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供求关系”原来这么浅薄!
2016/1/4 管理智慧

导读:供求关系的纽带表面上看是产品,实质上是使用产品的人,很多企业的衰败,就是没能看清这个问题。
文/张林先
编辑:姚永丽 美编:李秋杰

“供求关系”是经济学的基石,反映的是商品供应与商品需求的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商品供应的价格高,需求的数量就少;供应的价格低,需求的数量就多。反之,亦然。
供求关系:见物又见人

德鲁克显然发现了仅仅从商品的供求关系分析商品社会的运行显然是不够的,所以他说,经济学家“见物不见人”。
《营销的本质》中就揭示了,“供求关系”的深刻内涵:“供求关系”是“供应者和需求者,两者(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化为“产品供求关系”,即不能简化为“产品供应者”和“产品需求者”之间的关系。要看到“供求关系”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见物又见人。
“供求关系”的起因是由于自然的社会分工。每个人都有成就自己的欲望,这是人的自然属性,是人性。由此,每个人都想基于自己的天赋和经验积累做些事情,由此自然而然的参与到社会分工中。这时候,社会就产生了“供求分离”。
参与到社会自然分工的人,都会有一个预期,就是自己(由于分工)所生产的产品找到需求者,实现“产品的交易(供求一体化)”,也就是说,有“可预期的一体化关系”。如果没有这种预期,就不会参与分工,就不会作为生产者进行生产。谁会生产卖不出去的产品?
供求关系既然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产品之间的两个物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什么内涵?包政老师指出:其关系包含劳动关系、利益关系。前者是指劳动分工,也是价值创造的过程;后者是指分工所带来的价值评估和价值分配。这两个关系都处理好了,才能处理好供求关系,二者缺一不可。
如何实现将供求关系的劳动关系、利益关系的妥善处理?一是用市场的自然法则——看不见的手,二是管理的法则——看得见的手。由此,我们看到了市场的自由交易,也有价格控制等手段并行。
市场主导者间的博弈

供求之间,有一种力量的博弈。一般消费者都会“用脚投票”。如果将供求关系简化为产品供求关系,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价格高了买的人就少,价格低了吸引的消费者就多。但如果在看到产品的同时,也看到“使用产品的人”,就可以发现,消费者不买这个产品,原因是很多的,质量不好不买,功能不称心不买,颜色规格不如意不买,销售人员的态度不好不买,等等,不仅仅是价格高不买这么简单。
当需求者仅仅是因为价格因素决定是否购买,即交易法则(看不见的手)起主导作用。这时候的细分市场处于大量销售方式阶段。在供求关系上,供应者的力量较强,市场是供应者起主导作用。
当需求者不仅仅看产品价格,还看产品的款式等多种因素的时候,说明需求者选择的资本变强,在市场购买的选择机会变多。需求者具有更强的谈判意愿和筹码。这时候,供求关系逆转,市场逐渐转为“消费者主导”。
市场的需求者,有的是最终消费者,更多时候,是商家做供求关系的中间代理人。这个商家,是代表厂家的推销员,还是代表消费者的采购员,其立场截然不同。一般来说,在供应者主导市场的时候,大多商家是推销员;在消费者主导市场的时候,商家应该转变为采购员,而那些转不过来的商家就会处于等死的状态。
供应者、商家、需求者,形成了市场的主体。不同的主体主导市场,会有不同的商务活动方式。当供应者有能力主导市场的时候,是大量销售方式;当商家主导市场的时候,是深度分销方式;当消费者直接主导市场的时候,是社区商务方式。
未来的社区商务

互联网时代,供应链对于消费者来讲,几乎是透明的,消费者更容易掌握供应者的全供应链信息。供求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时代,过去了。即便相隔很远的消费者也能及时联系,组建社区,形成了强大的组织起来的力量。由此,互联网时代,是消费者主导的时代,是社区商务的时代。
正确理解供求关系,就发现社会上的很多关系体系都可以用其解释、表达。如,上下级关系、朋友关系等等。这些关系也都包括劳动关系和利益关系。劳动关系,不仅仅是产品,也可能是感情或人类的某种需求;而利益关系也不仅仅停留在短期利益交换上,也可能升华,将短期利益的“利益共同体”,升华为长期或终生利益一致的“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只有从管理学的角度,“见物又见人”的角度理解“供求关系”,才会正确的理解商
管理文章投稿:jiangb@guanlizhihui.com ;沟通交流请加微信:jiangbao2011
版权声明:本文为管理智慧原创文章,转载请务必先与我们取得联系(微信:jiangbao2011)并获得授权!然后注明作者与来源:管理智慧(shzb2010)。未经授权的转载将被举报!谢谢配合!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他们,和一群爱学习的牛人一起学习和实践,你的生活一定会发生改变!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管理智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