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茶籍,令人折服!
2016/5/30 人生国学

    

    

     老祖宗的话“柴米油盐酱醋茶”短短7字精辟道出国人生活之本,但这7件事中能在悠悠历史中成为道的只有一种,那就是茶,历史上老祖宗所著的古茶籍,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品茶读鉴。

     《茶经》

     ·陆羽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陆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图。

     《煎茶水记》

     唐·张又新

    

    

     《煎茶水记》这是一本现存最早的专门论水评泉的著作,在陆羽《茶经》的五之煮上进行延展发挥,将适于烹茶的水进行更为全面地剖析,整部书仅约900字,列出当时唐代宜茶用水20处之多。

     《品茶要录》

     宋·黄儒

    

     该书是黄儒读《茶经》时察觉陆羽的疏忽,有感而发特别写下品茶时应对茶叶有所鉴别。全书共十篇,一至九篇论采制茶叶过程中采造、盗叶、入杂、蒸不熟、蒸过熟、压黄、渍膏、伤焙等十种影响茶味的错误方式;最后一篇则讨论茶区地理条件的重要和该茶区茶叶的特点。

     《大观茶论》

     宋·赵佶

    

     《大观茶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由皇帝所书的茶专论。全书共二十篇,对当时他所统辖的朝代时期,从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盗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对于这位爱茶的皇帝来说,不论他的治国能力如何,但为茶道的传承留下珍贵的文献资料,极大推动了中华茶道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

     《茶录》

     宋·蔡襄

    

     《茶录》亦是因作者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之作,是宋代重要的茶学专著。

    

     蔡襄手书《茶录》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本

     《茶录》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侯茶、熁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蔡襄也因创制小团茶闻名于世。

     目前,蔡襄《茶录》有英、法译本。

     《茶具图赞》

     南宋·审安老人(董真卿)

    

     《茶具图赞》是我国第一部以图谱形式写茶具的专著。审安老人用白描画法绘制出了宋代著名斗茶所用的茶具12件,称为“十二先生”。

    

    

    

    

     有意思的是这本古茶籍一具一图一赞语,又以拟人手法给每一种茶具假以宋代官名和职责,暗喻这些官员(茶具)都要替皇帝(品茗者)服务,将茶的物质性与文化内涵巧妙结合,整本书读之妙趣横生。

     《十六汤品》

     唐末五代或宋初·苏廙

    

     作者苏廙虽无史料具体记载,但却是史上著名的候汤大家,更是当时的点茶大家。《十六汤品》是当时流行的点茶道的代表作,是将陆羽《茶经》中五之煮再进一步衍绎成为十六项,谓之十六汤品。

     《十六汤品》和《煎茶水记》可以算是茶书中的冷门书。元明时,由于淘汱固型茶,水与汤的神秘性既破除,所以便被一并束诸高阁,但其在茶艺、茶道及中华茶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

     《煎茶七类》

     明·作者不详

    

    
《煎茶七类》徐渭卷

     该书作者一直存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卢仝,也有人认为是《茶寮记》的作者陆树声,甚至认为是其他人所写。全书250字左右,分为人品、品泉、煎点、尝茶、茶候(《徐文长佚草》本作“茶宜”)、茶侣、茶勋七则。

     著名书法家徐渭曾用多种书法体抄录该书,现存留下草书、行书的书体各一。

     《续茶经》

     清·陆廷灿

    

     《续茶经》是清代最大的一部茶书。值得一提的是陆廷灿在茶区为官,擅长茶事,并对采茶、蒸茶、试汤、候火,以及唐宋后清以前茶文化的发展变迁颇有研究和心得。这本茶籍约十万字,是从唐代至清代之间对《茶经》作出最完整补充的茶书,内容则是《茶经》的10倍。它延续了《茶经》的风格,因此被称之为《续茶经》。

     古籍中的喝茶养生之道

     中国古人留下的茶经古籍,不仅教我们如何饮茶品茶,还为我们揭示了饮茶的养生之道。

     一、益思悦志

    

    


     唐陆羽撰《茶经》称茶能“悦志”;五代蜀毛文锡撰《茶谱》中称茶能“益思”;元忽思慧撰的《饮膳正要》中称能“清神”;明李时珍撰的《本草纲目》称茶能“使人神思爽”;清王孟英撰的《随息居饮食谱》称茶能“清心神”。此外,还有茶能“破孤闷”、“通仙灵”。总之,饮茶能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二、明目清心

    

    


     宋虞载撰的《古今合壁事类外集》称茶能“理头痛”;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称茶能“祛头风”;明吴瑞撰的《日用本草》称茶能“止头痛”;清.王好古的《汤液本草》称茶能“清头目”;清黄宫绣撰的《本草求真》称茶能治“头目不清”。此外,还有称茶能治“脑痛”“治头痛”的。古籍中专门讲茶能明目的很多,《茶经》称茶能治“目涩”;《本草拾遗》称茶能“明目”。

     三、提神驱睡

    

    


     唐苏敬撰的《新修本草》,清张路撰的《本草逢源》以及《桐君录》,分别称茶能“令人少睡”、“令人少眠”、“令人少寐”和“令人不眠”;《本草拾遗》《茶谱》分别称茶能“少睡”、“睡少”和“不睡”;明李士材撰《本草图解》称茶能“醒睡眠”;清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称茶能“醒睡”。

     四、消食和胃

    

     唐孟诜撰的《食疗本草》称茶能“下气”;宋虞载撰的《古今合壁事类外集》、明缪希雍撰的《本草经疏》和王圻撰的《三才图会》分别称茶能“消食”、“消宿食”、“消饮食”;清代黄宫锈撰的《本草求真》介绍“茶能治食积不化”还有“去滞不化”的功效等等。

     五、减肥瘦身

    

    


     陈藏器撰的《本草拾遗》称茶能“去人脂”;苏轼撰的《东坡杂记》称茶能“去腻”;曹慈山撰《老老恒言》称茶能“解肥浓”,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称茶能“解油腻,牛羊毒”。此外,还有称茶能“久食令人瘦”等。

     六、清热解毒

    

    


     孟诜撰的《食疗本草》、张路撰的《本经逢源》分别称茶能“去热”和“降火”;陈藏器撰的《本草拾遗》称茶能“破热气,除瘴气”;宋土瀛撰的《仁斋直指方》,陈乘撰的《本草别说》称茶能“消暑”。黄宫锈的《本草求真》称茶能“清执解毒”;刘献庭的《广阳杂记》称茶能“除胃热之病”。此外,还有茶能“清热降火”、“涤热”、“疗热症”、“治伤暑”等等,不一而足。

     七、疗疮止泄

    

    


     古籍《枕中方》称茶能“疗积年”;缪希雍撰的《本草经疏》称茶能治“瘘疮”;李中立的《本草原始》称茶能“搽小儿诸疮”。陈承撰的《本草别说》称茶能“治痢”;吴瑞撰的《日用本草》称茶能“治热毒赤白痢”;黄宫绣撰的《本草求真》称茶能治“血痢”;张路撰的《本草逢源》称茶能“止痢”等。

     八、轻身换骨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称茶能使人“有力”;苏颂的《本草图经》称茶能“固肌换骨”;牛棣的《救荒本草》称茶能“救饥”,鲍山的《野菜博》称茶能“调食”。屈大钧的《广东新语》称茶能“疗饥”。此外,还有茶能“轻身换骨”、“治疲劳性神经衰弱症”之说。

     九、益寿养生

    

    


     苏颂的《本草图经》称茶能“祛宿疾,当眼前无疾”;程用宾的《茶录》称茶能“拌擞精神,病魔敛迹”;俞洵庆的《荷廊笔记》称茶能“养生益”。此外,还有茶“久服,能令升举”之说,可见古人对茶的养生功能研究是颇为深入的。

     人生国学,从这里开启新的旅程!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人生国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