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卖萌装可爱?你可能患上彼得·潘综合症了|百科攻略
2015/7/30 中国美容美体网

    

    

     1904年,彼得·潘诞生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彼得·潘生活在“永无乡”里,永远都不想长大。

    

     后来心理学家用“彼得·潘”来指代心理成熟有困难的群体。不过今天的彼得·潘们,正和S.H.E一起高唱:我不想不想不想长大!

     女生们装可爱

     ——尽管她们已离开学校10年了,说话模仿樱桃小丸子

    

     男生们玩游戏

     也许已是部门主管了,则热衷于游戏

    

     她/他们吸着棒棒糖,抱着毛绒公仔,看卡通、打玩游戏……

    

    那些生理上已经成人,但心理上拒绝长大、依赖别人、不负责任、自我中心、极端幼稚化的人都具有“彼得·潘综合症”。

     成年人的儿童游戏---

     保持童心未尝不是件好事。因为一颗永远好奇的童心会帮助我们保持创造力。就拿大便来说,在任何情况下,大小便对儿童都是富于吸引力的,因为他们可以从中获得创造冲动的满足,这是艺术创造冲动的原始形式。

     童心不灭的成年人对大便的兴趣可以看作是一种寻求刺激的活动。寻求刺激有各种方式,其中之一就是发现新的行为方式。

    

     大便玩具、巫毒娃娃本身是否是一种合适的刺激暂且不论,但它们作为成年人的新玩具,满足了成年人求新、求异心理,抱着宽容的心态,可以把它们当作是一种成年人的儿童游戏。

     中国文化可以说是“老年文化”,因为孩子们早早就被社会化、秩序化了,过早地丧失了异想天开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我国从来没有优秀童话的原因。

    

     《魔戒》、《纳尼亚传奇》以及《哈里波特》的作者都是英美人,评论家认为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许多英国和美国人从未真正长大。

     过分幼稚化——彼得潘综合症---

     保持童真的一面可以使人单纯、放松,生活得更加乐趣盎然,但是对于一个成人来讲,只有“童真”的一面就比较可怕了。

     想想金庸笔下的老顽童吧,在处理婚姻关系上不得不说他是极端不负责任的。

     彼得潘们的典型表现是虽然生理上已成熟,但心理年龄滞后,向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不能承担相应社会角色,逃避责任和义务。

     这种心态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沉溺于幻想,无法适应现实,被称为”彼得潘综合症”,有时也称为”社会依赖综合症”,属于一种心理障碍。

     突然退化,是一种自发的心理调节---

    

     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变得幼稚?心理学上这叫做“退行”,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是指遇到挫折、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时,人的心理状态暂时退化,放弃已学会的成熟适应方式,恢复童年期经常使用的、幼稚的行为方式去应对困境,让自己获得平静和安慰。

    

     比如十多岁的孩子在学习压力大时,莫名其妙又开始尿床;或者三四十岁的成年人在突然丧偶之后,像孩子一样突然丧失生活能力,需要人照顾(就如同《飘》中郝思嘉的父亲),这是人调节心理的一个常用的手段,在各个年龄阶段均可看到。

     anyway...

     每个人无论你愿不愿意,总归要有长大的一天。一直逃避,不去面对现实,那么现实也会脱离你越来越远...

     或许有一天,当你醒过来,发现自己长大了,请不要惊讶,因为你会面对一场更美妙的冒险之旅!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美容美体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