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氏冬灸全程大解密
2015/11/10 随安堂

    

     相信经过这几天的连续报道,大家都对闻氏冬灸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个闻氏冬灸大解密,看看一直为众人啧啧称奇的冬灸到底神奇在什么地方。

     一冬灸材料1、采用农历三月三和五月五日的湖北蕲州蕲艾,后经保元散反复九次炮制而成。十年陈艾绒再经艾灸师手工变成一粒粒大小均匀的艾柱,大概一分钟燃烧一“壮”。阳气非常旺盛,对所灸的穴位、经络产生的人体调节力量巨大。

     2、施灸前准备:不锈钢盘、艾绒、檀香、打火机、勺子、镊子、孔巾、医用胶布、姜片。姜片由新鲜老姜切片而成,厚3-5毫米,长宽2-3厘米,正方形。按照冬灸的需求,分为两种。一种是扎了细细小孔的初期用姜片,另外一种是中间空心的后期姜片。

     3、施灸后处理:冬灸油、棉签、创口贴等。

    

     二冬灸穴位立冬时节,关元、气海、中脘、命门、命关、身柱等穴是人体“内敛”吸收阳气的开关,但依据人体不同体质应辨证选择施灸穴位。闻氏冬灸由闻院长亲自定位,根据冬灸者的身体状况,选择最有利的穴位进行艾灸。这里简略介绍关元穴和中脘穴。

     1、关元穴关元穴为任督、冲一源三岐之源,所谓“肾间动气”之所在。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是统摄元气之所。为肝、脾、肾三阴与任脉之会穴,小肠之募穴。

     穴位取法:由脐中心至耻骨联合上缘,作为五寸,仰卧、当脐下三寸处。

     2、中脘穴中脘:属任脉,为足阳明胃经的募穴,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也是任脉、手少阳、手太阳、足阳阴经之交会穴。

     穴位取法:脐上四寸,当鸠尾与神阙连线的中点取之。

     三冬灸的功用和主治1、冬灸功能补元益气、温肾健脾、补肾固脱、温中散寒、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理气止痛、补肾纳气、温阳利水、补血调经、温暖下元、补虚泻实、温经通络、强身健骨、延年保健。

     2、冬灸主治治疗诸虚百损。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习惯性感冒、过敏性疾病、一切虚劳损伤。

    

     四冬灸操作1、正确体位因灸治时要安放艾柱,且治疗时间较长,首先要选取平正而舒适的体位。固定体位后,再由闻院长望闻问切,选择最适合的穴位,用圆棒蘸龙胆紫或墨笔在穴位上做好标记。而后由艾灸师开始施灸。

    

     2、施灸时间

     在施灸穴位隔姜或直接灸4-8小时左右,这就是“疤痕灸”,但因人而异,不同体质的人疤痕大小,轻重程度差异也很大。灸出的“疤痕”相当于在穴位处安装了一个“终生调节开关”,可以起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作用,特别在季节转换之时作用更明显。

     五冬灸注意事项?灸前禁忌:

     1、如有进餐,须在进餐半小时后方可开始灸疗;

     2、如有剧烈运动,须休息半小时方可开始灸疗;

     3、一般情况下,过饱、过饥、酒醉者不可进行灸疗,特殊需要者请咨询医生再做决断。

     4、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女性经期,须如实告知医生或灸疗师,由专业人士判断是否可以进行灸疗;

     5、脊柱炎患者在灸疗期间忌食花生、香菜。

    

     施灸过程禁忌:

     1、耐心按时、连续做完整个灸疗疗程(8小时为一疗程);

     2、由于各人皮肤对热的感应存在差异,可能会出现水泡,此时不用害怕,灸疗师会继续在出水泡的位置施灸,数次后水泡会自行溃破。溃破后仍然可以继续施灸直到结痂,结痂后还可以施灸,这时会有液体状的物质从痂体下渗透出来。以上均为艾灸后的排病反应,而流出来的液体状物质也大多为人体瘀滞的废物,令其流出会加速身体的康复。

    

     灸后禁忌:

     1、灸毕24小时内忌进食生冷、沐浴,否则会对艾灸效果产生影响;

     2、冬灸之后忌喝茶一日,最好三日;忌房事一周,最好两周;

     3、灸疗后7-10天时可能出现某些排病反应,属灸疗过程中人体的自我调整修复,通常2-3天后会消失。

     4、灸疮化脓前应多食鱼、虾、蟹、鸡肉、豆制品等发物以促使化脓(提升人体免疫力),化脓后则需禁鱼、虾蟹、鸡肉、豆制品及姜、蒜、酒辣椒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瘙痒。

     5、灸后7-15天开始化脓,成为灸疮;化脓由焦痂边缘开始,黑痂约15-25天开始脱落,这时为灸疮化脓的最盛时期;灸疮约40天会完全愈合,留下。

    

     6、疤痕灸本身产生的化脓为非感染性化脓,不影响正常生活,但应注意疮面卫生,保持干燥,擦浴时不要伤及施灸处,瘙痒时不能搔抓,以免引起感染,如有继发感染(脓色呈黄绿色,味臭秽)者应给予积极治疗。

     7、灸感:指灸疗过程中及灸疗完成后1-2个月内,给身体带来的特殊感受,如局部产生酸、胀、麻、重、痛、冷感,起水泡、化脓、气流感、四肢温暖、面色红润、精力旺、中气足等。

    

     望你越来越健康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

     参与互动分享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随安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