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养五脏︱十面埋伏
2016/7/29 随安堂


琵琶,一种古老而又奇特的乐器,铮铮琮琮的声音里满透着清脆亮丽,仿佛阅尽沧桑、饱经世事的老人,又若热情奔放、慷慨激越的青年。
长歌当哭,就是对琵琶曲《十面埋伏》最精准的表达。透过深刻而丰富的音乐语言和演奏技巧,再现了这一战役的全过程,给听者展现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古战场音画。这湮灭的英雄诗篇,随着旋律的寸寸展开,一页一页地被掀开,琵琶用它特有的声响,含着泪、淌着血、悲壮地、如泣如诉地拨弄出一节节短歌。琵琶曲《十面埋伏》采用了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形式,全曲有十三个章节: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

序曲开始的时候使用“轮拂”的手法先声夺人,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军营垒垒,战旗猎猎,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激昂高亢的长音好像撼震山谷的号角声。此后,又用多种手法,表现了擂鼓三通、人声鼎沸、军炮齐鸣、铁骑奔驰等有声有色的壮观场面。“吹打”是全曲中旋律性较强、气息宽广雄壮的曲调,琵琶用细腻的“轮指”奏出的长音,模仿古代军中筚篥的吹奏,形象地再现了汉军由远而近、浩浩荡荡、气壮山河的威武军容。
“点将”、“排阵”和“走队”,以整齐紧凑的节奏,富于弹性跳跃的音调见长,琵琶用“扣、抹、弹、抹”的组合指法,演奏十六分音符节奏,又用“摭分”、“摭划”的指法,描绘出调兵遣将的情景和穿着胄甲、手持剑戟的士兵们在操练中迅速变换队形和矫健有力的步伐。

“埋伏”是一段内涵深沉的音乐,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和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神秘而又恐惧的氛围。夜幕笼罩着四野,伏兵神出鬼没地步下了十面埋伏阵。天低云暗,秋风瑟瑟,凄清的月光黯然失色,只有星星眨着狡黠的眼睛,窥视着静夜中潜伏的杀机。
当江涛含恨离去,已停止了在大地宽广的胸襟上的哽咽时,琵琶曲《十面埋伏》依然在弹奏、在诉说,仿佛一滴英雄泪,永久地洇润在人们的心田。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望你越来越健康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参与互动分享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随安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