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谓的"经验",到底值几个钱?
2016/4/21 管理智慧

    

    

     清明的时候,自从拿到驾照后从未离开教练或陪驾独自上路的我,忽然冒险心性发作,决意租车自驾离开深圳去周边游玩,然后三百多公里颠簸下来,途中也亲眼见证了好几起较小的事故,自己却算是毫发无损地回到了深圳,回想起来,心里还有些小忐忑。

     事后许多朋友纷纷说我胆儿肥,一般新手开车到处都磕磕碰碰,哪敢这么瞎跑。可我回想过来一路上我还算操持得稳稳当当,除了倒库稍微烂一点,其它时候还都值得我炫耀一番,比起开了很多年的老司机,亦未觉得逊色多少。兴许也还是因为之前一直找了老师傅练习陪驾,使得自己实际上路时,已经有意无意地在许多地方融入了他们多年的经验,颇有点武侠小说里功力相传的意思。

     所以我后来开始尝试思考一些问题,比如经验的价值到底有多少,是否每个人都要练很多年的车,才能成为一名技术精湛的“老司机”。

     当然,对于一个在管理界扑腾的人来说,经验的价值一直以来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企业招聘选人的时候,不但看重对方是否在这个领域中具备经验,还要看看到底这个人有多少年的经验,似乎经验越长,我就用得越放心,所以无数人都以简历上有一句“XX年的XX经验”为荣。与之相对应的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在头几年是必定要被好好打磨的,必须被笼罩在各种老员工的阴影之下,乖乖听话就好,至于在公司的发展和晋升,那也要一步一步来,年轻人嘛,不能操之过急。

     但这次小小的“冒险”经历却让我不禁怀疑,经验是否真的有这么值钱和不可替代?在这个动荡变化的年代,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推敲的命题。

    

     经验是什么

     最近热映的一部影片叫《超人大战蝙蝠侠》,其实挺适合用来形容经验的一个主要特点。超人和蝙蝠侠两位都是超级英雄,但两者又实在有天壤之别,很明显,经验肯定不是“超人”那样的超能力,与生俱来,所向无敌,只要不碰到氪星石之类的意外,估计一辈子都不会有什么变化。经验的存在反而更接近于“蝙蝠侠”,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靠后天的机遇(比如有个好爹和好管家),不懈的努力(各种身体素质的练习和各种格斗技巧的学习),与持续的改进(不断升级装备和能力)组合在一起才能实现的。而且“不进则退”,就如同蝙蝠侠如果哪段时间停止了练习,他的能力就会逐渐生疏,就好像《黑暗骑士崛起》里一开始描写的那样。

     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如果我们试图通过这个人过去的经历去判断这个人是否具备某项能力素质,比如看到这个人通过高效沟通完成了某项难度很大的工作,我们可以说这个人具备高效沟通的能力素质,这个叫做“关键事件举证”,却不能被叫做“经验”,因为这项能力素质是固有的,只是通过这一个关键事件能够被呈现出来,比如超人通过救了一车人体现自己能飞能扛。但如果这个人通过若干次沟通,显示出他每次沟通的效果都比上一次好,最后成为了组织中的协调专家甚至主心骨,这就叫做经验了,比如复仇者联盟里的美国队长。

     这又涉及到经验更重要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经验来自于做,而不是来自于学,通过读书和上课所学习到的不叫经验,只有亲身实践过并实现固化或总结的才叫做经验,比如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因为拧螺丝的技能特别熟练,拧得又快又稳,这叫做经验,而这个工人如果在总结了自己拧螺丝的过程后发现他可以通过改变拧螺丝的步骤进一步提升效率,并多次实践成果,这也叫做经验。

     经验的两大价值

     在解决了“经验是什么”这个问题以后,接下来第一个问题应该就是“经验究竟有什么价值”。

     1经验的第一大价值,是效率优势

     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作者卡尼曼教授发现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简单说,当我们面临决策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立刻从自己的经验之中去寻找相似的场景并凭借发现的经验进行决策,比如我请某位重要的客人吃饭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去自己较熟悉的餐厅,点自己较熟悉的几道菜,因为我以前在这个餐厅吃饭的时候体验很好,这几道菜的口味很好,所以我相信客人很大程度会拥有这些愉快地经历,而不是贸然尝试去陌生的餐厅或者点我不熟悉的菜,因为我完全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所以,尽管很多时候经验并不像深思熟虑那样更接近最优解,但是能提供相对低成本高效率的路径。

    

     2经验的第二大价值,则是经验的可复制性和可传递性

     也就是在知识管理界常说的将“隐性知识”变为“显性知识”。如迈克尔·波兰尼所说,“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很显然,前者就是显性知识,后者就是隐性知识,而经验就是一种很典型隐性知识。

     于是,我们可以通过辅导、分享、撰写案例等方法总结自己的隐性知识,并将之转化为显性知识,向其它人传递,而受众则可以通过学习这些转化后的显性知识而获得这些经验。

     简言之,就是靠着经验的传递,我们或许能让蝙蝠侠训练出第二个蝙蝠侠,而且第二个蝙蝠侠成长的速度会大大高于第一个蝙蝠侠(毕竟是带出来的不是自己摸索出来的),就好像我可以通过找老师傅学车而快速获得多年的价值经验。与之相对应的是,如果不出任何意外,我们完全没有办法让超人训练出第二个超人(因为如果按照目前正义联盟系列电影的世界观的假设,他应该是最后一个氪星人)。

     路径依赖

     前面说了经验的价值,下面终于可以谈谈经验的问题了,或许一些同学看到这里会有疑问,难道经验不是越多越好吗?会有什么问题?其实准确来说,经验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如何对待经验。

     刚才说经验的第一个价值是可以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路径,所以经验最典型的一个问题,就是路径依赖。而路径依赖最可怕的结果,又恰恰会更容易发生在那些经验丰富的人身上。

     对于经验越丰富的人来说,路径依赖越难以避免,因为这是最省时省力的办法。举例来说,就好像射击游戏中,一个射手一枪击中了靶心,那么理论上只要他能保持之前的姿势和动作不变,第二枪、第三枪直至第N枪必然也会击中靶心,这是最简单的做法,在不断击中靶心的过程中,他会自然地习惯姿势和动作,并且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每次命中靶心。可是当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比如一阵大风吹过导致弹道发生偏移,或者标靶发生了晃动,这个人如果还不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姿势和动作,就必然无法击中靶心。

     这样的射手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鲜见,造成的后果也千差万别。2014年的时候网上疯传说诺基亚在宣布将其曾经独霸全球的手机业务贱价卖给微软的记者招待会上,诺基亚的CEO无可奈何地说了一句话,“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说完在场几十名诺基亚高管不禁落泪。这段故事不知真假,但诺基亚短短时间就从巅峰到惨败的事实也确是如此。

     是的,诺基亚并没有错,它依然在努力地生产着高质量曾经被无数消费者追捧的手机,它的经验告诉它这样做是对的,只是有一天它过去引以为豪的经验,突然之间,不值钱了。

     这就是路径依赖遇到最可怕的结果,你的经验,也就是你一直以来所习惯的那条路径,被重置、归零了,你过去的成功让你走上了不归路。

     经验的重置危机

     经验的重置不是经验本身的问题,而是外部环境变化所导致的现象,是我们用老经验再也无法解决新问题的悲剧。

     这常常是很难令人接受的,因为经验的获取和积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信的人可以去看看诺兰导演的蝙蝠侠三部曲,他能走到今天,真的比超人要艰辛太多了。就好像在管理界,历史上所有发起过管理创新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若干“权威”的不屑甚至攻讦,就是因为这些变革者砸掉了前人的饭碗,那些转不过身的前人,只能拼命又徒劳地反抗。

     但客观环境的变化并不以常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比如一个极有经验的马车夫,在汽车普及以后,其驾驭马车的经验是无法在汽车上发挥价值的,他只有选择转业(包括学习驾驶汽车)或者去极力争夺极少数因为观光、仪式等特殊原因而得以保留的马车夫岗位。

    

     经验重置随时都在发生,无论是学术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思想的改变等时代性的变化都可能导致经验的重置,这意味着随时都有许多人的饭碗被时代的变化给端掉,但同时这也是时代给更年轻的一代人快速发展的机遇,因为在经验重置的时候,压在年轻人头上的经验大山将被移除,所有人都会被重新放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无论是10年工作经验,还是20年工作经验,都没有太大价值,因为面对新领域中巨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每个人都没什么经验。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在各种人才标准中,越来越少看到经验二字的原因,互联网时代巨大的变化,已经点起了经验重置的熊熊大火,并迅速蔓延到了全行业,就连如今的制造业都被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所裹挟,何况其它。

     摆脱重置危机:高智学习

     或许大家不禁想问,当我们辛辛苦苦积攒的经验遭遇了重置危机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好消息是,有人已经给出了非常精彩的回答。

     在一本名叫《经验的疆界》的书中,作者马奇将基于经验的学习分为了"低智学习"和"高智学习",书中是这样描述这两个概念的:

     低智学习是指在不求理解因果结构的情况下复制与成功相连的行动。经常产生规则和有效得惊人的启发式行为,产生复制成功的效果。低智学习通过三种模式来复制成功,即,试误、模仿和天择,即持续与成功相连的属性,淘汰与失败相连的属性,相当于斯金纳实验中的鸽子知道了按按钮能掉食物就不停的按;一只猫被热炉子烫了一次就再也不碰炉子。

     而高智学习是通过故事与模型来学习,“要求理清事物的因果关系,并用叙事、模型或者理论阐述出来”。它讲究精确因果关系的阐述,致力于规律的总结,而被总结的规律可以被迁移到不同的场景中,都可以属于高智学习。比如现在经常提到的“跨界”、“降维打击”其实就是高智学习的模式,比如Uber和Airbnb就是分别用了互联网的思维和方法去改造了传统的交通和住宿领域,使得交通和住宿从一个交易和服务,变成了一场社交和体验。

     喜欢哲学的同学估计会联系到23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到的“第一原理”概念,他说,在每一系统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而Tesla和SpaceX的缔造者埃隆·马斯克就极为推崇这样的“第一原理”思维,他曾在一次公开访谈中表述说:

     我们运用“第一原理思维”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了或者正在做这件事情,我们就也去做。这样的结果是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这要消耗大量的脑力。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从每一段经验中去挖掘“第一原理”,进行“高智学习”,每一段经验都能产生大量的价值,而且这个价值是可以往其他领域和场景进行迁移的!这就是马奇告诉我们摆脱经验重置的方法。

     因此,高智学习的概念揭示了一个让人兴奋的真相,就是领域和时间并不是壁垒,一个领域最顶尖的人才应该是能够适应各种场景的,因为他们能够从本质去思考事物,将有限的经验扩大到不同的领域,应用在各个层面。也就是说,如果把日积月累的经验看作是长度,把经验涵盖的领域范围看作是宽度,而把对经验背后事物本质的挖掘看成是深度,那么经验的深度将比长度和宽度都要重要得多,比如一个优秀人才只有1年的工作经验,可以比一个平庸的有5年甚至更多经验的人表现得更好,用2年就可以超越一个有10年甚至更多工作经验的人。

     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很多企业的机制却不敢让这些最优秀的人冒出来,而是让他们继续屈居在平庸的人才之下。就好像杰克·韦尔奇曾在自传中说,(对人才)进行区分并不总是准确无误,也可能错失几个明星或后起之秀,但造就一只全明星团队的可能性将会大大提高。

     这短短的一句话里,不知道埋葬了多少颠覆和突破的可能性。

     投稿交流、转载授权请加微信:tracylty。获取更多管理类思想可以加包政老师微信:baoztglzh。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畅想者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管理智慧立场。如果您认为我们的授权或标注与事实不符,请告知我们,我们会与您共同协商解决,谢谢!

    

     学习永不止步,使命引导未来!点击“阅读原文”,学习最新的互联网方法论,跟上市场变化和创新的步伐!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管理智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