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名师的读书“心法”是什么?(之二)
2015/8/8 管理智慧
包政团队给您最经典的管理,与最前沿的企业转型成果
包政老师微信号:baozi-guanlzh
导读
“百战归来再读书”的包子堂学友们无不渴望通过学习,有朝一日具备包老师那样的超强系统知识结构和逻辑分析能力。包老师认为,读书是提升上述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读书同样应当遵循客观规律,不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事倍功半,甚至让人误入歧途。在包老师看来,读什么书,如何读书,甚至如何向师长提问和请教都是有讲究的。包老师以自身的读书和治学的经验告诉大家,我们该读什么书,怎样才能真正读懂书。
文/包政和包子堂会员
提示:本文为昨日管理智慧《必读:名师的读书“心法”是什么?》的后续探讨,查看详情,请翻阅历史记录。
包政
读书是一种习惯,需要培养和自我培养。读书也叫啃书本。书本必须自己去啃,不能老让人家啃完了喂给你。小的时候,牙口不结实,消化能力弱,只能靠大人啃完了喂你。如今长大了,没必要这样做,自己啃书本,味道才好呢!否则你一辈子都不知道什么叫津津有味。
刘庆
包老师说读书,比喻太形象生动了。包子堂的书,一定要慢慢得啃,细细得嚼。
张婷婷
怎么提高思考层面?
包政
听完了下面这段话,你们一定认为我是物理学家,其实我对物理学一窍不通。我没上过高中,直接考的大学(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当时我想,如果1978年考不上大学,1979年我就直接考研究生)。有一个实验让爱因斯坦很纳闷,无论车辆向正方向还是反方向行驶,车上的光源传递到定点的时间,始终是一样的。就是以光速每秒30万公里到达的时间。 很多人认为,在地球上做这种实验,精度不够,因此放弃思考。
爱因斯坦则耿耿于怀,终于有一天有了他自己的假设。认为车辆在正向加速行驶过程中,空间会被挤压,空间的密度会增加,光子在通过空间的时间就会延迟。反之,如果空间被拉伸,光子通过空间的时间就会加快。接下来,就是验证他的假说。那一天,很多物理学家,而不是天文爱好者,接受爱因斯坦的邀请,拿着天文望远镜观看日食。所有人都目睹了月球的行进前方,出现了凸镜效应,导致太阳边上那颗恒星出现位移。充分证明,大质量的天体在运动过程中,会使前方的空间被压缩。
由此,爱因斯坦否定并发展了牛顿定律。比如,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时空是可以转换的。再比如,任何有质量的物体,彼此之间都是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只有在改变自己的空间的基础上形成了轨道,两个物体才会滑向对方,形成碰撞。以后你们要多长一个心眼,当很多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老师,在借用科学知识或概念说话的时候,其实他不会比我知道更多。他们跟我一样,对科学领域,或一窍不通,或一知半解。那天我跟北师大物理系教师讲了这一段话,她听完了以后,问我你看过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我说没看过。她至今都很诧异。
张婷婷
包老师现在一天平均读几本书呀?
包政
@张婷婷,一天读不了一本书,一周读一本书差不多,一年50本书。10年500本书。20年1000本书。读多少本书不重要,读谁的书和读懂多少本书,是否系统读书更重要。实际上, 影响人类进程的,也就是100本书。
在企业管理领域,我主张,先读产业发展史,再读各个阶段的管理经典著作,再读产业发展史中有影响的那些企业发家史,包括大部头的财经小说,名人传记。 系统读书就是先做调查再做计划,最后让计划驱动自己去读书。遇到时髦或流行的书,浏览一遍就可以了。必须去啃那些历史积淀下来的众望所归的书。
当年,我去一桥大学留学,首先问我的导师伊丹敬之,在日本,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该读谁的书?他的代表著作是哪一本书?然后循着他的文献索引,去找下一本应该读的书。遇到好的书就买下来,买不到就复印。遇到什么问题再请教导师,通常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读书是个人的事。这叫师傅领进门,修身在自已。请教导师也有学问。别让导师觉得是一个负担。古人云,择英才而育之,不宜乐乎。你是懂的。我通常会在导师的逻辑断层上发问,反向刺激导师的思维。如果你提问太肤浅,他就会打发你。久而久之,他就疏远你,你是懂的。
徐天坤
没有学过某种理论,却能运用理论解释某些现象,这是否说明各种理论还只是外在的果,其背后的规律和因却是相通的?
包政
管理首先是个哲学而不是科学。管理必须先完成对实践的系统思考,也就是哲学思考。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当中说的很清楚,神学斩钉截铁说的那些真理,被科学一个一个的推翻。然而有关人类心灵的事情,科学一个都解释不了。
柴少征
有效沟通是一套说服的逻辑,包老师的意思大致是现在有些所谓大师,为了说服别人乱用无脑的物理知识去解释有脑的管理,其实是不严肃不科学的,@徐天坤。
包政
千万不要物用物理世界的逻辑,拿来解释人文世界的事情。物理世界的学问可以启迪你的思考,但不是可以直接用来解释人世间的事情的。@柴少征 ,这是舒马赫说的话,参阅《小的是美好的》。
徐天坤
“解释”本身就是从理性出发的一种尝试,但我认为,世间的人类的事情往往不是可以单纯依靠理性来解读。它还需要感性力量、精神世界的参与。
柴少征
人总是有好奇心的,这些物理学的概念倒是很能满足人的好奇心,我就十分好奇广义相对论,还专门花时间看了看。这也往往成为沟通的前提,正如有人说沟通从废话开始,但是要说服别人,我还是赞成包老师所说的。逻辑推理要严肃和科学。
周惠国
我个人认为,有可能的话,对各学科的知识应有所了解,但不一定要深入,这有助于建立多种思维模型,对解决复杂问题亦有帮助。
于洪泽
包老师所言与陈寅恪追求相合并落地一一独立之精神,自由的思想。 这方面没有捷径必须苦练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然后明是非,知对错,防忽悠。 如何练就上述能力?依靠实践学习。用问题导向的方式去刺激引导和积累,形成系统能力,能有所为,有所不为,随心所欲不逾矩。
王建
产业发展史——企业史——各阶段的经典著作——企业发家史,读懂读透,然后实践,非常好的学习和读书路径,显然,这也是有逻辑的。
周惠国
包老师有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回到事实层面,来解决问题,我想谈论各种理论和观念也该如此吧。
朱正庆
读哪方面的书,读谁的书,其代表作是什么,依据索引确定下一本是什么,好书买下,无书复印。读书五步法。
侯瑞琦
读书是靠兴趣的,我的经验是有兴趣就读,没兴趣就不读。精读和泛读有很大区别的,包老师给我们介绍了精读的方法,我认为泛读也必不可少。心理学,历史领域很多书都不错,结合人物传记,对企业史和产业史会有新的视角。当然要看本领域最经典的好书。
张林先
@侯瑞琦,读书如果靠兴趣,可人的发展并不是靠兴趣,而是靠才干或叫潜质,兴趣和才干往往是不一致的。所以,一个能有所成就的人,往往不是跟着兴趣走的。
包政
据说巴菲特一天要读5个小时的书,花两个小时与人谈话,他读书不是为了做学问,而是为了实践为了赚钱。所以他需要博览群书,快速浏览。企业管理领域更是这样,如果不了解事实本身,理论是读不懂的。
早期的管理学大师,都是与实践有关的人物,这跟经济学不太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管理不是常识,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人必须是一个行家里手。
做学问简单,当一个教书匠就更简单了。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就比较难了,必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阅人无数。 不过当一流的学者也不容易。也必须像企业家一样努力学习。宋招弟从国外找了本书,英文谁都不知道,中文谁都知道《学习的革命》。我买了两本,纯属求知上的贪婪。翻阅了一下发现,骗人的。读书没有捷径,这是一种能力需要锻炼。功到自然成。
张伟
我觉得,静下心来反复研读包老师的《营销的本质》,是对包老师十年磨一剑最好的尊重。根据我读书的原则,先读薄,再读厚,目前是完成了先读薄的过程,由于包老师的书信息量很大,读厚的过程正在进行。读薄容易,读厚很难。
版权声明:管理智慧所推送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去找作者授权,并注明作者和来源。如果您认为我们的授权或标注有问题,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或与您共同协商解决。谢谢!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管理智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