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正常影像表现及检查方法
2016/9/22 医学影像APP

     医学影像yxyx-app

     影像园(xctmr.com)与医学影像APP共同为您提供专业的病例图库、基础(解剖、病理、影像诊断)知识、影像技术及考题等,方便同行快捷地获得相关领域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关注我们妥妥没错~

    

     1.颅骨平片正常颅骨平片表现,因个体、性别和年龄而异。颅板分内板、外板和板障。内、外板呈高密度线形影,板障居中,密度较低。颅板厚度因年龄和部位而不同。颅缝包括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呈锯齿形透亮影。颅缝内可有缝间骨。侧位上可显示蝶鞍的形态、大小及结构。其正常前后径平均11.5mm,深径平均9.5mm,形状分为椭圆形、扁平形和圆形。后前位上,内耳道显示在眼眶内,两侧对称,宽径不超过10mm,两侧相差不超过0.5mm。生理性钙化主要有松果体、大脑镰、床突间韧带和脉络膜丛等部位钙化。生理性钙化的移位仅对颅内占位病变起提示作用。

     2.脑DSA颈内动脉经颅底人颅后,先后发出眼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终支为大脑前、中动脉。大脑前动脉主要分支依次是额极动脉、胼缘动脉、胼周动脉等;大脑中动脉主要分支依次是额顶升支、顶后支、角回支和颞后支等。这些分支血管多相互重叠,结合正侧位造影片容易辨认。正常脑动脉走行迂曲、自然,由近及远逐渐分支、变细,管壁光滑,分布均匀,各分支走行较为恒定。

     3.脑CT

     (1)颅骨及空腔:颅骨为高密度,颅底层面可见低密度的颈静脉孔、卵圆孔、破裂孔等。鼻窦及乳突内气体呈低密度。

     (2)脑实质:分大脑额、颞、顶、枕叶及小脑、脑干。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分界清楚。大脑深部的灰质核团密度与皮质相近,在髓质的对比下显示清楚。尾状核头部位于侧脑室前角外侧,体部沿丘脑和侧脑室体部之间向后下走行。丘脑位于第三脑室的两侧。豆状核位于尾状核与丘脑的外侧,呈楔形,自内而外分为苍白球和壳核。苍白球可钙化,呈高密度。豆状核外侧近岛叶皮层下的带状灰质为屏状核。尾状核、丘脑和豆状核之间的带状白质结构为内囊,分为前肢、膝部和后肢。豆状核与屏状核之间的带状白质结构为外囊。

     (3)脑室系统:包括双侧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内含脑脊液,为均匀水样低密度。双侧侧脑室对称,分为体部、三角部和前角、后角、下角。

     (4)蛛网膜下腔:包括脑沟、脑裂和脑池,充以脑脊液,呈均匀水样低密度。脑池主要有鞍上池、环池、桥小脑角池、枕大池、外侧裂池和大脑纵裂池等。其中鞍上池为蝶鞍上方的星状低密度区,多呈五角或六角形。

     (5)增强扫描:正常脑实质仅轻度强化,血管结构直接强化,垂体、松果体及硬膜明显强化。

     4.脑MRI

     (1)脑实质:脑髓质比皮质氢质子数目少,其T1和T2值较短,故了T1WI脑髓质信号稍高于皮质,T2WI则稍低于皮质。脑内灰质核团的信号与皮质相似。

     (2)含脑脊液结构: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含脑脊液,信号均匀,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低号,水抑制像呈低信号。

     (3)颅骨:颅骨内外板、钙化和脑膜组织的含水量和氢质子很少,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颅骨板障和脂肪组织,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

     (4)血管: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因“流空效应”,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当血流缓慢时则呈高信号。

     (5)增强扫描:组织的强化情况与CT相似。

     头颅(颅脑、垂体、眼眶、乳突内听道)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线圈及体位:

     头部或头颈部专用线圈(眼眶可采用眼部专用线圈)。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头部正中矢状面与XO平面一致;双侧眼裂连线平行于ZO平面,双侧颞部及耳部予以固定防止运动。颅脑扫描基线一般为听眶线,有的主张采用前后连合连线为基线,要求比较宽松,可根据病人情况而定,保证左右对称即可。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常规成像方位及序列:

     颅脑以横断面为主,扫描经典序列为:T1WI-SE、T2WI-FSE。配合矢状面或冠状面T1WI或T2WI成像。眼眶常规成像方位为倾斜矢状面(平行视神经)和横断面,内听道成像在颅脑常规成像基础上加扫3D-CISS序列成像(基于水成像原理)。垂体成像以冠状面和矢状面为主,分别扫描T1WI、T2WI。

     常规层厚8mm,间距10%,垂体可采用层厚2mm,间距10%,相位编码方向:横断面采用LR方向,矢状面采用AP方向,冠状面采用LR方向。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对比剂增强:

     造影剂:0.5mol/L(Gd-DTPA),0.1mmol/Kg,0.5~1mL/s速度静脉注射。

     扫描序列:针对病灶以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T1WI扫描。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应用技巧:

     (1)婴幼儿灰白质对比度较差,可采用TIR序列;

     (2)意识不清患者有运动患者,可采用快速扫描技术;

     (3)鉴别有无脑出血患者,可采用磁敏感加权序列;

     (4)急性脑梗塞病人T1WI、T2WI不敏感时,可采用弥散加权像;

     (5)邻近脑沟病变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T2WI病灶被脑积液掩盖,可采用T2WI-FLAIR序列;

     (6)眼眶扫描及颅内出现含脂肪病变患者,可采用脂肪饱和技术;

     (7)血管性病变患者,可采用2D(3D)TOF法或PC法血管成像技术,或加增强对比剂采用3D-CE-MRA技术;

     (8)内耳膜迷路检查,可采用迷路造影3D成像技术;

     (9)怀疑垂体微腺瘤患者,可采用半剂量造影剂垂体动态增强技术。

    

     了解行业最新前沿|病例|视频课件↓

     长按图中二维码

     下载医学影像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影像园,版权归作者所有。为尊重作者版权,如果您认为这些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侵犯了您的权利或有不当之处,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重金征稿:稿费100元-2000元/篇

     投稿邮箱:1126495006@qq.com

     商务合作QQ:1126495006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影像APP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