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手机屏幕的摔烂,让两次转型失败的我找到了出路
2016/1/22 管理智慧

    

     导读:两次转型落败,和很多传统企业转型一样,他们所有的尝试和努力,都没能结出成果。遇到包子堂,接触社区商务,他们找到了一条走出丛林的道路。

     文/包子堂会员 刘森林

     编辑:吴勇

     此次深圳行,是我在包子堂第一个阶段结束的标志性事件。

     接下来我想简单地梳理一下,我和社区商务发生了些什么,并尝试用四个阶段来梳理自己,总结自己。

     一加入包子堂之前,痛苦摸索的踉跄之路

     最早感受到互联网对零售业的影响是在2012年。当时出现了店铺成交率下降,业绩增长乏力的情况,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在受到冲击之前,我们已经习惯了销售额的两位数增长的原因。但从这一年开始,增长越来越乏力,电子商务已经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了我们的经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恐慌过,无助过,但无论如何,总得前行。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们提出了三种可能的转型思路:

     一是做电商。

     二是向服务业转型。

     三是在原行业扎稳篱笆,做出特色。

     在这种思考结果的指导下,在2012年下半年及2013年我们做了几件事情:

     一是开办了几家销售体育用品的淘宝店。

     二是合伙在兰州注册了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着力打造西北农副土特产业务。

     三是注册了一家农业开发公司,开办了一家预包装食品加工厂。

     四是做自己的自媒体业务。

    

     但是,两年多来,正如所有的传统企业转型一样,我们所有的尝试和努力,都没有结出成果。没几个月,体育用品的淘宝店就放弃了,兰州的电子商务公司到现在都还在苦苦挣扎,九死一生;加工厂因为没有订单也基本处于停产状态;公司的自媒体业务,胡打乱撞,虽然圈粉5万(以当地微信用户为主),做了几个订阅号,但消耗了大量的精力,且又不知道接下来向何处发展,没有目标,缺乏有效活动,粉丝大多以僵尸形态存在。

     到了2014年,不但是零售增长乏力,而且几乎所有的传统手段都没有作用,越是用力,效果越差。

     迫于压力,我们重新提出了公司转型的思路:

     一是把公司从一个体育用品零售商,转型为体育产业服务商。

     二是减少或弱化传统促销手段,从试错中试图寻找新的营销方法。

     于是在2014年我们又投资开办了一家健身俱乐部,以健身俱乐部为基础尝试在当地做了一些营销活动。

     从2011年开始到2015年,我们连续开办了四届沙漠露营音乐节,向会员和市民开放。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我们组织俱乐部健身教练,在几个社区广场进行健身操表演和健身操领操活动。除此之外,我们还组织了十多次徒步和骑行活动,2015年又组织了一个夜跑团,由专业的教练带领大家坚持夜跑等等。但是所有这些活动做下来,结果却让我们越加迷惘:

     首先,每一次活动,我们组织的都很辛苦,但受众却不理解,总有人问:你们不收钱,为什么要这么做?

     其次,免费让大家参与,但参与的人却越来越少。

     再次,由于没有直接的效果,团队本身也很迷惘,只靠我个人强力推行,执行效果日渐衰落。

     在2014年,我们当时提出一个新的营销思路:建圈子,交朋友。但由于没有理论依据,没有系统的营销体系,没有专门的组织保障,也没有清晰的长远规划,这些工作都是由公司其他员工兼职去做。其结果是,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把这项营销工作做好,最后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想法上,很难落实。

     就这样,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我们浪费了大量的精力,浪费原本就少的可怜的资金,也浪费了大量的内部认同,走到了2015年年底,直到我接触到包子堂,直到我与包子堂产生的一触而发的一些冲突时,我一直没有找到我们的未来。

     二初识包子堂,功利与浮躁下的冲突

     认识包子堂,得益于在2015年的一个决定。

    

     公司走到今天的窘境,一方面好像看到了未来的趋势,但又找不到系统的做法,关键的原因其实就在于我这个领航人碎片化的知识结构所致。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能静下来学习了,虽然有些晚,虽然时不待我,但好像再没有其它更适合的路可走。

     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接触德鲁克的思想。德鲁克先生带给我思想上的震动不是此文讨论的内容,在阅读德鲁克书籍的时候,我第一次见到一个名字——包政(请恕我无知)。大约在8、9月份阅读一篇文章时,又一次看到了对于包老师以及包子堂的介绍。于是,我就搜寻到包老师的个人微信号和包子堂的公众号。就这样,包子堂和社区商务进入了我的视野。

     通过简单的了解,我发现包子堂所倡导的社区商务理念就是我一直以来苦苦寻找的模式和方法体系。正好在11月份,我被一名包友舒悍刚拉进了一个外围学习群里。

     入群后的一个月内,我只想看到群里大家都在讨论些什么?但在这过程中,好像没有人讨论过社区商务是什么及怎么做社区商务,于是我就有些沉不住气了,第一次在群里发言,我想和群主聊聊,怎么做社区商务?但是结果是舒总没有直接给我想要的答案,期间严谨和郑坤两位女士也参与了讨论,在这整个过程中,我的态度很差,我想大叫:不要给我讲什么道理,告诉我方法。(在这里给两位女士及舒总道歉,请恕我狂躁与无知)

     不过有幸的是,舒总和二位女士没有和我一般见识,并给我推荐了《营销的本质》等七册书籍。书还没有到手,我就出差去了成都。在之后的了解中,我发现深圳的训练营可以与我的行程接轨,我就想去深圳听听,看能不能在那里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于是,我就加入了包子堂VIP3群。

     但我还是一如既往地狂躁与功利,非常不耐烦于包子堂VIP3群里整日所谓的“理念研究”与“趋势分析”。于是乎,在包子堂VIP3群里又起了些波浪,在这里就不详细表述。

     冲突是好事,它使我开始冷静下来去思考。虽然还是严重的不耐烦群里的“研究”,但是我开始认识到:我的问题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只有我自己才能找到最终的方法和体系,这就需要我自己慢慢体悟包老师的著作与包子堂的研究成果。我功利地想从别人那里直接拿来具体做法的这种想法是一种错误。

     三一个包子堂菜鸟神游社区商务的过程

     元旦前夕,从成都出差回来,案头摆放着《营销的本质》等七册书籍。我如饥似渴地利用几天时间,迅速阅读了其中三册,这让我看到了社区商务一个模糊大致的景象。幸亏在此时,林先老师的一次拆书直播,让我进一步发现了自己的浮躁与功利——妄想囫囵吞枣地找到答案。拆书——我没有尝试过的一种阅读方式,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第二次拿起了《营销的本质》开始拆书。

     拆书的过程真的是困难重重,包老师越来越多的信息量让我无所适从,“生活方式”,“供求一体化”,“分工与组织”等这些看似熟知的概念,其实我大多都是一知半解。许多话,好像明白,却无法领会。一边拆,一边还要查阅大量背景资料,期间的艰辛可想而知。

    

     我越来越感觉到,靠自己目前的基础,想一举拆完这本书,恐怕又是一次囫囵吞枣。在这种情况下,我做出了今年阅读学习的一个重要决定:未来穷一年之力,只针对包老师相关著作和德鲁克《管理》三册为目标,一页一页地拆,一字一字地扣。只有这样才可能逐渐整合出自己的认识体系来,而这几年快速而庞杂的阅读习惯,从今年开始,需要改变。

     因为白天要上班和拆书,所以收听包子堂电台和培训课程,只能利用晚上睡觉前一段时间。就这样连续几天,每天晚上都是在包老师、兴旺老师和林先老师话语的陪伴中沉沉中睡去,以至于打烂了手机屏幕。

     由于又要出差(去广州和深圳),要给公司管理团队安排学习《营销的本质》,所以出差时,我没有带包老师的这本书,但我尝试着用拆书这种方法拆读了德鲁克的《管理:使命篇》。在广州、深圳开班前,在德鲁克先生那里,我又一次次地发现了前面两遍阅读都没有发现的新大陆。在这里,我只想说:谢谢包子堂,感谢您们给了我与大师思想沟通的一把钥匙,虽然这种对话还那么稚嫩。

     四深圳的碰撞

     1月14日晚,包老师和兴旺老师来到深圳。我迫不急待地和大师坐在同一桌上,有许多困扰了我多年的问题要在这个时候提出来,在那一时刻,我还是想功利得到答案,不过不是社区商务怎么做的答案,是关于组织与管理之道的一些困扰。我的两个问题提出来后,包老师没有丝毫回避,娓娓道来,机智幽默,平和生动,又把我引向了另一种思考的维度。

     接下来,兴旺老师对社区商务和小米案例的解读、林先老师的观点,以及包老师利用多半天的故事,让我不得不重新梳理目前对社区商务粗浅的认识。

     会上几位达人的分享,也不时地激发起了我的共鸣。吕亚玲拆书的精神,何明强提到包老师著作的哲学之美及公司内部营销化的案例,都让我大开脑洞,获益良多。

     会议间隙,与许多包友简单地沟通,一方面开阔了视野,另一方面也让我感受到许多包友学习的执着与渴望。在这里,我想说,我被辛红霞辛总的热情所感染了。

    

     带着这种碰撞与内心的激越我踏上了归程。一路上,我一直在思考:对于社区商务理念研究与体系化思考,万里长征才走了第一步,这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我不可能等到理念修炼成熟再去践行。我必须现在就要行动起来,正如三晋学堂的张坡师兄所说,要进入操作层面。是的,我必须从现在开始进入社区商务实践的操作层面去寻找突破口,并深入研究它的理论基础。从理论总结和实践试错中探寻属于我自己的社区商务之路。

     在我这里,不存在趋势分析。因为在接触到包子堂之前,我就认为这是毫无疑问的趋势,只是苦于没有理论支持和体系支持,现在包子堂把社区商务整合成一个具有理论高度和可落地执行的营销体系。我没有能力去认证它的合理性与未来性,但对于我来说,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做了才知道行不行,就算不行,也知道哪里不行和为什么不行。

     在我这里,也不存在理论研究。作为一个企业家,没有能力也没有义务去做深入的理论研究,需要的只是把大师的理论概念体系打通即可,并且这个过程,仅仅靠拆书扣字眼,根本无法真正领会,它需要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才可能真正领会。

     在这里,需要思考和做的是:

     ★ 第一,我们的突破口在哪里?

     突破口的几个选项早已存在,只是需要我选择一个相对容易的领域布局,并逐步规划出社区构建之路。

     ★ 第二,如何掌握好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平衡?

     虽然理念学习尚在起步阶段,但并不妨碍社区构建的步骤。按包老师的说法,社区的核心是成人达已。为别人创造价值,本来就是公司的使命,也将成为我们构建社区的核心原则,只要坚持这个原则,我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试错。

     另外一个需要我们调整的做法就是:让更多的社区贡献者参与进来,放弃原来大包大揽的所有的工作方式,创造让大家共同参与的机制。

     ★ 第三,如何逐步打造团队共识?

     团队共识是否能够成功锻造,决定了社区构建的成功与否。那么如何构建团队社区商务共识呢?

     1. 选择几个核心团队成员,和我共同学习,一起拆书,一起讨论,力争在核心团队中有一定的共识基础。

     2. 有目的地新招部分互联网原住民,用社区商务的理念引领他们,激发他们,这些90后对社区商务的认识可能更到位。

     3. 逐步在公司内部用营销的思路来管理和激发员工,引导他们参与管理和社区商务的构建上来。鼓励试错,通过一件一件的事情来让员工产生认同。

     4. 在公司内部导入我为别人(同事和客户)贡献价值的工作理念。用适当的工作设计和必要的考核措施推动“为他人贡献价值”的公司文化沉淀。比如在公司内部和社区中推行层级荣誉制度,荣誉的取得只与“为他人贡献价值”挂钩。

     5. 必要的培训。员工共识不可能通过培训和领导训话锻造,只能通过一件件事情去打造,当然,这些事情必须有统一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导向。

     ★ 第四,我们的机会、使命、宗旨、目标?

     社区商务一开始就是我们公司最重大的机会,正是社区商务,让我看到了更宏大的未来以及实现未来的蓝图。构建这样一个社区本身并为之贡献价值,就成了我们公司最为根本的存在价值,成了我们根本的使命。

     关于公司宗旨与目标体系,在学习社区商务之前,我一直想用文字明确表述出来,但一直没有成功地提炼出来。现在看来,公司的宗旨与目标体系,不是现在最迫切的东西,它需要我们在社区商务领域持续耕耘一段时间后,逐步提炼和总结。目前只要明确了公司的价值与使命,重要的是我们去践行。

     以上文字,是我对这几周对社区商务从摸索、接触、冲突再到感知其博大、再次碰撞的全过程。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工作实践梳理出了相对清晰的思路和方向。由此我们将走在社区商务的探索之路上。故而记录,以资记念。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包子堂,学习和实践社区商务理论,让改变发生!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管理智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