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2016/8/22 随安堂


大家好,我是小安安。虽然今年的立秋来得稍微早一些,但南方的天气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多少,烈日依旧当头,湿热还在延续。

处暑实为“出暑”,意指炎热离开。《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是一个很特别的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与前后的节气差异甚小,所以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容易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忽视。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黍、稷、稻、粱类农作物开始成熟。

处暑时节,我国南北的差异非常大。这让我更加怀念北方的秋天了。北方此时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置身于北方的原野,一丛野雏菊、几枝斜着探出头的红叶、碧蓝澄明的天空、草尖上打滚的凉风,无不展示着新意。

山崖边的黑山羊,眼里只有蓝天下的青草,它们无忧无虑的觅食,对季节的转换心知肚明。花朵们留下或青或红的果实,纷纷翩然落去。唯有田埂上的苦苣菜和婆婆丁们还在痴痴地等待,直到把娇艳的黄花都等成了白发苍苍的绒球。路边的狗尾草纷纷张望着越来越近的秋色。山那边,秋天正在山路上越走越近。而远处的袅袅炊烟恰是那点睛之笔,将秋天的村庄渲染成一幅素描。黄昏是最迷人的时刻,炽热的暑气在黑暗处无声地消退,蝉的声竭力嘶被蛐蛐的吟唱代替,清凛的上弦月安静的挂在天上,秋意笼罩着每一寸土地,世界渐渐在寂静中沉入安眠。

即便处暑是过渡性的节气,但自然界的阳气却从来不会迟到,正分毫不差的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秋主燥,燥热耗气伤阴。气虚容易导致四肢无力、神疲懒言;阴虚则可见咽干、口干、鼻子干。因为处暑期间中午的温度仍然很高,所以暑湿依然较重,尤其是生活在南方的人们,脾容易被湿气困住,也容易感到疲乏。此时生活节奏应做适度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才能缓解“秋乏”。秋燥时节,还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可多吃梨子、白木耳、百合以及一些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粥汤。

处暑,出暑。一段热闹的结束,一个冷静的起始。花瓣飘落泥土,暑气隐遁大地。如一记和缓的音符,静静流淌在秋之旋律中最合适的章节。

我是小安安,愿你处暑快乐,秋天快乐!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望你越来越健康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参与互动分享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随安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