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怎样做最好的创新?
2016/6/11 管理智慧

    

     导读:徐悲鸿大师曾说过,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在创新已经影响到个人的今天,我们要如何做到创新呢?

     文/李开复 |来源:李开复

     编辑:姚永丽

     如今创新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已经无法忽视创新对我们工作、生活的影响。只有拥抱创新,才能融入这个新的时代,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没有什么比亲自走在创新之路上更让人兴奋的了。但是,究竟该怎样做,才能不断得到最好的创新呢?建议大家思考和实践以下五项创新的准则,它们是:1)洞悉未来,2)打破陈规,3)追求简约,4)以人为本,5)承受风险。

     洞悉未来

     洞悉未来:就是要求创新者了解未来的用户需求,以便研发出适用于未来的产品或技术。

     要做到洞悉未来,虽然应该重视用户,但是,不能完全听取用户的意见,因为用户不可能有足够的前瞻性,也不可能完全理解技术的发展规律。所以,创新者需要有洞悉未来的才智,能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和使用者需求,结合技术的发展规律,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判断。

     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当时的用户没有准确地提出针对搜索引擎的需求,因为使用者习惯于使用分类目录来查找自己需要的网页。那时,用户可能并不知道搜索引擎是什么,不清楚自己是否真正需要这样的功能,也不清楚技术上是否具有可行性,但是,能够洞悉未来的创新者可以推测:随着网页数量的不断增长,总有一天,分类目录将无法更好地容纳更多的新网页。

    

     这时,创新者便先于用户想到,未来的用户需求一定会转向比分类目录浏览更加便捷的方式。

     例如,是不是可以允许使用者使用任何关键字进行查询,并获取网页结果呢?在技术上,是不是可以自动为海量网页创建索引并获得最好的排序呢?Google公司的创始人正是洞悉了这个用户的潜在需求,而投身于搜索技术的研发。当使用者对于网络搜索的需求越来越明显时,以谷歌为代表的搜索引擎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前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直接带动了网络广告产业的兴起。

     打破陈规

     做最好的创新的第二项准则是打破陈规。其实,创新的最大障碍就是无法脱离固有的思维定势或思维框架,总是在已有的方式、方法里打转。如果不能打破陈规,那么,无论对未来使用者的需要有多么清楚的认识,创新者也无法想出最有效的、最新颖的解决之道。

     在科技发展史上,通过打破陈规来获得有价值创新的例子不胜枚举。当无线通讯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定了这个技术演变的最终目标肯定是,每个人都会有一台无线通讯装置,能够成为“无线”的电话。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无线通讯设备有两个部分:无线发射器体积庞大,价格昂贵,但是无线接收器体积小,而且便宜。所以,要实现这个终极目标需要有长远的打算。

     这时,一位打破陈规的创新者想到,是不是可以把发射器和接收器分开,让每个人都有一部非常便宜的接收器,来接受某个中心发射器的信号。就这样,广播这种最早依赖无线电技术的大众传播方式诞生了。

     追求简约

     追求简约也是通向创新的必须之路。在很多情况下,复杂的东西并不一定有效,只有最简单的设计和组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力。

     最初做搜索引擎的时候,研究人员发现,如果用户搜索时多输入几个字,搜索结果就会准确得多。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提示用户多输入几个字呢?当时,有人想到,我们能不能做一个智慧化的问答系统,引导使用者提出较长的问题呢?但是,这个方案的可行性会遇到许多挑战。也有人想到,我们能不能主动告诉用户,请尽量输入更长的句子,或者根据使用者的输入主动建议更长的搜索词呢?但是,这样似乎又会干扰用户。

     最终,有一位技术人员想到了一个最简单,也最有效的点子:把搜索框的长度增大一半。结果,当用户看到搜索框比较长时,就会有更大的可能性输入更多的字词。今天搜索引擎上长长的搜索框就是这么来的。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企业能否保持持久的创新能力的关键。

    

     21世纪人才最重要。在19世纪的一个普通工厂里,最能干的工人与普通工人相比,他们的生产力最多相差一倍。但是,在21世纪的IT企业、研发机构中,一个最有创造力的研发人员和一个普通的工程师相比,他们的生产力却可能差距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如果你的企业能够吸引、用好几百个、几千个天才的创新者,即便是在最激烈的竞争环境里,也一定能脱颖而出。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就要为人才创造最好的工作环境,给予他们最大的信任,赋予他们足够的权限。

     承受风险

     承受风险也是创新过程中重要的一点。任何创新都有风险,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失败。失败不是对我们的惩罚,而是一次最好的学习机会。

     在Google,有许多20%时间里开始的创新工作,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失败了。没有这些失败,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创新脱颖而出;没有接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就不可能营造出真正鼓励创新的环境。在我负责研究工作时,我的主管曾对我说,如果你每一个项目都成功了,那么,你实际上是失败的。因为你并不是在做研究,而是在回避风险,只选择那些十拿九稳,没有什么创新价值的项目。

     投稿交流、转载授权请加微信:tracylty。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李开复,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管理智慧立场。如果您认为我们的授权或标注与事实不符,请告知我们,我们会与您共同协商解决,谢谢!

     管理智慧6月课程

    

     首席微信官:如何达到百万粉丝微信大号的运营水准?

     24节在线课 | 语音+PPT | 随报随听

     讲师:管理智慧COO 孙志刚 | 副总裁 金哲

     【点击 “阅读原文”查看报名】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管理智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