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医生、选医院、避免误诊?40年老年病专家讲透它,去医院前必看
2016/7/6 养生十万个为什么

人的一生不可能不进医院,如何选择医院才能对自己的病情有最好的帮助?如何跟医生沟通才能有效避免误诊?这些问题,如果不是非常有经验的老医生出来说,一般人是说不透的。

▲黄柳华教授(中)、全国名老中医史载祥教授(左)
黄柳华女士是国家卫计委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老年病科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她从事内科及老年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多年,她对老年病的看法,和很多医生主张权威独断不一样,她认为:医生只是比患者多了一些专业知识,患者本人才是主宰自己健康的最好医生。
人到老年,多为衰老与疾病共存,混淆不清,还时有突变,发生新病,常常要光顾医院,与不同科室的医生打交道,今天黄柳华女士要站在医生角度跟大家说一下用药、就医的技巧问题,说得很实在。
如何选择医院与医生
找一般医院的好医生
胜过去大名声医院找小医生
老年人多半生活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域,对周边乃至所属城市的一些医院应该有个初步了解,包括医院的诊疗特色、医疗设备和医院管理等等,了解这些医院相关科室医生的专业特长和水平等等。
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进行了解,也可以通过周围的朋友或病友介绍,还可以通过患者本人实地就诊、亲身体验进行比较和评价。
我的感觉是有病能找到一个能同情和理解,并能尽心为患者诊治、负责任的好医生,远比看哪个医院名声大更重要。

选医生
对于大多数慢性病患者来说,我认为在找医生前最好将既往一些健康资料整理一下,把与这次就诊有最大关系的一些理化检查材料备齐。
比如一位患有高血压病的老人,就诊时就应把原先在哪几个医院就诊的病历、化验单、影像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CT、MRI等),服用哪些药物或药盒(有些患者说不清楚)等一并带全;还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疑惑或想法用文字的形式写下来,以便就诊时向医生进行咨询以解疑惑。
这样,在有限的就诊时间内即可获取最大效益。此外,既然是慢性病,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诊疗才能取得效果,所以每次就诊时最好能固定一位医生,这样一来便于医生对患者病情的掌握,二来患者在与医生的接触中,可更多地掌握一些与自己疾病有关的健康知识。

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
不以问诊时间长短评价医生,
对医生的话也要保持客观的判断
很多老年人是有病才找医生,而绝大多数医生都愿意积极、认真地为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问诊时间短不代表不认真
不同患者患的是不同的疾病,有轻重缓急、简单与复杂之分。有些患者看病时间需要长一些;而有些复诊患者诊断已明确,治疗方案也正确,或只需要进行微调,看病时间就相对短一些。
有些患者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强,容易理解医生给其分析疾病的来龙去脉;而有些文化水平较低或医学知识缺乏的老年人,就需要医生强化说明,甚至书面指导,占据的时间就要长一些。
所以,老年患者来医院就诊时,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或有情绪方面的波动,这对疾病本身都是不利的。

患者本人始终是最了解自己的
医生和患者是平等的关系,只是医生接受的是医学方面的教育,又临床时间多年,比患者多一些这方面的专业知识、积累了一些临床经验而已。
但医学领域犹如大海一般,医生只是沧海中之一粟,临床医疗是一门经验医学,靠的不仅是一些理论知识,更需要医生终生孜孜不倦的医学经验积累。
也就是说,医生只要开始临床工作,就要终生坚持学习,即便如此也不能包治百病,更何况目前还有不少现代医学找不到确切原因的疑难杂症,以及现代科技对某些疾病仍没有根治的手段。

所以,患者对医生也应有个客观认识和理解,看病一定要仔细听明白医生的分析是否有道理,配合医生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治疗。
特别是一些心身疾病或精神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疾病的好转或恶化,与自身的生活习惯、精神状态及治疗的依从性密不可分,绝不是仅靠药物治疗就可以治好的疾病。

就诊的时候避免误诊
带齐资料,多找初诊医生,
一定要追根问底
患者初次就诊时,首先要告诉医生这次看病主要是什么问题(或痛苦),患病有多长时间了。
然后随着医生的循循诱导,说清楚这个问题(或痛苦)第一次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发生的诱因可能是什么,之前在医院做过哪些检查,当时医生诊断是什么病,给吃的是什么药,以后又有哪些变化等。
医生可能还会追问一些既往别的病史、家族史、过敏史等等,同时根据患者带来的一些理化检查结果,结合西医的视、触、叩、听或中医的望、闻、问、切等检查手段,并建议下一步该怎么做,生活上要注意些什么,饮食上有什么宜忌等等。
所以,每位医生都希望患者就诊时能带齐您的相关检查资料,既可避免重复检查,又能协助尽快明确诊断和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

患者复诊时最好是找初诊时给您看过病的医生,这样有个连续性,医生可以继续了解初诊时用药后的病情变化,结合补充检查结果,进一步明确诊断,完善治疗。
所以,老年患者来医院看病,应该关注的是“我到底得的是什么病,最好进行什么方法治疗”,而不是停留在仅仅根据“头晕”、“耳鸣”等自我不适,急切询问医生吃多久药可以好的表象上。
凡是临床能取得可靠疗效,达到医患共同满意结果,必然是诊断明确可靠,治疗才能有的放矢取得预期效果。

关于用药问题
中成药不要套用西医诊断
许多老年患者因为身患多种疾病,每天要口服多种中西药物(还不算保健品),有些人确实是药比饭还吃得多,但又不敢不吃,更不知这些药物吃进去后会不会有什么毒副作用,如此日复一日,盲目吃药,甚至发现脏器(如肝、肾)损害才追悔莫及。
必须明确的是,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老化,消化、吸收迟缓,加之肝脏对药物的代谢功能、肾脏对药物的排泄功能均减弱,所以服用任何一种药物一定要遵照医嘱,包括服用剂量、时间,以及什么时间要监测有无药物的毒副作用发生等。
此外,一定要养成服药前看说明书的习惯,特别关注适应证和不良反应一项,自己对照看看是否有不适合自己服用的药物,同时可咨询药师和相关医生,也可找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让他们进行把关。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中成药的使用,因为中成药大多是由多味草药复合而成,应遵循中医的辨证论治观点,根据药物组成内容来进行选择,而不能仅凭处方功用说明,硬套西医诊断的某个病,对号入座地用药。
如肾功能不全患者,常用的金水宝或百灵胶囊,为纯滋补肾阳之品,适用于中医辨证属于肾阳虚患者,那么对于肾阴虚的肾功能不全患者,无疑是不太相宜的。
有些中成药中含有雄黄、蛇胆、朱砂等有毒中药,一定要遵医嘱,只能短暂应用;而有些中成药实际上是中药加上西药构成(如消渴丸),如患者再盲目选用同类西药一起服用,可带来一定危险,于病不利,这是医患双方都不愿看到的。

总之,患者在就诊时,选择医院,选择科室,选择医生固然重要,但对医生的信任是不可缺少的。另外,与医生良好的沟通,将会对疾病的诊治带来更好的效果。
这里需要对患者强调的是,每一位医生都愿意把治疗疾病的这把钥匙交给患者,并教会患者如何开锁,而患者本人才是主宰自己健康的最好医生!

微信新功能出来咯!小伙伴们记得将<养生十万个为什么>微信置顶哦!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养生十万个为什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