旁放上了科里送的鲜花,患者所有儿女都给了我拥抱……

     曾经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一句话:“医疗的价值在于呵护,给不该凋零的生命重新选择生命的机会,帮助枯萎的树叶波澜不惊地落到地面。”医疗的发展是有限的,在生命的临终阶段,能让他们舒适地离开,也许心里不至于那么受挫。

     我想,在最后有限的日子,我们把病情告知患者以及家属,告知治疗方案的获益和风险,让患者安排和决定自己的治疗,尊重患者本人的选择,帮助患者达成心愿,帮助患者面对和正视不可避免的死亡,倾听患者内心深处想法,安抚家属情绪,让病人安祥、舒适地像一片叶子一样顺其自然地回归心灵深处。

     在帮助病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看着病人离开心情很难受到陪着病人正视死亡也是成长过程,发自内心的对于生命的尊重。宁晓红教授一直关心病人情况,感谢宁教授一步步引导如何告知病人病情的技巧以及和患者家属沟通技巧,宁教授让我知道舒缓医学里:以患者为关注核心是非常重要的原则。感谢老年科葛楠主治医师的不懈努力帮助病人,感谢所有医护工作者的协调配合。感谢社会志愿者,因为社会志愿者的付出,给病人带来了心灵的温暖,减轻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负担,感谢患者本人和家属的信任,愿逝者安息。

     注:文中患者为结肠癌晚期,腹腔多发转移

    

     作者:沉默

     编辑:保健药酒、六月雪叶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协和老年医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