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孔子会有如此多的封号?证多不压身~
2016/6/12 人生国学

    

    

     万世师表

     孔子号称“万世师表”,他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教育引向平民。

     在孔子之前,读书是贵族和统治阶级的事,普通人是没有机会读书的。

     孔子身处贵族阶层,饱读诗书却没有用武之地,所以他开坛布讲,倡导有教无类,遂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最终使儒家思想遍地开花,长青于中国历史两千余年。

     后世对孔子的众多评价中,最普遍地被人们接受的,同时也是评价最高的称谓是“素王”。

     这个称谓,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没有头衔的君王”,或者说他虽无君王之称,却有君王之实。

    

     素王的由来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冯友兰先生也曾指出,孔子撰书立说是开王者之道,行王者之事,具王者之风,无王者之称,所以可称“素王”。

     在我国古代,君主的样貌有特殊标准,因为是天之骄子,自然不能与世人相同。

     比如脸需要是国字型,然后鼻若悬胆,眼角上吊,耳垂肩,手过膝,等等。

     而实际上这是刘邦的形象,汉朝的统治者为了神化君权和巩固统治才如此宣传。

     但是很快就有人发现,孔子的形象居然和刘邦有些相似。

     传言,说孔子出生的时候天降麒麟,口吐玉卷,被上天封为“素王”,这个称呼也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后世君王大多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自然就要对孔子不断粉饰。

     当然,孔子德行高远,无需粉饰,也不会因粉饰而被玷污。

    

     各朝帝王为孔子追加的封号

     古时臣子立下奇功,君王常会为其封地列侯,用以表彰和标榜贤能。

     各朝代对孔子追加封号,道理同样如此,也有安抚儒家弟子,让他们效忠皇命的意图在内。

     汉朝时平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其中“褒成”是古国名,“宣尼”是封给孔子的谥号,“公”是爵位(在我国古代社会,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其中公爵地位最高,男爵地位最低)。

     北魏孝文帝封孔子为“文圣尼父”,其中“文圣”是对孔子的追封,而“尼父”只是一种尊称。

     北周静帝追封孔子为“邹国公”,其中“邹国”是古国名,“公”是爵位。

     隋朝文帝封孔子为“先师尼父”,“先师”和“尼父”都是尊称。

     唐朝太宗封孔子为“先圣”,后改为“宣父”。其中“先圣”是尊称,“宣”是谥号,“父”是昵称。

     其子高宗封孔子为“太师”,是官位,俸禄和职务实际授予孔子的嫡传子孙,其他朝代的爵位同样由孔子的嫡传子孙领受。

     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隆道”是谥号,“公”是爵位。

     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文宣”是谥号,“王”是帝王,寓意和周文王、周武王等并列,将孔子的地位推崇到了极致。

     西夏为巩固统治,尤其信奉儒家思想,对于孔子的封号,在继承唐玄宗封号的同时,还进一步提升,直接封为“文宣帝”。

     这一称号,也成为我国历史上对孔子封号的最高级别。

     元朝成宗复封孔子为“文宣王”。

     明朝世宗封孔子为“至圣先师”,属封号或尊称。

     清朝世祖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后改为“至圣先师”,属封号或尊称。

     民国政府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同样属于封号。

     人生国学,从这里开启新的旅程!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人生国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