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你要了解的全部:蔡澜痛批"中国茶道"的背后!
2016/6/8 茶百科
最近有一周时间了,看到友们讨论着一个事情:“蔡澜痛批‘中国茶道’”,继而引发广泛的参与与大讨论,甚至口诛笔伐。请友们坐下来细细看看茶百科贾留华为友们带来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然后,你就会明白,事实从开始它原来不是你认为的这个样子......
起源
5月25日某某网最先在其微信平台发布标题为 “ 痛批‘中国茶道’的蔡澜,只因爱茶成痴 ”及全文如下:
蔡澜祖籍广东潮州、出生于新加坡、留学日本、后在香港发展电影和写作事业,被誉为“才子”、“食神”、“老顽童”。
金庸曾这样评价过蔡澜:于电影、诗词、书法、金石、饮食之道,是第一流的通达。虽魏晋风流,犹有不及。
生活中的蔡澜,不仅对吃颇有研究,更是爱茶成痴,但一说起“中国茶道”,他却是一肚子的火。
什么是喝茶的精神?
台湾人,发明出所谓的“中国茶道”来。最令人讨厌了。
茶壶、茶杯之外还来一个“闻杯”。把茶倒在里面,一定要强迫你来闻一闻。你闻、我闻、阿猫阿狗闻。闻的时候禁不住喷几口气。那个闻杯有多少细菌、有多脏,你知道不知道?
现在,连内地也把这一套学去,到处看到茶馆中有少女表演。固定的手势还不算,口中念念有词,说来说去都是一泡什么、二泡什么、三泡什么的陈腔滥语。好好一个女子,变成俗不可耐的丫头。
台湾茶道哪来?台湾被日本殖民统治了50年,日本人有些什么,台湾就想要有些什么;萝卜头有日本茶道,台湾就要有中国茶道。把不必要的动作硬硬加在一起,就是中国茶道了,笑掉大牙。
真正最早的中国茶道,的确就是日本那一套。他们完全将陆羽的《茶经》搬了过去。不过我们嫌烦,将它优化简化,日本人还是保留罢了。现在台湾人又从那学回来。唉,羞死人也。
如果要有茶道,也只止于像潮州工夫茶或文人茶那样。别以为有什么繁节,其实只是把茶的味道完全泡出来的基本功罢了。
一些喝茶喝得走火人魔的人,用一个钟计算茶叶应该泡多少分多少秒,这也都是违反了喝茶的精神。
什么是喝茶的精神?何谓茶道?答案很清楚,舒服就是。
茶是应该轻轻松松之下请客或自用的。你习惯了怎么泡,就怎么泡;怎么喝,就怎么喝。管他妈的三七二十一。
纯朴自然,一个“真”字就跑出来了。真情流露,就有禅昧。有禅味,道即生。喝茶,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就是道。
喝茶,不要规矩,要真性情
有人问我:茶或咖啡,选一样,你选茶还是咖啡?
我回答:当然是茶。我对饮食,非常忠心,喜欢茶就不肯花精神研究咖啡。
翻看杂物,发现家中茶叶:普洱、铁观音、龙井、大红袍、大吉岭、锡兰、富逊、静岗绿茶和茶道粉末,加上自己调配的,应该这一生一世,饮不完吧。
茶的乐趣,自小养成。家父是茶痴,一早叫我们四兄弟和姐姐到家中花园去。向着花朵,用手指轻弹瓣上的露水,每人一小碟,集中之后滚水沏茶的印象犹深。
喝茶,形式上要简洁,但心境和情趣却可以灿烂。读一读古人的茶诗就知道。好茶配好诗,才完美。
白居易说:
坐酌泠泠水,看蒸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杜甫的有:
寒夜客来茶当酒,黄泥小炉火初红;
从前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苏轼的《望江南》: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茶的好对联有:
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尘中吃苦茶。
将酒和茶糅和得最好的还是苏东坡的:
宛如银河下九天,钢斧劈开山骨髓,轻钩钓出老龙涎,烹茶可供西天佛,把酒能邀北海仙。
还有个长联说得精辟: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简单,就是茶道,人生也是如此
人要任性,但是也要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既可以大胆去做,又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一定要有自己把日子过好的能力,在最想做事情的时候,做自己最想做的事。
有时候,我们会问人生如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吃得好一点,睡得好一点,多玩玩,不羡慕别人,不听管束,多储蓄人生经验,死而无憾, 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和喝茶一样,一点也不复杂。
人生的意义,简单来说,就是活得快乐。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的快乐。种花、养鸟、喝茶、逛书局、去乐器店等等,都是让我们活得一天比一天好的学校。
我们要过的生活,应该是让自己快乐的生活。注意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小小的快乐,就能让我们享受不尽。喝茶也是如此。
来源:蔡澜《不过任性过生活》
引燃
随后6月初,某某师联盟平台对上面某某网微平台的全文以 “ 蔡澜痛批‘中国茶道’背后 ”为标题全文转发并附上“蔓姐有话说”评论。
蔓姐有话说:
从我个人今天的生活阅历和年纪来说,我喝茶属于蔡澜先生这一流派。昨夜被茶圈满屏刷此文,看了很多评论 。基本两边倒,而支持蔡先生的为多数。可见蔡先生此文道出了很多喝茶人的心声,只是平时他们不敢如此发声而已。
作为一个曾经也站在讲台上分享茶艺课的人。现在慢慢想淡出教学,因为越教学越明白,茶道是教不出来的,能教出来的,都是茶艺。其实道和艺是完全的两个层面,就目前的教学来说,多为混为一谈。道是精神层面,而艺是技术层面。曾经我自己也很不喜欢茶艺师花俏的为我泡茶,后来发现是我自己错了。
年轻姑娘喜欢学习茶艺是没有错的,茶艺能让姑娘们感受到自己的美,能让她们随时随地施展自己的美:仪容之美,神态之美,动作之美。所有的年轻人都是希望向这个世界展示自己,这是这个年龄阶段和生活的必然状态。它其实也是遵循一种人性的自然发展,所以,明白之后,我不再看而不惯了。
反而认为,倒是让她们学学规范自己也蛮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技法熟于手,礼法植于心,才能让她们以后的人生随性而不随便。
因此,我知道,我没必要让一个20岁的丫头像一个40岁的人一样去喝茶,20岁就该有20的样子,我们应该尊重。等她到了40岁,不用谁教,她自然也就放下繁华,素手清心的喝茶了,这是需要自己走的过程,谁也教不会的。
它就好比每天朋友圈里的鸡汤,一个个年纪轻轻的茶艺师,天天发一些人生感悟,诗词歌赋,禅茶一味。我们也只能一笑而过。因为在我们这个阶段的人明白:你不自己经历人生的磨练,苦痛,摔打,你晒出的人生也是别人的,对你的思想行为没有丝毫影响。所以,送给年轻的茶艺师们一句话:泡茶就好好泡茶,不仅要泡得美还要泡得好喝,这个很重要。但一定不要跟比你大的人去讲人生背鸡汤,专心美美的泡茶就是你当下最好的状态。
我想,蔡澜先生生性率真,估计也实在在朋友圈看不下去了。台湾人学日本人的东西这本就是殖民后遗症,也不止茶道一样,被传到大陆捧上天的又何止一个茶字?更不乏装神弄鬼之人,归根结底,既源于大陆在特殊时期的文化缺失,也说明大陆现在对文化的殷切渴望,才让台湾文化在大陆有居高零下之态势。世间事既然存在,定有它的必然性,我们可笑谈,也可不看。有人愿意演,就有人愿意看。我们能做的也就是改变自己,很难改变这个世界。
因此,蔓姐也跟蔡澜先生一样,还是随性地、舒服地喝自己的茶去吧。
爆发
6月3日茶痴林治老师注意到上面这篇全文及蔓姐评论。然后连续四评“ 蔡澜痛批‘中国茶道’的背后 ”
6月3日林老师二评,是对一评的补充完善:
蔡澜先生被称为“于电影、诗词、书法、金石、饮食之道,是第一流的通达。虽魏晋风流,犹有不及。”蔡先生对其中各项内容是否达到了“第一流通达”我未深入研究,不好瞎评论。不过蔡澜先生在讨论中国茶道时摆出一付祖师爷的架势,用训斥下人的腔调和武断霸道的语言谈茶道,单凭这一点我便认为蔡老师不是茶道中人,因为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是“和”:待人要和蔼可亲,说话要心平气和,讨论问题要“见和同解”,对学术问题的观点可以“和而不同”,讨论茶道问题更要摆事实,讲道理,而非用尖酸的语言讽刺、挖苦、斥责。为此我格外认真地拜读了《蔡澜痛批“中国茶道”的背后》,看后觉得有几个问题要和蔡老师探讨,以正视听。
其一、谈到“什么是喝茶的精神”时蔡先生犯了三个错:
1、文中写道:“台湾人,发明出所谓的'中国茶道'来。最令人讨厌了。”殊不知台湾茶文化复兴初期打出的旗号是“茶艺”而非“茶道”。台湾海峡两岸的茶人都公认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台湾人发明中国茶道这个问题。若是说讨厌,蔡先生可能是讨厌台湾人创新的“茶艺”。在中国(包括港澳台)茶道与茶艺是有区别的,谈论茶文化时不可“道”“艺”不分。
2、文中说台湾人在喝茶时“茶壶、茶杯之外还来一个“闻杯”。把茶倒在里面,一定要强迫你来闻一闻。你闻、我闻、阿猫阿狗闻。闻的时候禁不住喷几口气。那个闻杯有多少细菌、有多脏,你知道不知道?”对此蔡先生批评得很严厉。但是,在这一点上蔡先生孤陋寡闻了,正宗的台湾茶艺演示时每位客人都有一对杯子,一只闻香杯,一只品茗杯。“闻香杯”是从日本清酒杯得到灵感,做成长圆筒状,聚香性能好,有利于细闻茶香的变化。由于每个人都有一对杯子,所以在品茗过程中不存在你闻罢我闻,“阿猫阿狗”都闻的不卫生现象。当然,品茶是极自我,极自由自在的事,你若不喜欢闻香杯,完全可以不用,但是不应当自己无知却以偏概全,不负责任地怒斥。
3、文中说:“真正最早的中国茶道,的确就是日本那一套。他们完全将陆羽的《茶经》搬了过去。不过我们嫌烦,将它优化简化,日本人还是保留罢了。现在台湾人又从那学回来。唉,羞死人也。”这一段话有两个错。
错误之一,蔡先生说“真正最早的中国茶道,的确就是日本那一套”,这是本末倒置的原则性错误。中国茶道确立于唐代,以陆羽《茶经》付梓为里程碑,那时日本茶文化尚未萌芽。
错误之二,有茶道常识的人都知道,现在流传的日本茶道有抺茶道和煎茶道两大流派。抹茶道是由我国宋代的点茶法演变而来的。煎茶道是传承了我国明代的饮茶法(瀹茶法)。无论是抺茶道还是煎茶道都不是“完全将陆羽的《茶经》搬了过去。”这两种茶道的饮茶法和陆羽《茶经》中的煮饮法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二、文中对“什么是喝茶的精神?何谓茶道?”的观点也有三处错:
1、蔡先生认为“答案很清楚,舒服就是(道)”。如果仅仅谈论怎么喝茶,蔡先生的答案我认同。但是要讲中国茶道,炎黄子孙就应当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从源头去研究。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一是《易经》。《易经·系辞》中讲得很明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言道则必然要联系“形而上”的内容,论茶道如果不研究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如果不研究茶与儒释道三教及哲学(含美学)的关系,那您直接说“喝茶的方式”好了,别去与“道”生拉硬扯。这一点蔡老师是国学大家,对“道”与“艺”的区别心中应当很清楚。
2、文中蔡先生口口声声强调:“喝茶,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就是道。”但是,蔡老师津津乐道的自家喝茶的方式却很不简单。他描述说:“茶的乐趣,自小养成。家父是茶痴,一早叫我们四兄弟和姐姐到家中花园去。向着花朵,用手指轻弹瓣上的露水,每人一小碟,集中之后滚水沏茶的印象犹深。”这样喝茶方法实在很不简单。看起来蔡先生自相矛盾了。但是这个矛盾很好!因为它说明了喝茶方式本来就可繁可简,繁简自便,雅俗共赏,蔡先生也莫能外。
中国茶艺平台有三大支柱:高雅精致或简便朴实的“清饮”;温馨浪漫、异彩纷呈的“调饮”;促进健康、养生延年的“药饮”。这三者不仅不矛盾,而且是互补的,切不可让相得益彰的喝茶方法相互排斥,更不可把繁与简、快与慢、热饮与冷饮、清饮与调饮对立起来争论不休。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能喝出健康,喝出好心情,能让自己和亲友身心愉悦的喝茶法都是好方法。
不过要讲中国茶道则应当明白,中国茶道是一门以茶为媒介的人文科学,修习时必须心术并重,体用结合,道艺双修,以道驭艺,以艺示道,做到道心文趣兼备。
三、蔡老师引用茶诗时也常出错,例如:
1、白居易说:
坐酌泠泠水,看蒸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其中的第二句应当是:“看煎瑟瑟尘”。
2、杜甫的有:
寒夜客来茶当酒,黄泥小炉火初红;
从前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这首名为《寒夜》的茶诗非常著名,但是其作者是宋代的杜耒(字子野,号小山),而非唐代的杜甫。
好了,暂写这些。因为当代中国有些人不了解茶道讲究包容,忽视了我国的品茗方式原本就多姿多彩的特点,把生活中各有妙趣的喝茶方法对立起来争论不休,甚至口诛笔伐,这样纠缠不休的结果必然影响我国茶道理论的发展和品茗方式的创新,所以谈谈自己的观点供参考,得罪之处望蔡先生海涵,差错之处欢迎蔡先生和茶友们批评指正!
6月5日林老师以“《大师更当自律自重》”为题再评
大家千万不要嫌烦,不要认为我小题大作,死死抓住蔡澜先生的一篇文章不放。我之所以要四评蔡先生的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因为他对茶艺茶道的斥责有误,做为一个茶痴,我自然应当“亮剑”。更重要的是因为像蔡先生大名远扬的人在如何做学问方面居然杜撰史料,严重误导了读者,我不得提醒大家,这年头“大师满街跑,人人是愽导”,不过其中有些人实在靠不住,千万不可盲从。
例如蔡先生文章中引用了三首诗,三首都有错。第一首白居易的《山泉煎茶有怀》,误把“看煎瑟瑟尘”写为“看蒸瑟瑟尘”。第二首宋代诗人杜耒的名诗《寒夜》蔡先生竟然说成了作者是杜甫。这些我暂且都认是笔误,都可以原谅,但是他把引用的第三首诗说成是苏轼的诗,则是彻头彻尾的杜撰,若不更正,遗害无穷。且看蔡先生的引文:
“ 将酒和茶糅和得最好的还是苏东坡的:
宛如银河下九天,钢斧劈开山骨髓,轻钩钓出老龙涎,烹茶可供西天佛,把酒能邀北海仙。”
这首诗的引文极不规范, 只引了五行,没头没尾没出处。这五行诗虽然形同七律,却不合格律,如同顺口溜。蔡先生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并且“于电影、诗词、书法、金石、饮食之道,是第一流的通达。虽魏晋风流,犹有不及”。那么应当能看的出这首诗完全不同于苏轼的一贯风格,不可能是苏轼之作。我当时阅后就满怀疑问,因为我在编著《古今茶情》的第三篇《茶仙~苏东坡》时查阅过所能找到的各种版本的苏轼诗文,对此诗毫无印象。为了慎重,我把引诗发给了当代诗词泰斗湖南师大蔡镇楚教授,同时也发给了著名的文学家武汉商学院的周圣弘教授。周教授回复说:“我查了《全宋诗》电子版,没查到苏轼有此诗。”蔡教授回复说:“此引之诗在苏轼集中未查到。按规矩,引文应注明出处,如今人随口乱说,只能忽悠青年人。”蔡镇楚教授指点我说:“所引之诗是西湖民间故事中传说的一首《泉水诗》”。
根据蔡镇楚教授的指点,我查了传说的不同版本,其中有个传说挺有趣。我在文字上略作整理,供大家消遣。
据说宋代时有个读书人爱诗成痴,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有一次他游山玩水时看到山谷中泉水奔流,飞珠溅玉,十分壮观。于是吟道:“泉泉泉泉泉泉泉,”但是反复吟咏第一句却久久想不出下句,回去后积郁成疾,郁郁而终。他死后阴魂不散,化作厉鬼每到深夜便不停地吟着“泉泉泉泉泉泉泉”四过游荡,吓得当地民众夜里都不敢出门。
后来苏东坡出任杭州史君。有一天晩上新月如钩,碧空如洗,银河璀璨。东坡仰望星空思绪万千,正想吟诗,听到远处有人吟颂:泉泉泉泉泉泉泉,于是顺口接道:
宛如银河落九天。
钢斧劈开山骨髓,轻钩钓出老龙涎。
烹茶可供西天佛,把酒能邀北海仙。
鬼魂听到十分惊讶,他想如此妙句只有当朝龙图阁东坡大学士才能对得出。于是问:
来者可是苏学士?
苏东坡答道:
然然然然然然然!
蔡先生以民间传说的《泉水诗》为兰本,砍头去尾后当作苏轼之诗推荐给读者这种做法实在不妥。以蔡先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信众多多,若不更正,今后以讹传讹传播开去,大家都会认定这是苏轼之诗,这不知会误导多少人?遗害多少代?
目前中国的传统文化已乱成一锅粥,每一位学者在研究和传播传统文化时都应当实事求是,尽量严谨,大师更应自律自重,为大众做出好榜样,切不可为逞能而给中国文学史添乱,给民众思想添乱,不知蔡澜先生以为然否?
6月6日林老师以《切勿断章取义自欺欺人》为题再评:
这是对《蔡澜痛批"中国茶道"》的最后一评了,虽然蔡先生在文中说过:"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就是道。"并且强调说:"简单就是茶道,人生也是如此。"但是我的这一篇评论不是针对蔡先生个人而发的,坦率地说是借题发挥,与所有经常把"大道至简""简单即茶道"这两句话挂在嘴边的人探讨。虽然一竹竿打到了一船人必然会引起公愤,但是我却还是要讲,因为这两句话迎合了当代不爱看书,深怕刻苦学习的人的胃口,为他们不肯系统学习茶科学和传统文化提供了最好的"理由",助长了我国茶界日益浮躁的学风。
"大道至简"吗?说是也可以,因为这句话确实出于老子《道德经》。说不是更准确,因为《道德经》的原文是:"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这句话的完整意思是万物原本是极其简单的(无非是"生"与"灭"),但是其衍化发展却是极其复杂繁琐的。我们学习当求甚解,应当全面、准确地去理解前贤所说的话,而不应该砍头去尾,断章取义,只讲"大道至简"而不讲前提条件,也不讲紧接的"衍化至繁"。阉割前贤的话,把它做为自已无知的遮羞布和不努力学习茶文化的借口,最终是自欺欺人,害已害人。
"简单就是茶道"吗?显然不是!开创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穷其毕生精力,用了数十年时间,反复调硏、推敲、实践才写出了《茶经》。陆羽喝茶简单吗?很不简单。他精心设计制造了一整套(24种)茶具,对择水、用火、炙茶、候汤、环境都极其讲究,并且强调说:"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即城里有身份的人喝茶,缺一种茶具,少一道程序都称不得茶道。
唐代人喝茶复杂,宋代人更复杂。宋徽宗赵佶贵为天子,亲自著书立说,把宋代制茶、鉴茶、喝茶的方法写成一本书,名为《大观茶论》。书中把罗碾、盏、筅、瓶、杓、水的用法和点茶法都写得详细而明白。宋徽宗本人就是一位技艺超群的点茶高手。
元代承宋法,明代开新宗,单单是对水沸程度的判断就有“三大辨,十五小辨",品茗的要求有十四宜,十一个不宜用,七个不宜近。清代六大茶类分化之后,喝茶的方法更是日新月异,花样翻新。当代茶文化复兴以来,我国两岸四地的茶人根据时代代发展的需要"古法创新,新法承古",努力开创"清饮""调饮""药饮"三足鼎立,表演型茶艺、生活型茶艺、营销型茶艺、养生型茶艺四轮驱动的新格局,共同推广以茶构建健康、诗意、时尚的生活新式。……毋庸讳言,中国的喝茶方式一定不会全都越来越简单,而是必然越来越多姿多彩,越来越"复杂",但是这个"复杂",不会是以雅压俗,也不会是以俗斥雅,而是让尚雅和好俗的人都有更多自由选择的余地。
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学习起来不可能"简单",但是会很快乐,钻进去越学会越痴迷,甚至会令人"衣带渐宽终不悔"。1932年毕业于金陵农学院,1939年就是茶学副教授,今年106岁的茶学泰斗张天福先生百岁那年曾请我到他家中品茶。那天下午我们品了12款茶,结束时老人家在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对12款茶都做了详细的记录。看到百岁老人还如此认真习茶我很惊讶,于是问道:"您每天都这么记啊?"张老对我说:"是啊,我和茶打了七十多年交道,还只懂得一点皮毛,现在才真正明白了,古人为什么讲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还学不了。"我感动地等张老做好记录之后,扶着张老在他手书的条幅"生命不止,探索不息"之下合影留念,并时常提醒自已要以张老的精神为榜样。
试看古往今来,有哪位茶人是凭着简单喝茶而悟道的?没有,一个都没有,今后也不会有。因为悟道是历尽坎坷艰苦跋涉,登上绝顶之后"一览群山小"的豁然开朗;悟道是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之后修成正果的心灵自在;悟道是长期多方历练之后对自性的觉悟。能悟茶道之人不是喝茶方法简单,而是心简单。当你去掉差别心,去掉执着心,只是用一颗平常心喝茶,用一颗随喜心处世,用一颗慈悲心爱人时,你离悟道就不远了。当然,我相信简简单单喝茶也会很舒服,但是你们是否想过,如果变化着多姿多彩的方法去喝茶,你对茶、对艺、对人生的体验一定会更丰富。
综上所述,一个人如果拿"简单就是茶道"来指导自已习茶,那么你一定深入不下去,只能如浮萍一样漂在水面,永远不可能长成根深枝茂的"茶树"。因为你已经为自己不认真学习找到了"理由"。相反,你丢掉断章取义,自欺欺人的借口,扎扎实实地博览群书,多方交流,大胆创新,认真实践,你一定能从茶中体验到怡目适口、怡心悦意、怡情悦性的无穷乐趣。你的眼前一定会展现出更广阔的新天地。
最后送大家一首我的诗: 《茶,你是任由我想象的一杯水》:
不记得曾把你,捧起几回,亲吻几回。
不记得曾把你,放下几回,回味几回。
茶啊!
在世人心中,你总是最美!最美!
陆羽为你写《经》,东坡为你陶醉。
才子佳人为你夜不能寐,乾隆皇帝为你放弃帝位。
茶啊!
在我的心中,你永远最美!最美!
你是能喝的唐诗宋词,你是《聊斋》里的小翠,你是禅,你是梦,你是海里的浪花,你是天边的流霞,你是观音菩萨净瓶中的甘露,你是任由我想象的一杯水!
朋友们,让我们在心中永远对茶怀着各种美好的想象,也鼓励别人去自由想象吧,茶和生活都会因想象而更美好!
茶百科贾留华爆料下:
这么长的文字你能看到这,说明你和茶百科贾留华一样,有颗做事求真求实的心,敬茶!
a: 这件事引起大轰动,起源某某网微平台。
首先它备注说引用来源蔡澜《不过任性过生活》是错的,应是《不如任性过生活》,为此茶百科本人大热天跑去市内最大一书店,竟然没有找到。然后,紧急网上订购了一本,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全书翻完;
其次,某某网平台发的三个章节内容,简直是东拼西凑:“什么是喝茶的精神”部分来源于蔡澜此书中的《简单,就是道》一文。“喝茶,不要规矩,要真性情”前半部分来源于蔡澜1995年曾在《一周刊》上发表过的一篇文章《普洱颂》,后半部诗词部分来源于此书的《好茶好酒,应配好诗好词》一文; “简单,就是茶道,人生也是如此”部分引用来源于此书出版社编辑“关于本书”应该算是书引言部分。
再次,本来后两部分与开始的茶、简单就是道等,不相干。而此某某网微平台为了让它相关,只好拼凑并适时的加上杜撰的“喝茶也是如此”。
就是这样一篇取自蔡澜不同文章部分,可能不是他本意的文字,被某些个微平台,取个博眼球的标题、东拼西凑来的内容,引来无数、整个茶圈子内的传播、讨论......
然后,然后呢,然后就是上面你所看到的茶圈子内疯狂讨论的全部了,学识,不辨不明,让我们共同学习成长!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订购茶百科精选的茶
○ 淘宝搜索店铺名 "茶百科精选茶馆"
○ 订阅茶百科微平台:茶百科 或 jiaoliucha
○ 茶百科茶人圈微信 tea9557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茶百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