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给孩子的书单 到底该读什么?
2016/5/30 人生国学

    

     六一

     Happy

     阅读记忆

     三天之后,是六一国际儿童节,这两天的微信朋友圈与微博已经热闹起来——给孩子的书单五花八门,而适宜与否,各有角度。

    

     孩子到底该读什么?

     其实,面对文字,只要有所感悟,即是开卷有益,倒是成年人对孩子的阅读引领与对阅读氛围的营造显得更为重要。

     因而,在这个儿童节前夕,我们打算和每一个从童年走过来的大人,分享一则熟悉的童话故事:安徒生的《海的女儿》。

     如果从《海的女儿》去探究安徒生的时代、经历,他看待世界与人的方式,是否可行?

     专注于儿童文学研究的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钱淑英说,当然可以。

     而且,《海的女儿》也绝非仅仅是我们幼时读来那个倍感伤心的故事,它蕴含的内核会随着阅读者日常经验的积累而不断扩大生发。

    

     在聊《海的女儿》之前,钱淑英分享了一则作家毕淑敏的短文:《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8岁,毕淑敏每一次读《海的女儿》,最焦急的并不是人鱼公主的爱情,而是最疼她的哑;18岁,情窦初开,虽然替美人鱼心存不平,却也只有赞同她对待爱情的方法——自己痛楚,要把幸福留给爱人;28岁,初为人母,竟深深地关切起美人鱼的家人——母亲临终的牵挂,祖母的精神哺育;38岁,48岁……又读出了另一种的意味深长。而68岁,78岁,抑或108岁则将是岁月给予的别样感悟。

     钱淑英说,安徒生是世界上第一个自觉为孩子创作童话的作家,他将童话创作推向了至高的艺术境界。如今,安徒生似乎已经成为童话的代名词,他让我们相信童话的力量。事实上,安徒生童话也已经渗透到大众文化领域的很多方面,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因而,她很认同毕淑敏对《海的女儿》的阅读体验——安徒生用童话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于世界的观察、理解和描述,在他的时代之后的人类社会得到了印证,包括今天。他的童话所传达的象征意味是永恒的,而故事所包藏的丰富意味中,融入了作者的个体生命经验。尽管,安徒生的童话包含着无法抹去的哀伤与苦涩。

     也正因如此,我们要和成年人一起深读一则安徒生的童话,先让成人意识到童话的丰富内涵,然后推荐给孩子。即使没有,也可在多年之后的重读中,去体悟是否那些文字间有了另外的味道。

     早在安徒生写《海的女儿》之时,就曾经说过,“其他童话比这一篇更是儿童故事,而这一篇含义更深,只有大人能够理解。但是我相信,孩子光是看故事也会喜欢它的:故事情节本身就足以把孩子们吸引住。”

     孩子读它的故事,大人读它的含义。因而,如同翻译家任溶溶说的那样:安徒生的童话,可以让人从小读到老。

     那么,再读一读《海的女儿》,你是否从中看到了安徒生在爱情中的忧伤与执着,了解到他对美人鱼用不同文体的书写?以及伴随岁月生长的各种意味深长。

     书,越读越厚,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不妨告诉孩子们。

     人生国学,从这里开启新的旅程!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人生国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