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秋风(上)
2015/10/10 随安堂

    

     秋风(上)导语:徐文兵,厚朴中医学堂堂主,高级中医讲师,中医教育家,身心医学专家。

     我们都熟悉雷锋同志的一段话: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的确,虽然是同样的温度和速度,秋风和春风给人的感觉是大不一样的。春风拂面、吹面不寒;秋风则带着一般肃杀和凄凉。

    

     在夏天暑湿的时候,很少有风,人们感觉闷热、出汗。其实这是符合自然的,因为这时候人的腠理开泻,汗毛孔开放,如果有风的话,很容易侵袭到人体内部。

     健康的人在入秋以后,阳气开始内敛,腠理毛孔闭合,就不再那么容易出汗、泄气。而肺气不足或不善于收敛的人,秋风一起,就很容易受风、感冒,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最常见的就是人在秋冬容易感冒,有的是不易痊愈,有的是反复发作,往往是大家没病他先病,大家好了他还没好。成语“弱不禁风”形容的就是这种人体失去屏障保护的人。

     中药方剂里面有个很著名的方子,叫做玉屏风散,专门治疗这种正气不足、体虚自汗、动辄感冒的人。玉屏风散里面有温补后天之气的炙黄芪、炙甘草,辛温祛风散邪的防风,还有温补先天元气的炒白朮。把这几味药磨成粗末或者直接吞服,还可以煮汤熏蒸,通过呼吸吐纳来达到治疗效果。

    

     在人体表面,有两道容易受风的地方,人体也相应有保护自身的天然防线。下面来说说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人的第一道容易受风的地方在脑袋和脖子的结合部。我们说关节结合的地方气血流动不畅或不足,抵抗力就差,《黄帝内经》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老百姓说“苍蝇不叮没缝的蛋”、“黄鼠狼专咬病鸭子”都是一个道理。这个部位抵抗力差,容易受风。

    

     这道防线第一个穴位,位于最中间的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的这个穴位叫做风府。风府如果受风会直接入脑,表现为剧烈的头痛、身痛、骨节痛,甚至伴有癫痫等抽搐、惊厥、昏迷症状。

     第二个穴位,在风府两侧,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有一对穴位叫做风池。风池受风以后会表现为偏头痛、恶寒、发热、颈肩背痛、鼻塞、耳鸣等症状。

     第三个穴位,在耳垂后,当乳突与下颌骨之间凹陷处的一对穴位叫做翳风。翳是屏风的意思,这里轻易不会受风,但是一旦中邪,会表现为面瘫、眼睑跳动、流口水、眼睛不能闭合、耳鸣、耳聋等症状。

     这些部位容易受风,平时就要特别注意防范。入秋以后我们一定不要再贪凉、门户大开、迎风睡觉。《黄帝内经》有句著名的话叫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谓虚邪就是肉眼看不到的邪气,繁体字的风里面有个虫字,古人虽然没有发明显微镜,但是可以通过抽象思维体会到,貌似无色无味透明洁净的风中,有戕害人体的微生物存在,所以要避风。而贼风就是乘人熟睡安寐防卫最弱的时候偷偷摸摸侵入人体的风,特别是小孩子消化不良、有蹬被子习惯的更要注意。

     另外,到了深秋甚至入冬以后,我们可以不戴帽子、缓加衣服,但是一定要戴一副围脖,不光是为了潇洒帅气,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保护好人体的第一道防风线。

     (文字所有权归徐文兵所有,图片源于网络,由随安堂整理分享)

    

     望你越来越健康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随安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