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退休,功能不退休
2015/11/22 协和老年医学
祖父在生前似乎没有什么“退休”的概念,75岁的时候我跟着他放牛,用小跑才能追上他快走的步子;79岁那年开始带重孙;80岁的时候,他还能站在两米多高的麦垛上,负责夏天收麦子后的关键环节-给麦垛封顶;81岁的时候带着我上庙山,下山的羊肠小道他走起来腿不打弯;92岁的时候还能在地里摘玉米;93岁那年,他负责把整个家里的玉米掰成粒;直到去世前的20多天,他还能在伯父的搀扶下走到麦场上。退休是个什么概念,他从来不知道。他生前爱劳动,但知道用巧力,知道怎样省力,没有在长年的劳作中落下病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95岁高龄时去世,算是成功老化了。
同样是70岁的两个人,同样没有心脏、呼吸、肾脏等重要脏器的疾病,但两人的躯体功能可能会有天壤之别。一位可能还活跃在事业、家庭,乃至人生的一线;另一位却已经退休近20年,生活以小区为中心,遛弯、吃饭、买菜,如是循环往复数十年。一位每天还坚持走5公里,游泳一次能游1000米,而另一位已经因为多年的骨关节炎,关节疼痛,步行1公里都变得很困难了。
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使得长寿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从60岁退休到80岁,这里还有漫长的20年,长到足够使一个婴儿长大成人。在西欧、北欧、北美等发达国家,老年人在退休后通常还能享受20年甚至更久的“黄金晚霞”时光---他们当中很多人在这一时间段虽然患有一些慢性病,但躯体功能、认知功能都很好地保持了稳定。加之经济保障充裕,不再有抚育子女等负担,他们能在这段时间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有些人走进大学课堂,完成自己年轻时求学的心愿;有些人应聘兼职不同的企业机构,贡献自己的智慧;有些人热心参与公益做志愿者活动。台湾随处可见的老年志工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国的国情,在人均寿命上正在越来越逼近西方国家。但这段“黄金晚霞”时光却常常不尽人意,其中失能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导致失能的可能是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但更多是由于老年综合征导致的,诸如衰弱、慢性疼痛、抑郁等等。而有不少人在退休后虽然躯体功能良好,生活却失去了中心,变成了一种“凑活”过的状态,岂不可惜?
退休不应该是一个截然的分水岭。工作上退休了,但躯体功能、认知能力、社交、再学习、重新发现并享受生活...这些都不应该也跟着退休。褚时健先生在70多岁时开始种植脐橙,裘法祖教授在90多岁的时候还参加汶川地震后的义诊,都是活跃、成功老化的积极范例。功能良好,可以在80岁的时候拥有60多岁的生活能力;而维持的不好,在60多岁躯体功能下降可能就和80多岁一样。
这些体会,是否对我们青年人更有必要呢?想想祖父那一代人经受过怎样的活动量,父母辈经历过怎样的活动量。而我们现在这一代人,早早地在城市生活中长大。敲电脑、用手机、熬夜、城市病,运动极度缺乏,只怕不尽早加以改善,将来在躯体功能退化的速度上,会比前代的老人们加快很多。这一代人颈椎病、腰椎病变、黄斑变性、慢心病的发生或许比前代人更早,也更高发。人生像是一场漫长的投资或者马拉松,在尽量早的时候储存身体和各方面的储备,不过度透支,不竭泽而渔,从来没有过时。
只不过在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有多久没有想起过这些曾经恪守传承的常识了?
注:本文为协和老年医学公众号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协和老年医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